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谁有随便一部音乐剧影评

除了韦伯的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
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
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
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故事梗概:

第一幕子夜的舞会使猫疯狂

在一个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杰里科族的猫的家族庆贺会上,每个猫依次向来访的人类解释他们是谁,并且指出猫有三个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较高雅文气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罗内米,今晚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
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被遗弃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是一只杰里科猫,她已离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次她发誓要回到家族里;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
当仁慈而英明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到场时,整个家族一片欢腾。它们准备了一些节目:群猫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进行曲下的佩克族与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战斗"的戏。猫们穿着敌对派的狗的衣服向对方狂吠。表演被邪恶的麦克维第打断,猫们四散奔逃!老杜特罗内米平息了骚动,"杰里科舞会"如期开始,全体猫们跳舞欢庆。

第二幕"夏天为何迟到,时光怎样流逝"

"剧院猫格斯"是一位老演员,曾经与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演员共事过,他正受着痛风之苦。"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猫的友善大叔。邪恶的麦克维第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吓坏了的小猫),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无忧无虑的女孩)。麦克维第的恶行使他得到了一个浑名--"犯罪的拿破仑";麦克维第被揭穿后与曼库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猫打了起来,他把电线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杰里科猫陷入黑暗之中。兰塔塔格叫来"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领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灯又亮了。老杜特罗内米决定哪一只杰里科猫将获得重生的时刻到了。此时,格里泽贝拉以"回忆"一曲唱起过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归。她被选为"去九重天"而获新生的猫!杰里科晚会要结束了,老杜特罗内米告诉"装扮成猫"的人类旁观者。就其独特品性和差异而言,"猫很像你们"。

所有的故事都还在继续,这里有你,有我,都没有改变,无论是夜晚或者白昼的来临,让我们成为一只猫……

一段传奇

《剧院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这幕歌剧,便是讲述这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

一出悲喜剧

在这场歌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什么是爱?谁能说得清道得白呢?两情相悦的幸福,背后总有自我牺牲的悲壮。包容是爱,宠溺是爱,暗恋是爱、依恋是爱、虐恋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陷入爱的漩涡。期待着、享受着、回味着、追忆着爱。
剧院魅影,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他被光鲜的世界排斥了,没有尊宠、没有关爱。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为别人猎奇的目标,甚至成为马戏团铁笼中的小丑。……

喜爱“魅影”这个角色,因为他虽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并不想复仇,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会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为他为克里斯汀创作的歌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风下掩饰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剧院中,在舞台上与他心中的爱人上演这幕绝唱。希望在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成为爱的主宰。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 魅影 。

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使得这幕百老汇的歌剧显得如此美丽。从演出开始,巴黎歌剧院的拍卖会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卖会现场、垂垂老矣的拉乌尔,落满灰尘的海报,有些机械失灵的铙钹,倾覆的吊灯,让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时空倒转,30年前的巴黎歌剧院一片金壁辉煌。《汉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着肚子在演唱。灯光照得他将军的盔甲闪闪发亮。只有惊叹的份。……
当场景转移到歌剧院的地下湖时,干冰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时仿佛变成驾驶贡多拉的船工,引领着克里斯汀来到他的宫殿。

当拉乌尔与克里斯汀为了避开魅影,来到歌剧院楼顶的时候,背景墙上显现的是19世纪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里闪烁的烛光与满天繁星呼应。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
而当歌剧的最后,一个女孩来到曲折的地下室,发现魅影那件披风下的面具,拿起端详、定格的时候,忽然间感到时光流转。这感觉不亚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看到这个场面,我是第一次彻底折服于剧场演出的魅力。令人无法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第一次进上海大剧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歌剧的魅力。只能说,《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资料:

《剧院魅影》是安德鲁·劳伊德·韦伯最为成功的音乐剧, 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

《剧院魅影》的国际巡演剧团即将首次来到中国,并且会把令这出音乐剧蜚声国际的舞台特技效果一同带给上海观众,带领观众感受巴黎歌剧院在剧中里里外外发生的一切。

《剧院魅影》剧情简介

1911年,巴黎歌剧院即将被拍卖,拍卖会上各类拍卖人、购买人和出价人集聚一堂。70岁的拉乌尔坐在轮椅上,买了一张海报和八音盒。拍卖者展示出一个巨型的水晶玻璃吊灯,说明了此灯与歌剧院魅影有关,一道闪光过后,观众被带回了从前那个巴黎歌剧院的鼎盛时期。

