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做事不要去祈求结果,但要有认真去做的心。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曰光明照,见种种色。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无所住而生其心”,并不止是发发善心、做做好事那么简单。知道,人有六根,当六根接触六尘,会产生六识。佛学系统认为,所谓世界,是众生 六根、六尘、六识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综合知觉概念”。

扩展资料

只要被困于这种“坚固幻觉”中,所有行为就只能算是梦中做梦。哪怕是行持“布施、持戒、忍辱、 精逬、禅定”等种种善行,其作用也相当有限。

但通过如实修行佛法,就能逐渐体验到“知觉的虚妄性”。随着修行深入,对空性智慧进一步瞭悟,修行者逐渐不再受外相束缚。

在直观智慧“般若”的摄持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种种仿法,才终于得以超越世俗善行的层面。因此《大智度论》说:“五波罗密如盲般若波罗密如眼。”一旦以般若智慧为“眼”,所有行为就超越了“相”的层面。“不住 相”而行持,“六度”才能真正意 义称其为“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0

意思是: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这句话是出在《金刚经》里面讲的,这一段的原文是:“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扩展资料

《金刚经》提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无住的修行。《六祖坛经》的三大修行要领,也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体认到无念、无相的心体,目的是为了生起无住的心,成就无住的修行。

《金刚经》修行直接提出无所住。佛教的禅修也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所止,一是无所止。通常的禅修都是有所止,选择一个善所缘作为心安住的对象,或是心工作的地方。而无所止的禅修是让心从所缘中跳出,导向空性的修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就是《金刚经》的修行要领。包括“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等,讲的都是无住生心。这里不仅体现了菩萨的悲心,更体现了菩萨的智慧。因为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心无所住。这是心的一种能力,由见和行而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