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礼仪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如题所述

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礼仪课程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难免要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开始介绍,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传承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礼仪文化是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在物质层面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结合目前社会风气来看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礼仪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小学生接受礼仪教育,培养其形成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礼仪习惯。礼仪教育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技能。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课堂反馈,只是严格地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部分教师为了赶超教学进度,不仅加快教学节奏,甚至压缩习题课的时间。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就又要开始新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难免存在一定的看法,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教师这个人存在问题。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接受,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进度慢、理解能力差,双方互相猜疑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紧张的师生关系会让教学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地中。礼仪教育在本质上是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为了相互尊重而在仪容仪表以及仪态等方面约定俗称的行为规范。互相尊重是互相理解的前提,互相理解是互相尊重的最终结果。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社交活动。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看法,教师将知识技能演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模仿和切身体验向教师反馈自己的感想。根据礼仪的起源分析来看,古代是礼仪是用于向上苍祈福所用,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让上天看到人的敬畏和尊重,来实现祈福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礼仪是表达自身情感存在的,没有礼仪人们无法表达自己对上苍的敬畏,所以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小学生对于礼仪的感触较为浅薄,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教师通过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对礼仪形成一定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表情和行为等方式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尊重,教师也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双方相互尊重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礼仪教育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礼仪中的跪拜礼在刚开始出现是表示友好与尊重,并没有尊卑关系的从属。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往往代表臣服和恭敬的意思。揖让礼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人们通过揖让表达自己的寒暄问候之意。袒臂礼则是用来表示自己拥护谁,自己对谁表示拥护便袒露出自己的手臂,在今天往往指举手表决。根据中国传统礼仪分析来看,这些礼仪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们需要表达自己情绪时采用的替代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礼仪是表达自身情感的观点。小学生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成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方式过于情绪化,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较为幼稚。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表达情绪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看法,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学生通过礼仪教育,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形成一定的表达自己情绪的科学方法。教师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表达情绪与表达情绪方式的重要性。礼仪更多情况下还是诚信的基础,部分商家不守承诺不讲礼仪,出现了天价龙虾事件,出现了雪乡宰客事件。人与人之间不讲究礼仪便丧失了相互尊重,没有相互尊重的前提便会出现不讲诚信的事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较少,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不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教师通过礼仪教育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事件双方中礼仪的差距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