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几篇超短的励志故事

越短越好...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7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第2个回答  2009-07-29
父亲一生对钱守得很紧,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可一辈子下来,父亲没余下多少钱,反而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中年便躺在病榻上。母亲一生对钱看得很淡,时常穷大方。母亲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相反,她的生活常不缺钱用。

记忆中,父亲时常为一窝猪崽卖不上好价钱,捶胸顿足,几天吃不下饭。而母亲依然生活如初,反而劝父亲,货卖当时不吃亏。父亲不听母亲劝,把他的坏情绪波及到我们,吓得我们大气也不敢出。母亲每每见此,总当着父亲的面说,孩子们,该你们玩自己玩去,别被父亲吓得缩手缩脚。因此,年幼的我们,只要被贫穷折磨得无奈的父亲在场,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端坐在家中的一隅,可只要父亲一离家去田地,母亲乐呵呵地归来,我们立马像换了个人,尽现孩子的天真。

父亲终年惧怕着他的贫穷,他尽一切力量去劳作,甚至自己生病也舍不得去医院看病就诊,一味地强忍着省着家中的每一分钱。可结果非他所料,在他还不足50岁的壮年身体,却动了3次大手术,疾病的疼痛使他备受煎熬。视钱如命的父亲见花花绿绿的钞票花在医院里,他更是痛心疾首。母亲面临家中灾难,从未垂头丧气,反而一天到晚穿行于田间与医院。她苦口婆心地劝父亲,钱花了可以再挣,身体累垮了一病不起,永远不会再来。有时,我们认为母亲在佯装着这种富有的心态。可经历13岁那年的家庭灾难后,目睹母亲的种种措施,才发觉母亲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13岁那年秋天,父亲因小病舍不得花钱看,一拖再拖,到了非切除脾才能保全生命的地步,直至他进手术房还问家人动手术要多少费用,而母亲含泪骂父亲一句:“难道钱比命还重要吗?”就在父亲手术成功后,母亲因误用农药,把13亩扬花结穗的稻子喷洒得颗粒无收。家中的祸事接踵而来,我们很懂事地守在母亲的身边,生怕她一时想不开,抱个农药瓶一饮而尽离我们而去(因为邻家大嫂不久前因生活所迫服毒自杀)。母亲见我们整天寸步不离她,一开始她未看出蹊跷,但她察明后,狠狠地把我们臭骂了一顿,说,妈不会被日子压垮,孩子们,爸爸虽病倒了,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你们就有个爸爸可叫;家中一年稻子无收成,妈不怕!我们有双手可以拾别人家田中遗留下的稻穗……在母亲的号召下,我们全家人起早摸黑在别人家稻田里用扫帚扫起遗落的稻粒,结果,我们战胜了家中最困境的那段时光。

有了母亲对生活富有的激情,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想到母亲,就信心百倍,阳光灿烂。

如今母亲老了,父亲也老了,父亲依然视钱如命。即使躺在病榻上,接过我们孝敬他的钱,总是虔诚地握于胸前,絮絮叨叨地重复着,爸一辈子未用过这么多钱,没想到老了,还能手握着一把钱,可就是舍不得用……每次回去,我们总是习惯地把钱递到父亲手中,让他有一丝富足感,可他仍然坚守着他的贫穷,因为此时的父亲已病得不能移步去花我们所给的钱,他只好在满足手感之后,把钱如数交给母亲。而母亲依然平淡地数数花花绿绿的钞票,自言自语,一辈子不少钱用的人,就是一辈子拥有钱……

很多时候,我时常在想,父亲的贫穷和母亲的富有,到底谁的生活方向是积极的一面,很难抉择——父亲的贫穷,是一种节约美德;母亲的富有,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我取舍难分时,不自觉地也遗传了父母共同的生活情操——对钱看淡些,并非就是贫穷,相反是种富有的表现;一味地把钱看得如命,努力地积蓄着,表面看似乎脱离了贫穷,其实却永远被钱奴役着,摆脱不了贫穷的阴影。

