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类铅锌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如题所述

1.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矿床

这是一组与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体,特别是小岩体,在成矿作用上密切相关的铅锌矿床。根据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方式分为夕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3类铅锌矿床,它们有时独立产出,如湖南桃林、广西佛子冲,有时共同组成一个矿床(田),如湖南水口山-康家湾。

该类铅锌矿床广泛分布在我国东部,已知大、中型矿床有124处,如湖南水口山-康家湾、黄沙坪和桃林,广西大厂、拉么和佛子冲,广东大宝山,江西冷水坑,内蒙古白音诺和浩布高,黑龙江翠宏山,河北蔡家营,甘肃花牛山,云南个旧和都龙等。它们累计保有储量:铅1013.13万吨,锌2335.0万吨,分别占全国大、中型铅锌矿床总保有储量的39.5%和29.7%,其中夕卡岩型占12.7%和13.0%、斑岩型占6.5%和4.2%,热液型占20.3%和12.5%。其重要性仅次于与热(卤)水活动有关的铅锌矿床。该类矿床铅锌储量在世界铅锌总储量中约占20%,其中夕卡岩型占6%,热液型占14%。相比之下,它们对我国来说更为重要,而且也反映了滨太平洋成矿作用的一些独特性。

(1)夕卡岩型铅锌矿床

该类矿床是指矿体产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夕卡岩中或夕卡岩化大理岩中的铅锌矿床。矿体产状和形态受夕卡岩或夕卡岩化大理岩产状和形态控制,一般比较复杂。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脉状和不规则状。一个矿床由大小不等的十几个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矿体组成。单个矿体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主矿体可达数百至千余米;斜深一般数十至数百米;厚度小于1m至数十米不等。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亦有大型矿床。

矿石物质组分复杂是该类矿床的一个特点。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其次为毒砂、磁铁矿、锡石、白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黝锡矿、黝铜矿、辉银矿、银黝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符山石、锰钙铁辉石、钙蔷薇辉石、蔷薇辉石、锰铝榴石、石英、方解石、萤石等。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斑杂状和条带状为主,次为块状和网脉状。矿石结构为结晶粒状、填隙和各种交代结构。矿石Pb+Zn品位一般大于4%,Pb/Zn一般小于1,常共生或伴生有Fe、Cu、W、Sn等。根据矿床有用金属组合可以分为:Pb-Zn(Cu,Sn)建造,如内蒙古白音诺(图4-3,4-4);Cu-Pb-Zn(Sn,Fe)建造,如内蒙古浩布高、广西佛子冲;Sn-Pb-Zn建造,如云南个旧和都龙;W-Pb-Zn-Ag建造,如江西焦里;Fe(-Pb)-Zn建造,如内蒙古朝不楞和黄岗、青海肯德可克、河北三义庄。在后4个建造矿床中,铅锌常是铁、锡或钨的伴生矿,有时也是铜的伴生矿。

夕卡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分为夕卡岩期和热液期,后者包括氧化物-硫化物-石英、硫化物-石英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从高、中温演化到低温阶段。Fe、W、Sn、Zn等成矿作用多发生在早阶段,而Pb、Zn(Ag)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晚阶段。因此,随着成矿作用的演化,常反映了清晰的围岩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即岩体由内向外和由深向浅部显示钙(镁)夕卡岩化→锰质夕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大理岩的蚀变分带和Fe、W、Sn或Mo、Zn→Cu、Pb、Zn→Pb、Zn→Ag、Pb、Zn(对壳源型花岗岩类),Cu→Cu、Pb、Zn→Pb、Zn→Ag、Pb、Zn(对壳幔混源型花岗岩类)矿化分带。这种矿化分带在空间上可以是间断分离的,也可以是叠加复合的或部分叠加复合的。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小,多在-4‰~+6‰之间,具塔式分布特点,峰值近于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以异常铅为主,常与花岗岩类岩石中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这都表明成矿金属物质来源与岩浆侵入活动密切有关。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暗示成矿流体的介质水是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水。

图4-3 白音诺矿区地质略图

图4-4 白音诺矿床79线剖面简图

(2)热液型铅锌矿床

热液型铅锌矿床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外接触带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层中,有的直接产于花岗岩类岩体中,受断裂构造控制。

