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墓中的明字多了一横,是康熙有意为之吗?

如题所述

去过南京明孝陵的读者朋友都应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石碑“明孝陵”的“明”左边多了一横,变成了“眀”;还有在明孝陵方城的道口的石壁上,也是有一大块刻着“此为眀太祖之墓”,“明”字也是多了一横!这究竟是为何呢?难道是古人们写了个错别字吗?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孝陵”等石碑是太平天国被灭后,曾国藩修复的

明孝陵风景区内共有5块石碑,最出名的就是“治隆唐宋”这块墓碑了。是康熙帝在康熙38年南巡到南京所题写的,意思就是歌颂李唐盛世和宋太祖,康熙命令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成一块巨匾,并且刻石立碑。

但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暴行,一把火将明孝陵的这几块石碑都烧毁了,同治3年(1864年)曾国藩奉命将被被火烧的明孝陵重新修复,原本预算费用是20万两,可是当时清朝国库空虚,曾国藩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就修复了毁于一旦的明孝陵。现在我们看到的“治隆唐宋”和“眀孝陵”等这些鎏金大字是曾国藩修复的。

康熙为何将“明”加一横,变成“眀”?

清朝统治者康熙帝非常避讳“明”字!

虽然康熙皇帝书写“治隆唐宋”赞扬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宋,但是清朝统治者都非常忌讳大明朝的“明”,觉得这个“明”是日月长存,意味着大明虽然灭亡,但是光辉却还存在,这样不利于稳定清朝的人心。

所以康熙就在明朝国号的“明”上做了文章,并且在《康熙字典》规定:一律用“眀”取代“明”,意思是有月无日,明朝永远黑暗无光。这样就不会出现前朝的“明”字了,大明的光辉就永不存在了。

朱元璋为何将“明”写成“眀”?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区分当时被他没掉的“小明王朝”,于是在自己的大明国号里,将明字加了一横,变成“大眀”。

阴阳风水之说

第三个说法,就是古代人讲究风水,明孝陵作为明朝皇室的陵寝,就更加讲究了,为了尊重“阴阳五行”的说法,认为“明”是阳,然而陵寝是墓地,是“阴”,所以当时就在“明孝陵”的明字上加了一横,变成“眀”,这样就不违背风水了。

增减笔数在书法很常见,问了美观

第四个说法,就是古代人书写的时候惯用加减笔数,以此来增加书写乐趣。书写人感觉这个字有点空虚时,就会加一笔,意思就是书写总体上看上去更加饱满美观。譬如明孝陵博物馆就有一块明朝太监马璇的墓志铭,上面书写着:“眀故司设监”。

以上就是古代人为何将“明”加一横变成“,眀”的几个因素,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1

朱元璋陵墓中的明字多了一横,是康熙有意为之吗?

明朝十三陵,第一陵就是朱元璋的明孝陵。但是如果去过南京的朋友又去过明十三陵的,应该都会知道朱元璋的明孝陵的明字,左边的日字多了一横,这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肯定是错误的写法,于是有传言说是康熙帝故意为之。



在中国那么多的皇帝中间,我最喜欢的就是康熙大帝,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怎么会这么没有雅量呢?朱元璋的明孝陵早早在康熙出生前就有了,所以这个一横肯定不是康熙帝后面让人加上去的啊,作为一个皇帝怎么会如此没有雅量呢?更何况康熙帝和朱元璋也没有任何交集啊差了几百年啊。并且康熙帝对明十三陵是下令严加保护的,对明朝的皇帝是很尊敬的。所以这一横肯定不是康熙帝有意为之的。

好好的翻阅一下资料,终于得知,在古代明字多加一横是正常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们都知道古代人是比价封建迷信的,古代的风水师就认为明字很单薄,不够沉重,不够大气,如果刻在墓碑上是承担不起的,所以就特意在明字的左边加上一横,这样一来就显得厚重了,给人的感觉就显得靠谱了,其实细细想想也是,单独看一个明字确实显得单薄,但是加了一横之后就会给人密集的感觉,密集而厚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这个加一横是风水上约定成俗的做法,并不是康熙帝有意为之!!

第2个回答  2019-09-23
其实最主要是因为风水的原因吧,不是有意为之的。
第3个回答  2019-09-23
建朱元璋陵墓时,认为明字多了一横,可以有更好的风水。
第4个回答  2019-09-23
不是有意为之,是建造的时候觉得有点阴,就多一横显得厚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