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

如题所述

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如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为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认识事物要有发展的观点,而非停滞与静止的观点。

教员在《实践论》中写道:“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这句话,把事物不断变化的原理讲清楚了。教员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观点看问题,为什么人的认识要跟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周易》也有类似的表述。《周易上经•随》“初九,官有渝,贞吉”。中国先贤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间改变就是“吉”,反之则为“凶”。故此,《周易》又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我们的先贤,很早就懂应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哲学思维,去认识复杂多变的世界。

我们结合现实,发现各种人和事,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符合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中国工业化为例。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到了1976年,我国钢产品突破3000万吨,超越英国年钢铁产量。2018年,中国粗钢年产量突破9亿吨,总产量占全球粗钢产品的50%,妥妥的世界第一名。

七十年前,新中国工业非常落后,是贫困的农业国。七十年后,中国钢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还建成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链。中国,成为全球性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这就是运动、变化和发展。

用哲学原理来解释,中国工业制造能力,是在不断地工业生产的矛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而那些轻视中国的外夷,从根上讲就是缺乏辩证唯物论思维,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中国。故此,西方的海盗们,当然看不清中国工业的巨大潜力。

俗话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没有亘古不变的事物。这句话就蕴藏着发展的观点,蕴藏着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提醒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思维要跟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不要固执己见、墨守成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