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理解”的根源是什么?

这是一道对我 来说很难的题目,请大家发表下见解吧!我把我的分全部献出!

理解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如果运用得当,它就能引领你一层又一层地揭露内在的真相,直到你面临一个无法完全理解的东西为止。当理解终结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心念活动就寂灭了,那时只剩下存在,里面是没有任何心智活动的。

阿玛斯:今天我想要回答一些问题。

学生:你可不可以谈一谈理解的过程是什么?

阿玛斯:好的。人类的理解力既是一种诅咒,也是达到更圆满状态的一份能力。动物或植物因为不具备理解力,所以没有这么多的痛苦,但也没有创造力或揭露自己的能力。它们每天的经验都差不多,没有多大改变。我们有心智能力,所以能产生理解,而我们存在的次元也因此而变得更完整。

一旦有了心智能力,自然会生起对自己及事物的各种看法。我们从自己的记忆里创造出了自我形象,并因此而发展出恐惧和欲望。如果没有记忆,就不会产生任何恐惧或欲望。

随着记忆我们会产生出概念和思想活动,然后又会发展出情绪反应、身份感及世界观,或是种种对现实的看法。通过自我观察你或许已经发现:记忆便是痛苦的根源。若是不记得过去发生过的负面经验,现在就不会有恐惧;若是不记得过去的美好时光,就不会有欲望和渴望。若是没有记忆力,我们就会像植物或动物一样,没有任何心理上的痛苦了。

缺少了理解力,你只会认同过去的老旧形象

我们的痛苦就是来自于记忆、概念、形象、对未来的投射等等的思维活动。过去的经验和概念不论好坏,都会形成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假设,譬如小时候母亲时常说你很可爱,那么你就会建构出自己很可爱的观念。她如果认为你很笨,你就会建构出自己很笨的自我形象。你的父亲如果时常让你觉得自己很懦弱,你就会建构出自己很懦弱的想法。你的母亲如果把你的身体当成了你,你也会把身体当成是自己。你的心会抓住这些童年经验,把它们储存在头脑里而变成了记忆。譬如你如果认为自己很强悍,那么即使别人对你很友善,你也还是会展现出强悍的态度,而很难有所改变。

理解力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这整个过程里的真相,缺少了理解力,你只会认同那些老旧的形象,而深信自己是懦弱的、愚蠢的、容易上当的、容易在人群中感到紧张等等的概念。你的余生都会在这种情况下度过,这就是大部分人在做的事。

借由理解,你会看见你一直把自己当成了一种自我形象。现在你就该问问自己原因是什么。譬如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认为自己是尖酸刻薄的人,那么他就该问问自己:“我在心底深处一直把自己当成是尖酸刻薄的人,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对自己保持这种看法?”

运用理解力,探索自我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不运用理解力来探索自己的一些自我概念,就意味着你已经接受了它们。但如果能开放心胸对这件事产生好奇,你就可能发现真相是什么。譬如你察觉自己的行为一向有点古怪,结果你发现你的父亲一直都有这种倾向。你喜欢你的父亲,希望自己能够跟他一样,于是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古怪的行为模式。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人格是怎么形成的。也许你的母亲喜欢你父亲的那种调调,可是你所在乎的其他人都不喜欢这种调调,那么你就会停止这种行事风格了。

当然理解可以更深入一些,譬如你可以问问自己:“人们喜不喜欢我有什么重要?我为什么希望别人能喜欢我?我的行为古怪是因为这么做会引人注意。现在我才发现人们并不欣赏我的作风,所以我必须找到新的行事风格来得到他们的注意。”于是你决定通过自我了悟来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都是你必须探索和理解的议题。

如果不试图去理解自己,一定会不断地取悦别人,这是大部分的人都在做的事。但深入地去理解,你就会发现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件事,而且会发现这样的做法是无效的,它并不能带来快乐。

