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主要论著

如题所述

以下是屠呦呦的主要论著概览,她的研究成果丰富且深入:


1958年:屠呦呦与楼之岑合著的"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发表在《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中,详细探讨了该药的药用价值,页码252-260。252-260页

1959年:



    屠呦呦的"银柴胡"研究收录于《中药志(第二册)》,对这一药材进行了深入分析,520-526页

1962年:屠呦呦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中药鉴别的经验心得,6(6)期,32-35页。32-35页

1963年:



    屠呦呦参与编写的《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由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全面介绍了中药炮制技术。

1977年:屠呦呦与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共同研究的"新型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在《科学通报》上,3(3)期,142页。142页

1979年:



    刘静明等人与屠呦呦合作的"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在《化学学报》上发表,37(2)期,129-142页。
    屠呦呦在《中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青蒿素的研究,92(12)期,811-816页。
    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报告在《药学通报》14(2)期,49-53页。
    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研究发表在《中国科学》11(11)期,1114-1128页。

1981年:

    屠呦呦等人的"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在《药学学报》16(5)期,366-370页。
    关于青蒿的化学成分和衍生物研究的简报发表在《中药通报》6(2)期,31页。
    Tu You-you等人的英文研究也在《Planta Medica》44期,143-145页。

此外,还有关于蒿属中药成分的分离鉴定研究,以及对艾叶和邪蒿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1985年:

    吴崇明与屠呦呦合作的蒿属中药研究论文,涉及艾叶和白莲蒿,分别发表在《中药通报》和《植物学通报》。
    屠呦呦等人关于青蒿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发表在《中草药》和《中草药》上。

1986年:

    屠呦呦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论述,发表在《中西医结合杂志》6(6)期,174-177页。

1987年:

    肖永庆与屠呦呦合作的"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发表在《植物学报》29(5)期,542-536页。
    屠呦呦与陈妙华合作的"苦杏仁炮制研究"在《中药通报》12(7)期,23-28页。

1988年:

    屠呦呦在《中药志》(第四册)中详细介绍了青蒿,441-449页。

1989年:

    尹建平与屠呦呦合作的南牡蒿化学成分研究在《中草药》20(4)期,5-6页。

2009年:

    屠呦呦出版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深入探讨了青蒿素药物领域。

这些著作展示了屠呦呦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广泛贡献和深厚造诣。她的工作不仅推动了青蒿素的发现,还对中药的科学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