由于赋存围岩性质不同,矿床成矿特征也有明显差异。赋存于碳酸盐岩断裂中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囊状、筒柱状和不规则状,产状和形态都比较复杂,沿走向和倾向常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在一个矿床内矿体成群产出,一般有十几到几十个,黄沙坪有300多个矿体,但是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仅1~5个。单个矿体一般长十几至数十米,最长达700~1000m,斜深十几至几十米,最大斜深达500m以上;厚几十厘米至几米,最厚上百米。矿石品位较富,Pb+Zn一般大于4%,w(Pb)/w(Zn)比值多在(1.5~1)~0.5。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如广西大厂等。

赋存于碎屑岩、变质碎屑岩和花岗岩类岩体断裂中的矿体形态和产状相对简单,主要呈脉状。矿脉走向长数十至数百米,有的上千米;延深数十至数百米,脉幅几十厘米至5m。有的矿脉由细脉带组成。矿脉沿走向和倾向常有分支复合、膨缩和尖灭再现现象。矿石品位一般较低,Pb+Zn一般小于5%,常伴有W、Sn等组分,w(Pb)/w(Zn)比值(2∶1)~(1∶1.5),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如湖南桃林和河北蔡家营(图4-5)。

图4-5 蔡家营矿床315勘探线剖面上的矿体形态

热液型铅锌矿床矿石矿物比较复杂,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锡石、毒砂、硫锑盐矿物、辉锑矿、辉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萤石等。矿石常具有块状、条带状、角砾状和细脉状构造,各种结晶粒状、交代和压碎结构等。根据矿石的主要成矿元素组合,可以分为:Pb-Zn-Ag建造,如内蒙古孟恩陶勒盖、广西张公岭和新华、四川农戈山等。W-Sn-Pb-Zn建造,如广东锯板坑和厚婆坳、广西大厂、湖南香花岭和香花铺等。

成矿是多阶段的,常可分为氧化物-硫化物阶段、硫化物-石英阶段、硫化物-硫锑盐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反映成矿的脉动性,从中温演化到低温(400~100℃)阶段。

围岩蚀变强烈,蚀变类型与围岩岩性有关,对碳酸盐岩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对硅铝质岩石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萤石化、重晶石化为主。围岩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受断裂构造控制,呈线性展布,如表现在水平方面上靠近花岗岩类岩体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和W、Sn矿化增强,远离岩体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和Pb、Zn、Ag矿化增强;在垂直方向上,下部以硅化、绢云母化和W、Sn矿化为主,上部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Pb、Zn、Ag矿化为主。有的矿床还形成了“几层楼式”的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小,大多在0~+5‰之间,呈塔式分布,峰值近于零。有的矿床,如湖南桃林,矿石硫同位素组成为很大的负值;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以放射铅为主,有的矿床以正常铅为主。这些可能暗示成矿金属物质来源比较复杂,既有岩浆来源,也有地层来源。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的介质水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水,甚至以大气降水为主。

(3)斑岩型铅锌矿床

斑岩型铅锌矿床目前已知为数不多,它产于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流纹斑岩、正长斑岩等小岩体及其接触带中。这些浅成—超浅成小岩体常与陆相酸性、碱性火山活动密切有关,有时成矿岩体就是隐爆角砾岩筒。矿体由细脉浸染状、浸染状、细脉网脉状矿化组成,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矿体走向长几十至几百米,有的长达千米以上;斜深数十至百余米,甚至上千米;厚数米至数十米。矿石品位低,Pb+Zn常小于4%,w(Pb)/w(Zn)比值在(1.2∶1)~(1∶1.5)。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如江西冷水坑。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辉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等。矿石具有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脉状、网脉状构造,结晶粒状和交代结构。

围岩蚀变强烈,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为主,呈面型发育。自岩体中心向接触带,常显示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现象: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分带和相应的(Cu)→Pb、Zn→Pb、Zn、Ag矿化分带。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小,在-2‰~+4‰左右,呈塔式分布,峰值近于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以异常铅为主。这表明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系统。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介质水以大气降水为主,混有少量岩浆水。