第一幕

歌剧院已经退休的经理拉菲尔先生正向新来的经理弗尔民先生和安德烈介绍舞台的情况。这时女主角卡洛塔正在演唱,背景幕布突然落下,差一点就砸死卡洛塔。人们开始议论:“是剧院魅影干的”。

芭蕾舞女导师吉瑞夫人的女儿麦格·吉瑞建议,让她的朋友克里斯汀代替卡洛塔演唱。克里斯汀在歌剧中的表演很成功,一位名叫拉乌尔的贵族和剧院赞助人认出了克里斯汀就是他小时候的朋友。在演出结束后,拉乌尔来到后台请克里斯汀一同进餐,但克里斯汀告诉他不行,因为她的老师“音乐天使”对她有严格的要求。

当拉乌尔离开克里斯汀的房间,魅影出现了,引诱克里斯汀进入歌剧院的底部,在那里魅影将继续为克里斯汀上课。

魅影带领克里斯汀到他地下的居所,在那里克里斯汀看见了一幅她穿着结婚礼服的恐怖画像。她惊极晕倒了,几小时后,克里斯汀被魅影弹奏的管风琴音乐叫醒。她轻轻走到魅影后面,将魅影的面具撕了下来。魅影非常气愤,将克里斯汀送回了地面。

歌剧《穆托二世》如计划进行,由卡洛塔担任女主角,克里斯汀担任女配角。正如魅影许诺的,悲剧降临了,剧院的打杂人员约瑟夫·伯奎特被杀了,而卡洛塔的嗓子失声了。

魅影对克里斯汀的背叛感到气愤无比,在另一晚演出结束时,魅影让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灯落下,砸在了舞台上。

第二幕

第二幕的一开场是巴黎歌剧院的阶梯上举行的一个大型假面舞会。已经有6个月没有听到魅影的消息了。克里斯汀和拉乌尔已经订婚,但消息还没有公开。克里斯汀把订婚戒指已经挂在她的项链上了。

突然,魅影出现了,这一次他打扮成红色死神,并交给剧院经理一部歌剧的乐谱,名为《唐璜的胜利》。

一开始,经理拒绝演出这个离奇而且怪异的歌剧。后来在拉乌尔的建议下,他们决定给魅影设一个圈套,假装计划演出《唐璜的胜利》,让克里斯汀做诱饵,然后设计抓住魅影。

&hbsp; &nsbp;终于,歌剧《唐璜的胜利》首演了。侍卫和警察将歌剧院重重包围,想要捉住魅影。当歌剧接近尾声,魅影替换了男主角皮安吉登台,与克里斯汀对唱,然后再次挟持克里斯汀进入歌剧院下那如同迷宫一般的地下世界。在最后的时刻,魅影要求克里斯汀永远和他在一起,否则他就要杀死拉乌尔。克里斯汀作出此重要决定,同时为全剧画上了句号.

《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演了一百场,媒体为此作了庆贺性的报导。作为引进项目的经营,它是成功的,但对中国演艺界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刺激。这些年来,我们好像至今没有一个剧目连演50场以上。据说这个在亚洲巡演的《魅影》班底还不是一流的。

前不久,在杭州看了由越剧王子赵志刚主演的《赵氏孤儿》,就故事的感人和表演的精彩,一点不亚于《剧院魅影》。这个中国孤儿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就一直在民间流传,并被不断演绎和翻新。迄今为止,已有各种版本,除了京剧,近年来,“人艺”林兆华搞过一个,“国话”田沁鑫也有一个,较有影响的是豫剧《赵氏孤儿》,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引起轰动,得了金奖。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一个剧种能像《剧院魅影》那样进行商业性地运作,成为中国戏剧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更不用说走出国门,去海外连演上百场。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靠创作人员和表演艺术家的热情和才华是不够的,就像韩国举国打造、包装本土影视作品一样,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文化政策、剧院的体制改革、社会的资本投入、经营者的商业模式、观众的持续培养等方面共同来完成。

