日本73式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如题所述

日本73式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国别:日本  

名称:73式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研制单位:三菱重工业公司

生产单位:三菱重工业公司

现状:生产 

装备情况:日本陆上自卫队  

概述

该车是战后日本设计、制造的第二代履带式装甲车,用以同当时正在研制的第二代74式坦克协同作战。

日本对该车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为:车体采用全铝装甲焊接结构,乘、载员共12人;具有与74式坦克相同的或更高的机动性,公路最大速度应大于60km/h;能浮度;安装1挺12.7mm机枪或1门20mm机关炮;步兵可在车内射击;有三防能力等。

参加研制和生产新车的厂商有生产发动机、转向和悬挂装置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履带的小松制作所(Komatsu),生产差速器部件的日立制作所(Hiachi),生产夜视仪器的日本电气(Nippon Eletric)公司和生产铝合金装甲的神户制钢所(Kobe Iron Works)。

1968年完成了机动部件试验台的制作与试验,1969年三菱和小松制作所分别生产出4辆钢制和1辆铝制车体的2辆样车。

三菱重工业公司样车称SUBⅠ-1和SUBⅠ-2型,两车都在支架上装12.7mm机枪。小松制作所生产SUBⅡ-1和SUBⅡ-2型样车。

1972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对样车进行了广泛试验,并于同年12月选取了三菱重工业公司研制的铝装甲样车SUBⅠ-2,后又经少量改时,于1973年定型为73式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该车的研制总经费约3亿日元。

鉴于财政限制,日本生产与装备该车的速度缓慢。到1981年底,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105辆,到1988年底,装备225辆,且仅装备北海道的第七机械化师和一部分坦克部队。

结构特点

该车车体为全铝装甲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前右侧,顶部有1个单扇舱盖,其上装有1个潜望镜,他的前面还有3个潜望镜。前机枪手位于车体左侧,顶部也有1单扇向左打开的舱盖,其上装有1个能360°旋转的潜望镜。

前机枪可以俯仰并能旋转30°。车长位于前机枪手和驾驶员之后的指挥塔内,塔上装有6个观察镜,可进行周视,装有1挺M2HB式12.7mm机枪,能360°旋转,俯仰范围为-10°~+60°。

载员舱位于车体后部,每侧有2个T形射孔。车体后部有2扇向左右方打开的门,每扇门有1个T形射孔,车顶有2个单舱口。8名步兵分两侧坐于车内,并可由车内向外射击。车后顶部两侧各装烟幕弱发射器3具。

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左侧、前机枪手后方。发动机便于维修保养,能在半小时之内更换。悬挂装置为扭杆式,行动部分有5对双轮缘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没有托带轮。每侧第一负重轮装有液压减振器。

该车水上行驶时必须使用装在负重轮外侧的浮渡装置,履带上方的裙板可以改善水流方向。车前防浪板由两块板组成,右侧板透明,以便竖起时便于驾驶员向前观察。车辆水上行驶时,靠履带板划水推进。

该车装有被动夜视设备和三防装置。

该车的变型车有指挥车、75式地面风速测试车和130mm多管火箭发射车等。风速测试车装有12.5m高的测量杆,能测量两个方向的风速,测量范围可达最高风速为30km/h。

性能数据

型号:73式

乘员+载员:3+9人

战斗全重:13300kg

单位功率:16.62kW/t

车长:5.800m

车高

至机枪架:2.200m

至车顶:1.700m

车底距地高:0.400m

履带着地长:3.670m

履带中心距:2.560m

履带宽:380mm

最大速度

公路:70km/h

水上:7km/h

燃料储备:450L

公路最大行程:300km

浮渡能力:有(带浮渡装置时)

爬坡度:60%

攀垂直墙高:0.7m

越壕宽:2m

最小转向半向:7m

发动机

生产公司:三菱重工业公司

型号:4ZF

类型:2冲程4V风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221kW/2200r/min

悬挂装置类型:扭杆

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12.7mm/M2/机枪

前机枪口径/类型/数量:7.62mm/机枪/1挺

烟幕弹发射器总数量:2×3具

烟塔驱动方式: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360°

三防装置:有

电气系统电压:24V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