不过理解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刚才我们已经看见理解可以揭露错误的认知,可是尚未揭露你最深的真相。你或许已经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古怪的人,可是你仍然会质疑:“既然我不是一个古怪的人,那么就可能是一个善良而有爱心的人。”于是你又变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一段时间过后,你开始更深入地探索自己,最后你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一个古怪的人,也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甚至可能不是一个人。自我探索一旦深入到这个层次,就开始逼近实相了。你会发现“人相”也不过是头脑制造出来的一种观念罢了。这个观念并不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这是全人类都受到的制约。

你可以一边存在,同时又觉知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最深的本质并没有任何个人性,它虽然可以示现成一个人,但是它比个人还要深得多。理解不但能揭露错误的认知,还能揭露最深的实相,而且理解就等于是一种客观的观察。看见某一层的自我真相并且了解它,就像是一朵绽放的鲜花一般让底端的状态完全呈现出来,因此理解自己跟活出自己的真相是同一回事。譬如一旦理解了喜悦这个经验,你就会体认到你本身即是喜悦。你会因此而变得轻松、快乐,充满着喜悦,你会开始谈笑风生,活力充沛。理解有一部分就是在揭露错误的认知,使你看到隐蔽住喜悦的东西是什么,然后你就会明白活在喜悦里是怎么一回事了。了解什么是喜悦,意味着能够清醒地感受到每一个细胞里的喜悦。

到达这个层次,理解就变得更清晰了,或者说看得清楚了。你可以一边存在,一边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存在便是我们真正的本质,不是吗?其实存在就是本体。你不但有觉知,还能觉知到存在,而这跟孩子的觉知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孩子虽然能单纯地存在着,但是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孩子也许很快乐,但是无法清醒地觉知到自己的快乐。你可以看得出孩子的快乐、满足及平静,但孩子的心是无法意识到这些东西的。

通过理解,心智和存在才有了联结

因此理解就变成了存在的管道或表达,心智和存在通过理解而有了联结,在童年时这两者是分开的。进展到这个层次,理解终于和心智结成了一体,这时你既是存在本身,又能觉知到自己的存在。这份对存在的觉知就是一种理解。

理解结合了存在与洞识,因此理解爱是什么,指的并不是对爱作出各种论断——譬如爱是美好的、爱能带给你温暖、爱能滋养你等等。理解爱就是活在爱里面,去感受它的滋味。若是彻底理解了爱,也就充分意识到爱是什么,那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演进到更深的层次。一旦彻底完成了某个阶段,洞识就产生了,而洞识便是你那一刻的心智及存在的统合,这就是所谓的爱。其实你一向都认识它,虽然有时你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当爱真的出现时,想要继续体认爱的冲动就不见了,接下来别的议题又会生起。这便是整个揭露的过程。

学生:这是不是你所说的揭露能引领我们到达某种位阶?

阿玛斯:是的。一旦完成了本体某个面向的学习,你就进入了某种位阶,这时你就会对那个面向产生客观的了解。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各种的层次和样貌。但并不是说一旦体悟到爱,你就什么都完成了;你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广。当你彻底了解某个面向时,会自然演进到另一个层次。如果尚未充分了解,你就会继续停留在原处。

如果你学会了一道菜,就不会一直惦记它的做法

理解也会带来失落感。一旦彻底理解了某个面向,就等于失去了它,许多人对这种理解之道不感兴趣就是基于这一点。他们比较喜欢那些能够发展出爱和慈悲的奉献方法,因为他们想保住这些感觉。其实一旦彻底了解了爱,你就会发现失去它并不意味从此不再经验到它,而是当环境有需要时,它自然会生起。譬如我并不是永远都能感觉到慈悲与爱,只有在某人需要爱的时候,我才会经验到爱。此人若是不需要爱,我就不会经验到爱,我可能会经验到别的东西。这便是我所说的到达某种位阶的状态。因为你很清楚自己已经在爱的状态里了,所以不需要永远都感觉到爱,只有在必要时它才会出现。