这次上海越剧院的《赵氏孤儿》剧组,在体制上作了一些探索,它由赵志刚任制作人,自己筹资融资,在全国范围内吸纳编、导、演,以及音乐、舞美人才,如请来了国家话剧院的一级导演王晓鹰,编剧是福建的青年才俊余青峰,甚至把已到海外定居的越剧明星何英小姐也请了回来。他们组成一个新团队,大胆地对传统越剧进行创新,使男女合演的越剧一改过去以才子佳人为主的题材,直面人性,探寻哲理,有一种凝重感。在舞台设计和音乐上也注重现代效果,融民族、西洋、具象、抽象和影视原素为一体,使气氛的渲染比以往所有的越剧都更加激越饱满,连服装设计也突破了常用的轻柔绸缎面料,体现出厚重的质感,与故事的内涵和舞台的感觉相呼应,让人对越剧产生了一种新的注意力。

然而,即便如此,越剧《赵氏孤儿》的投入和推广还只能算是个小制作,与《剧院魅影》仍有很大距离。这次它在上海大剧院只演三场,多少也受制于对这个新剧目的推广力度和对越剧潜在观众的预计。戏曲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中国近四百种的地方戏曲,除越剧这两年观众略有上升,大多数都处于低谷状态,有的几乎已“失声”,这确实让人感到焦虑。我时常想,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听不懂的西方歌剧、音乐剧会趋之若鹜,对有自己文化传统和在民间流行的东西反而疏远呢?百老汇的成功一定有它的道理,直到今天,他们在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上还在不断创新,这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做人家的推销员。

《赵氏孤儿》的故事因其戏剧要素的经典性,一直被国际舞台看好,西方曾以《中国孤儿》的剧名作过排演。我想,如果有一天,在这个传统的文本中融入现代理念,精心策划,倾力打造,让它像《剧院魅影》一样走向世界,连演成百上千场,那才是真正值得庆贺的事。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14292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6
这里先给你推荐十部最近点的音乐剧DVD 剧匠魅影 悲惨世界 韦伯50岁生日纪念演唱会 卡内基音乐厅桑汉姆作品演唱会 巴黎圣母院 猫 约瑟夫和神奇梦幻彩衣 艾维塔 西区故事 芝加哥 希望你会喜欢上音乐剧 是一种享受

我帮你找了几个!
你自己选择吧 !不给我分也没关系的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 , ,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 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名剧,《歌剧魅影》从1911年诞生起便以各种形式献给了观众们无数的惊喜,其中以安德鲁•洛依德•韦伯改变的歌舞剧为其巅峰时刻。2004年,导演乔尔•舒马赫再次将此神作改编为电影,以最新的技术和拍摄手法将此剧送上了大屏幕。由于电影技术的灵活性以及电脑特技的无限扩展性,将一些因为场地和技术限制而在舞台剧上无法完全表现的壮观和华丽的场面更上一层楼,例如影片中水晶灯在剧院坠落爆炸而引发大火等场景等。使得全片以一个既保持经典又焕然一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片乍一出现,便引起了电影界的轰动,并且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歌曲)。在演员阵容上,由杰拉德•巴特勒,艾米•罗森,帕特里克•威尔森,米兰达•理查森等新一代年轻演技派明星的加盟,为其内容的丰富提供了保证。其中尤其是艾米•罗森为最,她以其精湛的演技获得2005年年青艺人大奖之最佳青年女主角[电影类别]奖,以及当年的土星奖最佳年轻演员,广播影评人协会最佳年轻女演员,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突破表演奖。

这部长达65分钟的纪录片,介绍了发生在《歌剧魅影》 舞台版台前幕后的种种逸事。短片中当年的主创人员,包括舞台导演、舞台监督、填 词人等都回顾了在创作《歌剧魅影》时的故事。在面中,整个短片猛料不少,相关的制作人员介绍了从剧本的筹划到演员的选择以及舞台的设计,服装的制作等等几乎所 有有关“舞台版”的内容。

花絮中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彩蛋隐藏其中:由各个部门制作成员每人一句联唱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而韦伯本人也在最后展示了他那可以媲美莎拉•布兰曼的高音。花序碟的所有内容都有中英文二种字幕,甚至连歌词也没有漏下。所有的音乐剧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都不应该错过这部制作精良,内容精彩的好片子。

