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形势

如题所述

重要经济区往往也是重要的粮食种植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土地垦殖率是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用于农业垦殖的情况。从图7–8和图7–9可以看出,多数重要经济区土地垦殖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沿海地区、中原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河北沿海地区等5个重要经济区土地垦殖率在40%左右,说明农业开发利用是这些经济区最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开发在本地地质环境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0~2012年,重要经济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14个重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的态势(表7–7)。北京耕地面积从30.1×104hm2减少到23.2×104hm2,年均减少2.1%;长株潭城市群耕地面积从263.8×104hm2减少到55.0×104hm2,年均减少1.2%;成渝经济区耕地面积从604.1×104hm2减少到536.1×104hm2,年均减少1.0%。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图们江区域(长吉图)、山东半岛等9个重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增加态势,但在耕地增加的同时湿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例如,黄河三角洲沼泽湿地面积从2000年的304.7km2减少到了2009年的98.5km2[4],山东半岛海岸带草地面积从2000年的7358.6km2减少到了2005年的6780.4km2,北部湾经济区林地面积从2000年的81.5×104hm2减少到了2010年的79.3×104hm2[5]。与此同时,各重要经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图7–10)。重要经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53×104km2增长到3.26×104km2,年均增长6.5%,从占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68.3%增长到71.4%。尤以东部沿海重要经济区增加最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成区从915km2增加到3013km2,年均增长10.4%;山东半岛城市建成区从686km2增长到2021km2,年均增长9.4%;北京城市建成区从490km2增长到1261km2,年均增长8.2%。重要经济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表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占用了越来越多的耕地,而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大量的草地、林地、湿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了耕地,影响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发生了显著变化。

图7-8 2012年重要经济区土地垦殖率分布图

图7-9 2012年重要经济区土地垦殖率比较

图7-10 2000~2012年重要经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情况

表7-7 重要经济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