譬如你正在学做某道菜,这时你必须时常想着它,而且要不断地演练。一旦上手了,你就不再惦记它了。煮饭的时间到了,你自然会做出这道菜来。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当你真的了解某个东西时,它就成为你的一部分了,于是这个议题就消失不见了,然后你又会演进到下一个层次,学习下一道菜该怎么做。假设你还没完全学会,就会东做做、西做做地来改善自己的技巧。你会投注大量的精力在上面,而且在乎结果是什么。一旦真的学会了,它就不再有任何重要性了,因为你对自己已经完全满意了。

因此理解可以使我们看到障碍,看到错误的认知,并且揭露出最深的真相。它最终会带来一种完整的了透。我们这里的内在工作时常会面临一种挫败,那就是一旦了解了某个面向,就会转换到另一个面向的探索。譬如某个人体认到自己的内在力量,这种感觉非常美好,你会觉得自己充满着力量和扩张感,而你很想一直保有这种感觉。然而我们的方法只是要了解,而了解会引领我们进入另一个议题。因此这个感受到内在力量的人,很可能在某天清晨起床时突然发现这种感觉不见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虽然会经验到力量被揭露出来的过程,但是对人格或自我而言却是一种损失,因为理解是不断在深化的活动。

理解会从某一个层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一旦彻底理解了某个东西,你的心就会转向另一个东西,直到你面临你完全无法理解的那个东西为止。

最终你会经验到自己真正的身份。那时你可能会说:“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来了解一下。”然而这个东西根本不是你的心智所能了解的,若是企图去了解它,它就消失了。你可能会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推敲它,但仍然无法领会个中滋味。有时你尝到了一点滋味,可是立刻又消失了。你不断地努力,直到你终于被说服你的终极身份是无法被认知的。只有当理解终结时,你才会明白真正的你是无法被理解的。这个真我跟你的心智毫无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理解的终结”或“全然的理解”,这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一旦了悟无法被理解的终极真相时,你就解脱了

因此你会发现,理解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如果运用得当,它会引领你一层又一层地揭露内心的真相,直到你面临一个完全无法理解的东西为止。当理解终结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心念活动就寂灭了,那时只剩下了存在,里面是没有任何心智活动的。你变成了一只动物,但这只动物完全清楚真正的自己是无法被理解的。

若是有了真正的转化,你就会从某个层次演进到另一个层次,但一开始你的心必须学会理解和辩识。最后你会发现,那个无法被理解的东西是永远不死,也永远不会改变的,那时你就可以无惧地、逍遥自在地生活了。

一旦明白真我是无法被认知的,你就会发现你并不是的任何一种自我形象,也不是自己的身体或人格,更不是父母心目中的你;真正的你既不会受伤,也没有恐惧,更不会遭到排拒。然而那个会死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身体。那个会受伤的东西又是什么?我们的自我形象。一旦了悟自己是无法被认知的,那么还有任何认可以伤害你或排拒你吗?

甚至连你的心智都无法再伤害到你,因为根本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批判了。然而自我概念一生起,你就会开始批判自己;你应该更高一点、更聪明一点、更好看一些。

当你面临那个无法被理解的东西时,你就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了,如此一来你也无法再为难自己了。那时你就自由了。

无法精确地认出自己,就是一种解脱,你已经超越了心智的概念活动,你不再受到苦乐、生死、大小或好坏的束缚。这便是最终极的理解。

某些灵修传承称理解为“启蒙天使”,它会持续不断地揭露、揭露、再揭露。不过也有人说过,启蒙天使是无法带你去见上帝的,它会为你指出一条路,一步步地引领你,等到你靠近源头时它就消失了。接下来你就不再需要任何理解而只是单纯地存在着,我们称之为彻底的理解。