由于《歌剧魅影》音乐剧上演近20年来风靡全球,跻身于世界四大经典音乐剧之列,票房收入超过了32亿美元,所以据此改编的电影也备受期待。早在1989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就购买了《歌剧魅影》的电影版权,然而却因为原定女主演莎拉·布莱曼的中途辞演而搁浅。此次华纳公司再度慎重地把《歌剧魅影》提上拍摄日程,却没有大手笔投资。对此,韦伯表示:“整部影片的投资是5500万英镑,如果请屈伏塔或是班德拉斯,肯定8000万英镑都不够。”

电影版《歌剧魅影》保留了音乐剧中的大量著名乐章,同时也加入了韦伯为电影专门创作的新乐曲。无论是老歌还是新作,韦伯大量借用了电影音响的艺术处理手法。而导演也要求所有歌曲都由扮演角色的电影演员亲自演唱,从而逼真地在音乐电影中表达情感。男主角的杰拉德·巴特勒曾被导演要求强化训练演唱,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巴特勒不能正常的说话,本能的用歌声同别人交流。而这种辛苦付出的结果,观众们在电影中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92jay/blog/item/9f91dab4d6e7fa738bd4b293.html
歌剧的魅力源远流长,在艺术的殿堂里,占有相当的地位。几百年来,涌现出无数大师和经久不衰的名作品,优美的咏叹调,华丽的舞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罗西尼,瓦格纳,比才,威尔第,普契尼......这些大师的名字同其作品,永远是艺术的瑰宝。

我今天要写的是一部改编成电影的歌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观众的热捧而经久不衰,成为一代经典。他就是《歌剧魅影》。

电影的开场是1961年的巴黎歌剧院门口,黑白的色调显得整个画面沉郁而苍凉,一车停在了剧院大门口,从车上被抬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已经无法行动与语言的老人,他要参加的是剧院里的一场拍卖20元钱;也就是在巴黎歌剧院前被焚烧时留下来的物品。拍卖师向大家讲述着一件件物品的来源,一件破旧的敲鼓的玩具小猴被这位老人拍下,虽然拍卖师无法说明它的来源,但可以猜到,这个小猴一定与以下的影片有着联系。帷幕拉开,拍卖会最后一件物品隆重出场。这是20年前引发火灾的那盏大吊灯,“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这盏灯,以及由这盏灯引起的悲剧,还有那个挥之不去的魅影。”盖在灯上的台布被拉开,华丽的灯光瞬间照片照亮了这个已经败落的歌剧院的每个角落,逐渐的,在这耀眼的灯光下,人们看到了当年华丽的歌剧院盛况,开始了魅影的追寻。这一幕,我想起了《铁达尼号》中,露丝看到沉睡在海底的壁柜时,由壁柜展开的对铁达尼号的怀想,这两者异曲同工。

《歌剧魅影》中充满美轮美奂的场景,新奇独特的剧情衔接,漂亮的女主角及她盛装华丽的服饰,还有她精致的面庞。最扣人心弦的还是魅影的一次次“闪亮登场”,每一次都是扣人心弦,女主角轻柔动听的声音以及魅影充满磁性温文尔雅的呼唤,使我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歌剧而倾倒,那是不折不扣的艺术魅力。歌剧中的“魅”字,又何止于神秘莫测的鬼影,它所渲染的梦幻色彩无不引人入胜,女主人公克莉斯一袭白色的公主长裙,站在万人中间的舞台上,唱着轻柔婉转的歌,她满头闪烁的星星似的头饰还有长长的漂亮的卷发,使她好像童话中的公主。当魅影带着他透过镜子通向他的黑暗世界时,小船划过湖面,烛光盛燃的烛火架从水中如睡莲般升起时,那场景如作梦一般,克莉斯汀与罗尔在蓝色背景的天空下互诉爱意时,雪花从天而降,没有尘世的惊扰,一切安静又动人心弦,让人想到的,也唯有“童话”二字。