父亲的贫穷,是父亲一生的悲哀,不仅殃及他的身体,还影响着我们年幼的心灵;母亲的富有,是母亲一生的快乐,不仅使她健康长寿,还引领着我们向上生活的激情。
汽车在黔北海拔1300米的马鬃岭上蜿蜒前行,顺着崎岖的山道一出虎跳崖,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竟是一条水泥铺就的乡间公路。一幢幢二层漂亮的砖楼沿线而建,屋顶上的卫星天线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这是贵州正安县安场镇自强村,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里的老支书包泽志告诉记者,10多年前自强村可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的“穷窝窝”,自强村“乌鸦变凤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名誉村长”郑传楼10多年来无偿提供的帮助和扶持。

逢年过节,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对于一个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郑传楼来说,还肩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利用宝贵的假期,回到离贵阳几百里的故乡——正安县志强村,和父老乡亲一起研究村的发展规划,一起劳动……从1988年到现在,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郑传楼都是这样度过的。在志强村,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熟悉这位省城的干部,在他们心目中,郑传楼永远是他们的“名誉村长”。

10年前的志强村,人均吃粮只有320公斤,人均收入只有320元,不通路、不通电,全村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而10年后的今天,一条盘山公路紧紧地将志强村与外界连在一起,村里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房,建起了小学校和农贸市场,家家户户都通了电、通了自来水,都拥有了家用电器,不少人家还装了程控电话。村民们十分明白,这一切与郑传楼是分不开的。

1994年深秋,在困苦中挣扎而奋起的志强人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希望。志强村向阳民族希望学校正式竣工投入使用了。朗朗读书声,打破了大山深处往日的寂静,然而,单纯天真的孩子啊,你们可知道这希望学校的落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凝聚了多少人的情?且不说那从京城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单是航空部捐资的职工就有上万名之多。学校落成典礼那天,90高龄的苗族老人陈月香用杉皮般粗糙的手抹一把泪水而感叹:“我不是在作梦吧?共产党的官咋都跑到这深山沟来了呢?”老人伛偻着身子,捧一捆刚收割的土烟直往客人怀里揣:“尝一口吧,这烟冲劲好,……”尝一口吧,这就是山乡人民无以言状的真情。在志强村人的眼里,这些人都是他们的名誉村长郑传楼请来的客人。

是啊,没有郑传楼向社会各界的呼吁,远在京城省城的人们又怎会知道这深山的贫苦;没有郑传楼无数个节假日在省城与志强300多公里山路上的往返与奔波,哪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来自各方的捐款变为拔地而起的教学大楼。资金他去联系,地基他利用假日参与选点组织劳动。动工后,不断通过来筑打工的青年询问建校进度。志强村的孩子终于可以高高兴兴走进自己的学校读书了。

郑传楼的父亲是志强村解放后的第一任村长。1955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此后举家迁到贵阳。传楼离开家乡时才10多岁。离乡的时候,孩提时的小朋友拉着他的手,哭着不让走,没有话语的父老乡亲,两行眼泪不停地流淌,唯有年迈的奶奶用手拍着传楼的后背,浑浊的泪眼坚毅而庄严的直视着黛青色的远山:“乖孙,到贵阳去,要好好读书,长大才好为国家、为志强人办大事。”奶奶的谆谆教诲,一直铭刻在郑传楼的心中,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农业厅工作。

