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的笔顺图片

如题所述

毛的笔顺:撇、横、横、横折。

拓展资料:

毛(读作máo)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中。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毛发。引申义是细微、微小的意思。

字形源流:

毛字是象形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中,到了秦朝文字中,“毛”字变得像毛发的形状。到了小篆文字和汉朝文字中,笔画结构变得更为对称。而在汉朝文字中,“毛”字变得弯曲。

又在汉朝文字中,“毛”字失去了毛发弯曲的形象,而变得平整便于书写。楷书以后,没有很大的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毛字是单一结构,其金文字形就像弯弯曲曲的毛发的形状,所以毛的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毛发。由于毛发是很细小的东西,所以“毛”字引申出细微、微小的意思。

古籍释义:

1、又发班白曰二毛。《礼·檀弓》:古之征伐者不获二毛。

2、又兽为毛虫。《周礼·地官》: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注:毛物,貂、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礼·月令》:孟秋之月,其虫毛。

3、又《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正义曰:羽,鸟也。毛,兽也。

4、又牺牲纯色曰毛。《史记·三王世家》:鲁有白牡、騂刚之牲。羣公不毛。注:何休曰:不毛,不纯毛也。

5、又草也。《左传·隐三年》:㵎、溪、沼、沚之毛。

6、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7、又桑、麻、五谷之属皆曰毛。《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注:郑司农云:谓不种桑麻也。《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注:不毛者,硗确不生五谷。

8、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为辅,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

9、又去毛曰毛。《诗·鲁颂》:毛炰胾羹。注:毛炰,烂去其毛而炰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