如《铁达尼号》一样,我同样认为能够激起人们心潮澎湃的或推动剧情矛盾上升的并不一定是善与恶的斗争。影评中曾说过《铁达尼号》中没有一个恶人,所有的人都是值得被纪念的。我同样认为《歌剧魅影》中没有恶人,虽然幽森的鬼魅曾经杀过人,制造了种种的恐怖,最后还用一把火结束了整个游戏,但是我相信,他是全剧中组有魅力的主角,他充满温柔的感性的声音,他对克莉斯汀热烈而深沉的爱让他成为观众心中独一无二的angle of music,成为克莉斯汀的音乐天使。人们称他为魔鬼的儿子,他长久的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连心也从来没有获得过阳光,于是他用魔鬼般的手段留在克莉斯汀身边,守护着她,痛苦如他,如影随行,而只有克莉斯汀的歌声与温柔能解开他无边的阴影。这种爱恋是疯狂的,魅影唱到:“我把我的音乐全给了你,而你给我的回报呢?是拒绝与背叛。”;这种爱恋也是神圣的,没有淫欲,没有占有,魅影把昏厥的克莉斯汀小心翼翼的放入贝壳形状的红色软床,然后慢慢为他放下黑色帷幕,在他眼中,克莉斯汀是神圣的,他所想的只是留在他身边,让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

关于克莉斯汀到底爱谁,或者她没有看过魅影,一直是一个无法讨论的话题。一边是一袭黑袍加身的,带有邪气与霸气的面具下容颜可怕的魅影,一边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为克莉斯汀闯黑暗之门的白马王子罗尔,或许人们对于得不到者的心理袒护,罗尔的风头远远不及魅影,只能身为男二号。作为绝对女一号的克莉斯汀,虽然美貌,也拥有令人陶醉的声音,但被爱者总是没有爱者投入更令人关注,尤其是如此炽热的爱情。她毕竟不是赫思嘉。

歌剧的结尾,克莉斯汀给魅影一个深长的吻,这吻中是急于救回被困的心爱的人,还是献给这个陪伴了十年,伴她成长,每一夜都守护着他的魅影?不管为何,魅影已经泪流满面,洞外人们的追讨声已经接近,魅影放走了这个他心爱的人,望着她和她深爱的的人离去的背影,手里攥着的,是那一枚克莉斯汀留给他的戒指,这一刻,克莉斯汀没有爱上他已经不重要,魅影的心已经走出黑暗,走进新的生命。

《歌剧魅影》,一部如此精湛的歌剧,一部歌剧的里程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2ca69010093ky.html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253348508
第2个回答  2009-06-22
【发胶明星梦】实在是一部能让不喜欢音乐剧的电影迷都看到手舞足蹈的片子,看完之后走出戏院,脸上会挂著微笑,如果想到电影中的某个场景,可能还会挂著诡异的微笑。

这部片子在美国的票房已经堂堂破亿了,先前有些知名的音乐剧电影,如【红磨坊】〔Moulin Rouge!〕和【芝加哥】〔Chicago〕,相信有些人看了之后并不是很喜欢,或者该说看不出个名堂来,【发胶明星梦】虽然也是同类型的片子,但在感觉上就蛮不一样的。

【发胶明星梦】背后有著黑白种族议题,以及与众不同的人(比如说胖子)如何找到自信抬头挺胸。这些看似严肃的题材,在【发胶明星梦】中,却被许多的幽默笑料和轻快音乐包装,有点像是吃胶囊的概念,把难下咽的药粉用完全不苦的胶囊包起来再下肚。

最成功的一点,就是电影中的角色了,约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年轻时本来就是出身歌舞片,那时候又廋又帅能唱能跳,这麼多年后竟然反串起胖妈妈,真的是…又恶心又好笑。更恐怖的是,超可爱的老牌影星克里斯多夫华肯〔Christopher Walken〕演一个相当讨喜的爸爸,也就是说…他和JJJ是夫妻,第一次看到他在JJJ脸上吻一下的时候,观众都要浑身不自在地惨叫了,实在太劲爆。