2.与火山活动有关的铅锌矿床

该类铅锌矿床分布在我国火山岩发育的地区,是伴随火山喷发和浅成—超浅成潜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并产于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中。由于火山活动的地质构造环境不同,可分为陆相火山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两类。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发育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优地槽区火山沉积岩系中。总的来看,我国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分布比较广,数量也比较多,但以小型和矿点为主,大中型矿床仅有15处(不包括未上1998年储量表的新疆阿舍勒、可可塔勒、铁米尔特、阿巴宫等矿床),如浙江五部和大岭口、江西银山、福建莆田银坑、四川呷村和嘎依穷、甘肃小铁山、青海锡铁山、辽宁红透山等,它们的累计保有储量为:Pb 225.71万吨,Zn 1250.05万吨,分别占全国大中型矿床铅锌总保有储量的8.8%和15.9%。其中,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分别占2.5%和3.8%,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分别占6.3%和12.1%(包括黄铁矿型铜矿床中的锌保有储量)。据Перваго(1975)统计,黄铁矿型铅锌矿床(不包括黄铁矿型铜矿床中的锌储量)的储量占世界铅锌总储量的31%,其中前寒武纪矿床储量占9%,古生代矿床储量占21%,中生代矿床储量占1%,它们的重要性在世界铅锌储量中仅次于层控铅锌矿床。他把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看作中低温热液矿床划入热液矿床范围内。相比之下,我国火山岩型铅锌矿床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1)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

该类铅锌矿床产于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破火山口边缘,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断裂中,呈脉状、透镜状,成群成带,如江西银山、浙江五部等,也产于粒度不一的火山碎屑岩过渡带中或火山沉积岩中,受层间断裂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有人将前者划入陆相火山热液矿床,后者划为陆相火山沉积矿床。对于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来说,虽然它们产出特征有所差异,但是在成因上是相似的。单个矿体长几十至数百米,有的数千米;斜深几十至几百米,最大斜深达千米以上;厚几十厘米至数米,最厚达50m左右。沿矿体走向和倾向有分支复合和膨缩现象。脉状矿体品位较富,Pb+Zn多在4%左右,w(Pb)/w(Zn)比值(2∶1)~(1∶2)。似层状矿体矿石贫,Pb+Zn多小于4%,w(Pb)/w(Zn)比值1.5~0.8;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少数达大型(如浙江五部;图4-6)。

图4-6 浙江五部铅锌矿床第51号勘探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矿石矿物简单,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菱铁矿、含锰方解石等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团块状、细脉状、浸染状和角砾状等,结构主要为结晶粒状和交代等结构。成矿是多阶段的,通常可以分为硫化物-石英阶段、硫化物-硫锑盐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由中温演化到低温阶段(300~100℃)。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菱铁矿化、含锰方解石化、萤石化等。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一般不明显,在一些矿床中(如江西银山),从次火山岩体向外和由深部向浅部,显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菱铁矿化蚀变分带和相应的Cu→Cu-Pb-Zn→Pb-Zn→Pb-Zn-Ag矿化分带。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在-5%~+5%之间,呈塔式分布,峰值近于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以放射铅为主。这暗示成矿物质来源自深源岩浆。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介质水以大气降水为主,混有岩浆水。

(2)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

该类矿床分布于优地槽造山带中,赋存于细碧角斑岩建造或流纹岩-玄武岩建造火山沉积岩系中。赋矿围岩为石英角斑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细碧岩、绿泥片岩与大理岩接触带的火山碎屑岩或大理岩。这类矿床常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就我国北部祁连海相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来看,可以分为Cu-Fe型(红沟型)、Cu-Zn型(蛇绿岩型)和Cu-Pb-Zn型(白银厂型)(夏林圻等,1991;孙海田等,1993)。Cu-Fe型矿床形成于弧间或弧后盆地环境,赋矿岩石为细碧岩;Cu-Zn型矿床形成于大洋拉张环境,赋矿岩石为蛇绿岩套上部枕状细碧岩与变玄武质凝灰岩和炭质板岩、片岩过渡层位中;Cu-Pb-Zn型矿床形成于优地槽发育早期裂谷岛弧环境,与中心式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有关,赋矿岩石为石英角斑质凝灰岩。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成群产出。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单个矿体长几十至上千米,斜深几十至几百米,厚几米至数十米。矿石品位中至富,常与Cu共生,富含金和银,w(Pb)/w(Zn)比值(对Pb-Zn建造矿床)(1∶1.5)~(1∶3),规模大-中型。

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方解石等为主,具有块状、浸染状、条带状、细脉状、角砾状等构造和结晶粒状、交代结构。根据矿石金属元素组合特征,可分为Cu建造、Cu-Zn建造(如辽宁红透山、新疆阿舍勒)、Cu-Pb-Zn建造(如甘肃小铁山、四川呷村)和Pb-Zn建造(如青海锡铁山,图4-7、新疆可可塔勒);它们常共生在一个矿田中或一个成矿带中,构成一个完整的成矿系列。