一层又一层地揭露内在的真相是最美好的一件事,你会看见美丑以及各式各样的形象,而这些就是生命的真相。

因此理解是跟人生紧密相连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揭露的过程,因为那不可知的东西从未改变过,而你已经明白那才是真正的你,所以你知道你是不死的。一旦彻底明白自己是不会改变,也不会死亡的,你就解脱了,同时也释放了所有的恐惧。你会经验到各式各样的创造形式以及其中的美,这时你的人生就圆满了。

一旦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明白自己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就等于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意义。你会发现每样事物的核心都有它最深的意义,如此一来人生就不再是一场挣扎,而是一种能带来充实感的揭露过程。理解不但能带你进入各种不同的层次,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体现。通过这个过程你会全然了解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困境、什么是人格的运作模式。你会回归到婴儿般的存在形式,但心是了了分明的。

缺少了心智活动,我们就失去了分辨力和差别性,我们再也看不到任何的形式或美了。心智即是美和形式的创造者,理解则是整个创造和揭露的过程。因此客观地观察人生才能带来真正的精神成就。人生乃是美的欢庆和展现,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完成这件事。

每一个人都渴望活出圆满、美及祥和,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想通过理解的过程来达到这种境界。他们只想靠别人来得到神奇的转化。然而这整个过程都只是一种理解罢了,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达到我们想要的境界。

理解是一种揭露万事万物的过程

学生:既然人类的概念都是受限的,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理解不是源自于概念,如何才能拥有对实相的理解力?

阿玛斯:没错,我们的理解是受限的,不过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人格和心智活动在最根本上都只是一些概念罢了,它们并不是真实的,我称其为“梦幻世界”。但这个“梦幻世界”并不是混乱的,它也有自己的秩序。它的秩序是一种虚假的真实,一种井然有序的幻梦。只有我们的理解力可以穿透这一层又一层的幻梦。

终极实相的展露是一种理解的过程,而能够使我们产生理解的则是那不可知的智慧。当它遇上各种概念时,自然能逐一地将其解构。这个将概念解构的过程就是一种理解。心智活动若是遇上存在,那个特定的概念就会被存在所分解。心智活动或概念的确不是最真实的实相,我们只有通过理解才能把这不真实的世界转化为彻底的真实。真实与不真实的相遇就是一种转化,而转化便是一种理解。

只有当你心底深处的那个最真实的东西起作用时,你的概念或心智活动才会被转化。这不就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吗?一旦看透自己的某个想法,它就消解掉了,而这便是所谓的洞见。只要洞见一产生,那个层次的问题就解决了,然后你又会演进到下一个层次。但存在若是不出现,就不会有真正的洞见,缺少了洞见,就不会有真正的转化。你只能从某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永远卡在心智活动里出不来。

因此,从终极的角度来看理解,你会发现它也不是真实的。理解也不是一个实存的东西,它只是一种辩识的能力,借由它可以揭露真实的存在。你探索得越深,认知就越宽广、越完整,因此概念也不是一个坏东西,你必须借由概念才能运作。譬如你必须具备如何开车得概念,才能学会开车。

概念虽然有用,但若是把它们当真了,你就上了它们的圈套。当然最难摆脱的圈套就是你为自己所设定的那些自我形象。假如你把对汽车的概念当成了真实的汽车,就不可能清晰地看到它的真相了。不过这种错误的认知并不会伤害到你,但若是把自我概念当成了自己,你的麻烦就大了。

一旦体认到那未知的东西,你就会了解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善用它们。其实概念可以被视为一种中性的东西。你可能被它们限制住,但也可以理智地运用它们。你可以把它们扩张到极致,直到它们没有任何界限为止,那时概念就不再是概念了,那时你已经进入了未知。

最终看来万事万物都是一种概念,而理解就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揭露过程。我们这里把理解这个面向称为“钻石意识”(diamond consciousness),译注:理解、钻石意识、觉知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它就是终极实相的一种示现。从存在之中生起的便是理解,它是介于终极实相和概念之间的一种东西。

进入到最深层次的证悟时,钻石意识和终极实相便融成了一体。处在这个层次,理解就是不断在流动的实相。它能揭露终极实相的各种色彩和丰富性。

终极实相不能被知晓,只能成为它

学生:钻石意识和那不可知的部分有什么不同?你刚才说钻石意识也是一种示现,那么它是不是一种概念呢?