当然,这样的笑点必需要是要本来就对这两个演员熟悉的人,看起来才会有效果,如果对他们两的背景没概念,笑还是笑,只是就没笑那麼「透彻」了。

听过有一些算是常看电影的人,对音乐剧电影不是很感兴趣的原因,是觉得音乐剧电影不像电影,演戏演好好的,演员们突然一个人唱唱跳跳起来,不是觉得突兀,就是觉得不搭调。如果你是为了这个原因而不想看【发胶明星梦】,其实可以重新考虑一下。
【发胶明星梦】的演员们必然是会唱唱跳跳,只是这部片子把这些部份和一般的电影戏码做了很不错的整合,其实和主题也是有关系,故事讲的是一个电影节目「Corny Collins 秀」(字幕翻超级星光大道),这个节目上有学校最酷的男生札克艾佛朗〔Zac Efron〕,能和他跳舞是多少小女生的梦想,电影的主角,一个超级胖的女孩妮奇布朗斯基〔Nikki Blonsky〕也不例外,但她真的很能跳舞,只是身材和不够酷的个性,让她很容易成为被刻意忽略的对象,终於有个「职缺」让这些女孩们能有试镜的机会…
所以,因为故事本身就有很大一个部份是在用一个歌舞节目,电影中的人有唱有跳就变得很自然。

【发胶明星梦】桥段衔接和步调的掌控也是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片长近两个小时,还真是没有冷场,有音乐的时候,不会唱跳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没音乐的时候,还有幽默来填充空白,从头看到尾,都没什麼可以嫌的,北美票房破忆不是没有原因。

虽然说角色上好坏分明,蜜雪儿菲佛〔Michelle Pfeiffer〕又是反派(才看完【星尘传奇】〔Stardust〕不久),但有些地方还真的让人有感受到这些弱势族群的心情,特别是在上街题抗议的那一段,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边唱歌边带队,还挺悲情…也不该说是悲情,总是让火行者从音乐中听到了他们的心情。

这种电影,看起来就是很舒服,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不需要是音乐剧,歌曲还蛮流行的),或是喜欢流行的舞蹈,可能会有想要跟著打节拍或的冲动。看完之后心情真的会很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6-23
(先奇怪下为什么楼上都是韦伯,最后一个不是,可是没有英文名,应该是 Hairspray,嗯)

给你推荐RENT吧~!!

一群落魄失意的艺术家、同性恋者、易装癖、吸毒者……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但是这里有着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故事,这就是《吉屋出租》为我展示的一种生存方法:珍惜现在,珍惜情感,活得真实。()
我向来都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可能依靠完全的情感而交流的,在一般人眼中,那些边缘人物与他们处于一个不同的世界,许多人虽然不会歧视,但是在内心深处总归是无法接受的,正如有一天和朋友们谈到:我可以接受世界上有同性恋,但是我无法接受身边的人是同性恋,想一想他们怎么生孩子?他们怎么结婚?他们怎么……我当时开玩笑式地反问道:这又关你屁事啊?大家都笑了起来,其实这正是我现在接受事物的基本原则:只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真诚的,不含有欺骗,并且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我们又何必去在意他们的地位,他们的性取向或者他们的信仰呢?正所谓“英雄莫问出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何必去考虑那么多次要的事物呢?在面对与我们原来的生活法则相异的人与事时,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了解,更多一份关注。

这部歌舞片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唱段实在是很美,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古典主义,也不是我比较中意的音乐剧,古典和流行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现在我感觉,古典与现代,只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至于表达什么东西,表达得好不好,这是另外一回事,同样是讲爱情,古典有古典的抒怀、深沉与优雅,现代有现代的轻快、节奏与真实,实在不应该刻意地去美化或者丑化哪种艺术表达方法,当然,相比较而言,古典所受功利与商业与世俗的影响更加小一些,其形式与内容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现代与流行艺术有好的作品,但是相对言我们接触的坏的更多一些。

喜欢两段歌词,抄来与大家分享:

Measure your life in love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Measure a year?
In daylights, in sunsets
In midnights, in cups of coffee
In inches, in miles
In laughter, in strife
In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
How about love?
How about love?
How about love?
Measure in love
Seasons of love
Seasons of love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Journeys to plan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The life of a woman or a man?