围岩蚀变强烈,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有的矿床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不明显,只是在矿体垂直方向上向深部Cu含量有增加趋势。有的矿床下部为筒状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带,伴有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化,上部为似层状硅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蚀变带,伴有似层状、透镜状块状硫化物矿体。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为0~+8‰左右,呈塔式分布,峰值在4‰~5‰。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小,以正常铅为主,也有放射性铅。这可能表明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岩。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的介质水以海水为主,混有岩浆水。

3.与热(卤)水活动有关的铅锌矿床

这一类矿床被称为层控矿床,也有人称之为沉积或沉积改造矿床。郭文魁等(1987)将其视为广义的热液矿床,称之为层控(层状)-热液矿床。该类矿床兼有同生和后生特征,受一定层位、特定岩相和岩性、构造等综合因素控制,与岩浆活动关系不密切,是成矿物质多来源、多成因的矿床。

这类矿床是世界上铅锌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对其涵义理解不一,不同研究者统计的铅锌矿储量出入较大。据乌尔夫1976年统计,世界铅锌矿总储量的55%集中在该类矿床中。据В.А.Берваго1975年统计,世界铅锌矿总储量的35%集中在该类矿床中。在我国,该类矿床分布广,数量多,其中有大中型铅锌矿床50 处,如四川天宝山和大梁子,云南金顶,江苏栖霞山,湖南董家河、白云铺和后江桥,广东凡口,广西北山,辽宁青城子,甘肃厂坝、毕家山、李家沟和邓家山等。它们累计保有储量为:Pb 1118.0 万吨,Zn 3396.7万吨,分别占全国大中型矿床总保有储量的47.3%和46.1%。其中,前震旦纪铅锌矿床占3.4%和2.1%,早古生代铅锌矿床占11.0%和8.1%,晚古生代铅锌矿床占22.4%和21.0%,中 新生代铅锌矿床占10.5%和14.9%,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4-7 锡铁山矿床S5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根据赋矿围岩性质,我国该类铅锌矿床可分为碳酸盐岩型、细碎屑岩型和砂砾岩型3类。

(1)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

矿床产于古隆起边缘坳陷带中或地台的显生宙坳陷边缘,赋矿岩性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尤其是富含有机质、泥质的生物泥晶灰岩和白云岩,有时又可分为白云岩型和灰岩型,受同生古断裂和区域性褶皱、断裂,层间错动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数量众多,多层产出,上下叠置,常与地层产状一致,少数矿体呈脉状和囊状,截切地层。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单个矿体长数十至千余米,有的达数千米,延深几十至几百米,厚几米至几十米。矿石品位变化大,贫富均有,贫者(如湖南董家河)Pb+Zn在2%左右,富者(如广东凡口)Pb+Zn在10%以上;w(Pb)/w(Zn)比一般为(1∶2)~(1∶5)。

(2)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

矿床产于古隆起边缘坳陷带中,赋矿地层为一套浅海相碎屑-粘土-碳酸盐相浅变质岩系,主要是炭质板岩、炭质千枚岩、灰岩、石英岩和黑云石英片岩等组成的互层带,其中有时夹变质火山岩(钙质绿泥片岩和斜长角闪岩)。矿体主要赋存于炭质板岩和灰岩互层带中,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具有多层性,沿走向常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与围岩产状一致。单个矿体长几十至几千米,斜深几十至几百米,厚几~几十米。矿石品位中等,常与铜共生,Pb+Zn在5%左右,w(Pb)/w(Zn)比为(1∶1.5)~(1∶5)。

(3)砂砾岩型铅锌矿床

矿床产于陆相断陷盆地的河流相地层中,受层间断裂控制,如云南金顶(图4-8);也产于海盆边缘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中,在区域海侵底部不整合面之上,如湖南保安。因此,它们又可分两类:一类是陆相砂砾岩型,与陆相砂岩铜矿类似;另一类是滨海相砂砾岩型,常以铅为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成群产出,与围岩地层产状一致。单个矿体长几十至上千米,斜深几十至上千米,厚1至几十米。矿石品位中-富,Pb+Zn在4%以上,w(Pb)/w(Zn)比为(1∶1.2)至(1∶2);但是,保安矿床以铅为主,品位中等,w(Pb)/w(Zn)比为(1.5∶1)至(4∶1)。

