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词中,三位获奖者“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而针对汽车行业,他们是用重量轻、储能大、无污染的锂离子电池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应用。10月9日,三位对锂离子电池研究有着特殊贡献的化学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至此,他们将因锂电池而记入诺贝尔奖项的史册。
在对锂电池的研究过程中,约翰·班宁斯特·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汉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从不同方面解决了锂离子电池在材料、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将锂离子电池带入到电子产品、汽车等行业,彻底改变“电池”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对于所有人而言,这次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而在汽车行业中,他们更是通过锂离子电池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应用。
面对一个奖项的三位获奖者,每一位的贡献都不可或缺。据了解,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之所以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主要在于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及吉野彰三人的共同研究与发展。
97岁高龄的古迪纳夫是“三剑客”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同时他也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年龄最大的获奖者。在电池领域中,他被称为是“锂电池之父”。曾经,锂电池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被全球召回,与此同时,庞大的体积也限制了该电池的使用。对于当时不被看好的锂电池,古迪纳夫通过钴酸锂稳定了锂离子在电池中的存在,在此之后,索尼公司通过将钴酸锂和石墨结合,开发出了全新的可充电锂电池。随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古迪纳夫寻找到性价比更高的磷酸铁锂,正是因为古迪纳夫的不断研究发现,最终有了体积小、使用方式稳定的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