In truths that she learned?
Or in times that he cried?
In bridges he burned?
-Or the way that she died?
-It's time now to sing out
Though the story never ends
Let's celebrate
Remember a year in the life of friends
Remember the love
Oh, you got to
You got to remember the love
You know that love is a gift
From up above
Share love, give love, spread love
Measure, measure your life in love
Seasons of love
Seasons of love

Measure your life in love

文摘:

※ 影片简介:

剧情简介:充满爱意的季节

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这里是流浪汉、吸毒者、醉鬼、靠预言混饭的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地方,他们不知道下月的房租打哪儿来,不知道下一首歌、下一幅画的灵感出自何方,更不知道艾滋病幽灵的致命袭击会在哪儿现身。一栋老旧楼房顶层的简陋公寓中,住着两个为了艺术而挣扎的室友:罗杰(亚当?帕斯考 饰),是一个因女友自杀而略显自闭的摇滚乐作曲家,曾经有着吸食海洛因的习惯,因此染上了艾滋病,他希望自己在病死以前,能够再创作出一首有些意义的歌曲;马克(安东尼?利普 饰)是一个不太成功的电影工作者,努力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着平衡,因为收入有限,跟罗杰一起分租公寓。这栋公寓,曾经是一家音乐出版公司的办公室,墙上还张贴着许多老旧的摇滚乐海报。房东班尼也曾是他们的室友,不过后来娶了个富翁的千金,买下这栋楼房跟隔壁的空地,虽然曾经有点交情,但班尼对于房租可是不肯通融,他们由于没钱交房租,即将度过一个没有暖气、没有电力,只靠蜡烛取暖的圣诞夜。

马克最近失恋了,他的女友莫琳(艾黛娜?曼佐 饰)因为喜欢同性的乔安妮而抛弃了他。乔安妮是个公设的辩护律师,对于一些社会活动相当积极,现在她们二人已经同居。罗杰与马克之前的另一位室友汤姆(杰西?L?马丁 饰),是个电脑奇才,也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曾经离开纽约,现又回来,但不幸路遇抢劫,遍体鳞伤之时被同性恋街头鼓手安琪(威尔森?杰梅因?贺雷迪亚 饰)接回家中,他们之间很快就彼此互相吸引。独自在家的罗杰认识了前来借用火柴的楼下邻居咪咪(罗萨里奥?道森 饰),咪咪性感迷人,是个脱衣舞女,虽然二人头一次见面,但似乎彼此一见倾心,不久,罗杰就发现咪咪跟自己有着相同的秘密和疾病,二人决定同病相怜,去接受这段已经无法抵挡的爱情……三对儿有情人在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中分分合合、寻觅着爱的真意。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让他们体会到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发现爱的可贵。面对着生活的压力、艾滋病的困扰、艺术创作的窘境,他们不再理会过去,也不再计较未来,只求把握住眼前的现在,不再悔恨、不再流浪,也不再寻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日子比今天更重要,这是一个充满爱意的季节。

幕后故事:百老汇传奇

本片根据音乐剧《吉屋出租》改编而成,该剧堪称全美百老汇音乐界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传奇,其迷人之处在于勾勒了艺术家挣扎的人生百态、诉说了动人爱情故事,在音乐素材上更打破了传统百老汇剧场模式,涵盖了丰富的音乐类型与元素,从狂放不羁的怀旧摇滚到抒情的民谣小品、从强而有力的节奏蓝调到空灵的福音音乐、甚至是火热的探戈舞曲……一应俱全,担纲作曲、作词、舞台剧剧本创作的乔纳森?拉尔森视《吉屋出租》为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经典之作《波希米亚人》的现代诠释版,藉由该剧把真实的人生境况和周遭朋友的生活点滴搬上了音乐的舞台,从而造就出一个由不同文化、经济、性向和音乐拼贴而成的世界。

该剧一出,就囊获了包括普利策、托尼奖等全部奖项在内的全美所有的戏剧大奖奖项,成为音乐剧历史上获奖最多的剧目,而且,从1996年4月公演至今,百老汇演出5600场、全球巡回演出12000场,演出遍布21个国家150多个城市,并被译成16种语言进行演出,平均每天演出两场。其中,在百老汇票房收入超过3亿6000万美元,销售门票超过700万张;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销售门票数超过2500万张。它的出现标志着百老汇音乐剧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遗憾的是,拉尔森并未得见自己作品辉煌的那天,在公演的前一天晚上,突然病逝于心脏动脉瘤,年仅36岁。

制作花絮:由抽象到写实

与音乐剧《猫》和《剧院幽灵》相比较而言,《吉屋出租》突破了老式音乐剧在神话或远离现代的某个历史情境中寻找故事以及故事的表现手段的模式,第一次用音乐剧的形式来探讨现代人的生活,突出表现了现代美国青年面对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他们不懈努力实现自身梦想的现实故事。