图4-8 金顶矿床北厂矿段12勘探线剖面图

该类铅锌矿床的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细碎屑岩型矿石常有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有时还有绢云母、绿泥石、天青石、沥青等。矿石具有条带状、条纹状、纹层状、块状、浸染状、瘤状、脉状、角砾状等构造,常见草莓状、团粒状、环带状、变胶状、结晶粒状、交代和碎裂等结构,既有同生的特点,又有后期改造或再造的特点,后期改造越强烈,矿石结构和构造越复杂。

围岩蚀变弱,碳酸盐岩型有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等,碎屑岩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有时有天青石化、重晶石化、石膏化等。围岩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不明显。有的矿床,如广东凡口,在垂直方向上部富Pb、Zn,下部富黄铁矿;在水平方向上,沿走向铅锌矿体过渡为黄铁矿体。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大。白云岩型、细碎屑岩和浅海相砂砾岩型铅锌矿以正值为主,变化在+5‰~+30‰之间;陆相砂砾岩型铅锌矿以负值为主,变化在-1‰~-30‰之间;灰岩型铅锌矿变化更宽,在-26‰~+26‰。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以正常铅为主,也有异常铅。这说明该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是复杂的,既有下部地层来源,也有海水来源,成矿是多阶段的。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介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或循环海水。

4.与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沉积变质型铅锌矿床是指成矿作用以沉积的方式为主,包括火山喷气(流)沉积或热水沉积作用等,在后期又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而成的矿床。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大多为裂谷。容矿围岩为变质砂岩、变质砾岩、石英岩、千枚岩、板岩、片岩、白云岩和大理岩等,其变质程度大致相当于绿片岩相或低角闪岩相。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和围岩产状完全一致,同步褶曲。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辉铜矿、毒砂等。脉石矿物主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和绢云母等。矿石结构以致密块状为主,也有条带状、层纹状和浸染状。

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阿拉善台隆和内蒙古地轴的狼山-渣尔泰地区中元古代渣尔泰群变质碎屑岩中。矿床实例有内蒙古霍各乞、炭窑口、东升庙和甲生盘等,均属大型,河北北部的中元古代高板河铅锌矿床也属此类。成矿时代除元古宙外,还有加里东期(如四川李伍和福建水吉)和海西期(陕西银洞子)。它们累计保有储量为:铅 196.3万吨,锌 848.8万吨,分别占全国铅锌总保有储量的3.9%和7.9%。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多为正值,变化范围较大,介于+3.6‰~+38.5‰之间,说明硫主要来源于沉积时期的海水硫酸盐。铅同位素数据点在B.R.Doe的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图上,落在地幔演化线近侧,表明成矿元素铅可能属幔源。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东升庙为450℃左右,炭窑口300℃左右,霍各乞150~325℃,甲生盘130~245℃,推测是由于不同矿床位于距离海底火山活动中心的远近差异所致。

5.与表生氧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该类矿床是由原生铅锌矿床或铅锌矿化岩层,经表生风化淋滤作用而再次富集形成的表生矿床,也包括具工业意义的古人采冶铅锌矿时的尾矿、炉渣和废矿石堆。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西南,与亚热带温湿气候和局部切割地形有关,多数为残积和坡积矿床,少数为冲积矿床。残坡积型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各异,大多为风化淋滤矿床(氧化矿帽),也有古尾矿和炉渣堆,还有喀斯特漏斗堆积(如四川纳交系)等。冲积矿床常为砂铅矿床。该类矿床大多为小型和矿点,仅有5处达到中型规模,它们是四川纳交系、贵州榨子厂、云南澜沧老厂、个旧和矿山厂,累计保有储量为:Pb 12.82万吨,Zn 31.45万吨,分别占全国大中型铅锌矿床总保有储量的0.5%和0.4%。

该类矿床产于第四纪浮土层底部,基岩面之上。一般上部为红土层,中部为褐土层,下部为黑土层(即矿层)。矿层下部可能存在有原生铅锌矿体,也可能没有原生铅锌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面型分布,或者分布在喀斯特溶洞中,呈漏斗状。矿体产状受基岩面形态或喀斯特溶洞形态控制。矿体长宽数十至千余米,厚1m至数十米。矿石矿物简单,主要为白铅矿、铅矾、菱锌矿、异极矿等,脉石矿物为碳酸盐矿物、粘土等。矿石呈土状、松散状、结核状、团块状、砂砾状等,通常富铅贫锌,品位变化大,Pb在1%~40%之间,有时伴有钨、锡砂矿。有的矿床,如四川纳交系,以锌为主,Zn变化在1%~30%之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