阿玛斯:从最根本上来看确实是一种概念,不过它是从不可知的次元所产生的一种概念。从其他的次元来看,这份理解力是真实而具体的,它就是存在本身。你必须记得,本体所有的面向都是一种存在,而钻石意识和理解力都是本体的一个面向,它是一种存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存在。

学生:你所谓的终极实相指的是不是真相?这终极真相怎么可能被我们知晓?

阿玛斯: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你不可能知晓它。

学生:如果你不可能知晓它,又怎么可能证悟呢?

阿玛斯:我所谓的不能知晓它,并不意味你不能成为它。你可以借由“不知”来认识它。你看,只要一谈到“知”,我们就会联想起概念,所以我才强调你无法知晓它,因为你不能把它概念化。你既不能认同它,也不能为它定名。当你直接体认到终极实相时,你的心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智完全无法把终极实相概念化,甚至无法忆起这份体悟。当你直接证入终极实相之后,有一阵子你的理智可能会质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完全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你不会产生任何概念化的知识,为什么?因为终极实相是一种主客融合的经验,其中已经没有能观与被观之分。

这里面还是有一种认知的作用,但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熟悉的,这种认知就是一种存在。你的存在便是那终极实相,然而心智只能间接地认识它。最终看来,心智知道它的本质就是那终极实相,它一旦发现实相是不可知的,便能同时觉知到二元对立的消失,这意味着主客完全合一了,心智活动与终极实相已经结成了一体。

到了某种程度,心智确实会发现终极实相这个东西。当你的理解到达极致时,这件事就发生了。那时你会发现终极实相一直都在那里,它就是事物的本质。那时你才发现:“原来我就是这个东西。”

其实心本身一直就是这实相。在它发现自己的真相之前,一直处在“变成”的状态里。直到开悟的那一刻,它才明白了自己的本质,而这个本质是无法被知晓的。

一种什么都不是的状态,却有着最真实不虚的感觉

我说的这些话很难被了解,因为心智总是把所有的事都变成了概念,心智理解的东西越多,就越明白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被概念化的,但存在却很清楚它自己是什么。如果我已经成为存在本身,还是很难用言语来描述这个状态,最贴近的描述方式就是:“那是一种什么都不是的状态。”

但这种什么都不是的状态却有一种存在感,一种真实不虚的感觉。不过心智无法把它变成概念来描述,我的头脑曾试着去描述这种状态,它说;“那是一种扩张的清明感,所有的事都变得清晰,而它就是我。”但深入地探究之下,却发现那并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真我的一个面向罢了。一旦发现澄明只是真我的一个面向,思维活动就安静了下来,然后头脑会变得更狡猾,它会认为:“噢,真正的我原来什么也不是。”于是我又开始认为;“我并没有一个自我,我什么都不是。”这时我可能真的会经验到什么都不是的感觉,但是再深入地探索下去,别的东西又出现了。那时我就会看见,这个什么都不是的状态也不是真正的我。

头脑只能通过推理来认知,但真我却能直接地知道,因为真我就是存在本身。因此当我们提到终极实相时,我们指的就是存在本身——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的本体。我们发现它便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从其中产生的。

学生:问题是它可以被证得,却无法被获得。因为获取的欲望会摧毁你的体证,而我们都倾向于获取。

阿玛斯:其实当你体证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还是可以被取得的,但前提是你必须拥有正确的蓝图及足够的智慧。在这个前提之下,获取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它不再涉及任何的努力。那么你如何在不努力的情况下去获得它呢?从最究竟的角度来看,任何概念都可以被善加利用,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好的,即便是努力也有它的重要性,请记住我们现在指的是你已经成就了,而不是有一个东西在未来可以证悟。

学生:因此所谓的获取或达成证悟都只是超我的局限罢了?