从贵阳到志强,行程300多公里,历时10多个小时,换乘3次客车,是钢架都要抖散。“郑传楼,你处长当起,这是何苦。”省城的一些朋友就这样劝他:“如今是什么年代了,人家都踊跃下海挣钱,你却去‘捞’一个不拿钱反而付出的‘名誉村长’。要干,你也该去干个名誉董事长、名誉顾问。传楼,你太跟不上时代了,不知你到底在想些什么?”郑传楼却笑着说:“我是搞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帮助父老乡亲发展农村经济,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郑传楼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1988年,当他刚从国家级贫困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归来,回乡过春节的时候,他便深深体会到“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道理。故乡贫穷,就是贫穷在观念上、信息上、科技上。面对团团围坐在身旁的乡亲,郑传楼情不自禁地向乡亲们讲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的形势,讲江浙、沿海农村大办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讲华西村的故事……乡亲们因贫穷而冷却麻木的心逐渐开始沸腾起来。一位高中毕业的青年激动地站了起来:“同样是农民,为什么别人干得轰轰烈烈,而我们却死气沉沉,一贫如洗?”面对激发起来的热情,传楼的心也沸腾了:“只要你们有决心,我就当你们的参谋。”在贫困中挣扎的乡亲似乎抓到了一只救身的船,异口同声地说:“传楼,你就当咱们的名誉村长吧。”没有红头文件,没有聘书,没有一字片纸,更没有报酬。就凭一腔真情,就凭乡亲的信任,传楼干上了。从1988年至今10余年间,郑传楼有9年春节是在志强村度过的。每年在贵阳至志强村300多公里的路途上往返七、八次。10年来协助村干部召开村组干部及群众大会30多次,先后为志强村引进了150多万资金……传楼啊,你仅仅是一名名誉村长吗?

扶贫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本职工作,在机关,他工作出色。也由于扶贫实践,使他了解了民情民风,丰富了他的理论知识,他的信息调研成果也先后多次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沿河扶贫期间,他被评为“省优秀扶贫工作者”。郑传楼干的是农业农村工作,他的心便在农村,不论是在他家乡正安县,还是扶贫支边的沿河县,他播下的扶贫种子都在开花结果。

1991年春节,为了帮助志强村人早日修通公路,郑传楼让年迈的母亲乘车几百里来到志强村,捎一袋糯米给村里修路的村民。把公路修进志强村,这是传楼父亲在志强当村长时就有的宿愿,也是郑传楼这位名誉村长一直在为志强村人努力的一件大事。

“郑传楼,你忍心让几十岁的老人远离贵阳到乡下去干这个吗?”朋友们无不责怪。在沿河县扶贫时,为了帮助大垭40多名女青年在省城找到事干,他和父亲一道不知跑了多少单位求了多少人;为了帮助志强村找水源,父亲、幺叔同他一起不知爬过了多少山山岭岭;为了帮助缺医少药的乡亲看病,学医的妻子也利用春节到志强为父老乡亲看病送药。就连他上初中的孩子也一同到村里为同级或低年级的同学补课和组织春节联欢。1995年春节,传楼强忍着父亲去世才两周的悲痛,匆匆赶到志强,又和幺叔一起组织村里的群众抢时间平整农贸市场。郑传楼拿出150元,幺叔买上几条香烟用于农贸市场的平整。郑传楼啊,你一家人的魂都丢在那湿漉漉的山沟里了吗?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啊!难怪《经济信息时报》在报道了郑传楼的事迹后要附上这样的短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大批像郑传楼这样生在农村,而现在在城市工作的干部、科研人员等,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如果也能像郑传楼那样心系家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家乡办实事,谁能说这样的扶贫攻坚不能奏效?”1996年6月,农业部、林业部、航空部、劳动部等9个部委的24名团委书记来村考察也为之感动。

郑传楼的心血没有白流,10余年如一日的扶贫,成了他生命中的组成部分,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凝聚起来,使生命放射出了绚烂的光彩,农村城市化的雏形已在志强村形成。1998年2月,省委、省政府授予自强村“小康村”荣誉称号。1998年3月,省委授予自强村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1999年3月,自强村以连续十年无刑事治安案件、无上访及民间纠纷的优异成绩,村治保会被省公安厅命名为“全省优秀治保会”。2000年,自强村又以新村建设的突出成绩,荣获“全市小城镇建设明星村”殊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情系桑梓,反哺故土的郑传楼还在苦苦追求着,奋斗着……
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四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五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六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七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八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九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S 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S 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十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十一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十二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十三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十四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十五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