因此无论是舞台还是制作成本本身,《吉屋出租》走的都是小成本的路线,其舞台设置简洁明了,整个舞台空间基本上由钢筋架构而成,几根栏杆便幻化成现实中的一幢大楼,简单几笔就把纽约贫民窟的杂乱刻画了出来,但改编成电影以后,这样的风格显然不适合大银幕,电影版《吉屋出租》的风格更趋于写实,从纽约街头的落魄公寓到镭射飞舞的夜总会,场景的设置无不细致入微。

除了罗萨里奥?道森等两位演员外,影片中的其他六位主演均为1996年百老汇公演时的原班人马,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极大地追求夸张与大胆,在桌子上大摆各种姿势来强调爱和自由,更可以煽动现场观众一起高喊,以便形成更为有效的互动,但由于拍摄手法和角度不同,这一切煽情手段在电影中就行不通了,主演们除了需要适应大量歌词过渡为台词的转变外,在肢体语言上还必须恪守着生活化的细腻与真实。

点评:新世纪的美式伤感

音乐剧从舞台走上银幕在百老汇和好莱坞都不是稀罕事,但《吉屋出租》不同,该片是专门为音乐剧《吉屋出租》的10周年庆典专门创作。影片以音乐剧为基调,融合了电影的叙事手法。全片制作并不奢华,但充满了生活气息,演员的表现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生活原生态的再现。

作为美国梦的现实说法,影片涉及了波希米亚情结、艺术流浪与心灵流浪、都市流浪、艾滋病与相关人群等主题,把娱乐的镜头聚焦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体现了深刻的人性关怀。正如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所指:"这部片子跟我以前的作品不同,因为源于舞台音乐剧,整部片子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片中的一个场景概括着如今西方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一个挣扎在生存边缘的摇滚歌手,与一个吸毒的脱衣舞女相爱着,当腰间呼机提示响起,两人都掏出药各自服用。并且,突然意识到,原来对方跟自己一样也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于是会心拥抱,尽一尽爱的义务,嘲讽中渗透着甜蜜,新世纪的美式伤感飘荡其中。

或许,乔纳森?拉尔森曾经的一段话正是影片的要义所在:"在这个危险的时代,当世界似乎正慢慢四分五裂的当口,我们应该向每天都面对着死亡的人学习生存之道……而非在世纪末将自己藏匿于生活的恐惧阴影之下。”

参考资料:http://artcqu.bokee.com/viewdiary.11664401.html

第4个回答  2009-06-22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
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
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
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故事梗概:

第一幕子夜的舞会使猫疯狂

在一个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杰里科族的猫的家族庆贺会上,每个猫依次向来访的人类解释他们是谁,并且指出猫有三个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较高雅文气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罗内米,今晚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
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被遗弃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是一只杰里科猫,她已离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次她发誓要回到家族里;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
当仁慈而英明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到场时,整个家族一片欢腾。它们准备了一些节目:群猫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进行曲下的佩克族与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战斗"的戏。猫们穿着敌对派的狗的衣服向对方狂吠。表演被邪恶的麦克维第打断,猫们四散奔逃!老杜特罗内米平息了骚动,"杰里科舞会"如期开始,全体猫们跳舞欢庆。

第二幕"夏天为何迟到,时光怎样流逝"

"剧院猫格斯"是一位老演员,曾经与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演员共事过,他正受着痛风之苦。"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猫的友善大叔。邪恶的麦克维第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吓坏了的小猫),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无忧无虑的女孩)。麦克维第的恶行使他得到了一个浑名--"犯罪的拿破仑";麦克维第被揭穿后与曼库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猫打了起来,他把电线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杰里科猫陷入黑暗之中。兰塔塔格叫来"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领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灯又亮了。老杜特罗内米决定哪一只杰里科猫将获得重生的时刻到了。此时,格里泽贝拉以"回忆"一曲唱起过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归。她被选为"去九重天"而获新生的猫!杰里科晚会要结束了,老杜特罗内米告诉"装扮成猫"的人类旁观者。就其独特品性和差异而言,"猫很像你们"。

所有的故事都还在继续,这里有你,有我,都没有改变,无论是夜晚或者白昼的来临,让我们成为一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