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市:粤A,+020,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
2、深圳市:粤B,+0755,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
3、佛山市:粤E/粤Y/粤X,+0757,禅城区、高明区、三水区、顺德区、南海区。
4、东莞市:粤S,+0769,无市辖区,政府驻地位于南城街道。
5、中山市:粤T,+0760,无市辖区,政府驻地位于东区街道。
6、惠州市:粤L,+0752,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
7、珠海市:粤C,+0756,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
8、江门市:粤J +0750 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
9、肇庆市:粤H +0758 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
扩展资料:
社会经济: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12年的7669.9亿美元。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含2县)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
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同时该地区有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5、珠三角地区2012年生产总值达47897.25亿元,比2008年(下同)增长了45.8%,占全省79.1%;人均GDP达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增长29.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珠江三角洲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