阿玛斯:从某个层次来看确实如此。超我就是父母和社会的局限,或是信念内化而成的一些杂音。这些概念很显然会限制住我们的理解,不过我们今天所谈的比较偏重在超越社会概念的一种心智活动。如果你把实相当成了一种意象,你就看不见事物的真相了。通过理解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这就是心智运作的方式,它只会制造出各种的意象。一旦了解头脑里的活动只是一些意象,你就能包容它们,并且看见它们的美。头脑既会创造出各种恐怖的东西,也能创造出美好的意象。

理解如同解析光线的三棱镜,使我们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不过我们要讨论的重点还是理解,而我们所理解的一切都会带领我们进入未知。因此理解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它既是解脱的道路,也是解脱的成果。整个人生就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被看成是爱及意志力的完成。

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理解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得到好处的工具,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好处,譬如自我肯定或静坐之类的修炼方法。但理解并不是一种方法,它是生命的一个有机过程,存在的美和奥秘会通过它而逐一被揭露。

学校教育是限制理解的障碍之一。我们总以为理解就是去揣摩事情、去推演、去组合资讯等等,然而这些都只是最粗浅的理解形式。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存在,活在本体中,缺少了本体,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了真正的理解,才会有空间、深度、自由和活力。

理解会使我们更贴近自己。因为我们就是能够觉知到心智活动的那个存在本身。因此理解的过程就是越来越贴近本身。这个过程便是自我了悟或自我解脱。

理解如同三棱镜一般,当净光通过三棱镜时,你看到的是不同的颜色。缺少了这面三棱镜,你看见的只有净光而没有任何色彩。借由理解,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一切事物的真相,你不需要做什么,只要观照就够了。观照的本身便是理解,便是实相,便是未知及存在本身。

一旦深入到自己最真实的本质,所有的色彩都不见了

你会很清楚地看到人格跟这些色彩的关系。钻石途径能够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人格有一部分跟红色有关、一部分跟绿色有关、一部分跟黄色有关等等。一旦看见其中的关系等等,就会经验到本体的每一个面相,也就是看见了色彩背后的净光。

倘若事先知道了这面三棱镜的光谱,事情就容易多了。接下来的步骤只要去认识那没有任何色彩的净光就够了。这便是钻石所采取的步骤。首先你要认清本体的每一个面向,然后你会发现它们就是存在本身,你不但看见了这面三棱镜,而且发现理解就是这个能创造出各种色彩的三棱镜。譬如你发现了慈悲这个面向,于是你说:“我就是慈悲,我就是爱。”但如果去掉“慈悲”,去掉“爱”,只是安住在“我是”,那一刻你就进入了未知。一旦深入到自己最真实的本质,所有的色彩都不见了,只剩下了净光。你要如何描述这种状态呢?这时你看到的究竟是什么?你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因为你什么都没看到,但一有了发射作用,色彩就出现了。那净光的颜色到底是什么,你无法描述它,可是你知道它是存在的。

因此我们的途径就是先找到某个人格的议题,然后再找到与它相关的本体面向。若是能探索到底,这些议题就会被客观地看待;你会如实地看待它们,也就是从三棱镜里面产生真正的理解,然后你就能回归到存在的本质。起先你会说:“我就是爱”,然后你会改口说“我是”,因为你已经探入爱的源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2
理解的根源是无知。
因为无知,所以需要理解。 在无数个理解过程中,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当这种聪明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后通过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任何形式对一切存在现象进行解释,其核心称之为思想。思想分为唯物与唯心两种,人们在思想的指引下从事对自身心灵和世界的改造活动。
第2个回答  2009-07-22
理解是对认识的整理,认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所以理解的根源是客观实在
第3个回答  2009-07-23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理解。
你以为你懂了,未必是真懂。

所以,理解的根源是自欺欺人。

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求得了,也不过是理解了一部分,就该满足了。
第4个回答  2009-07-22
智慧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