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有什么溶栓药吗

如题所述

静脉血栓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因为这种疾病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可能造成肺栓塞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命危险,因此要全面的治疗,其中可以选择溶栓治疗,那么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选择什么药物呢?
1、链激酶(SK):链激酶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最早于1933年由Tillett和Garner发现具有溶栓作用。它在体内先与纤溶酶原按1:1化学计量比组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然后激活纤溶酶原使之成为具有溶栓活性的纤溶酶,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逐渐转化为链激酶-纤溶酶复合物,该复合物同样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由于链激酶对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与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无选择性,因此当输入体内后有相当一部分与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产生复合物,从而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链激酶具有抗原性,进入体内后,轻易被链激酶抗体中和,在近期有过溶血性链球菌被传染者以及半年内用过链激酶者,血液中链激酶抗体含量较高。也正由于链激酶有抗原性,部分病人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反响,发生率在1.7%~18%。因此在施用链激酶前应作过敏反应试验。链激酶进入机体后,首先被链激酶抗体中和,剩余部分与循环中的纤溶酶原结合成有活性的复合物,将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再和多余的游离链激酶组成复合物,被循环中的抗纤维蛋白溶酶中和一部分,余下的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并将其分解,这一部分才真正起溶栓作用。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和链激酶-纤溶酶复合物的半衰期分别是16min和83min。
链激酶的施用方法如下:先将25万U链激酶用30min缓慢静脉注射,然后再以10万U/h的速度维持。在用链激酶前除应作过敏反应试验外,静脉滴注100mg氢化可的松有助于预防或减小过敏反应反响。对近期有过溶血性链球菌被传染或半年内用过链激酶的病人,不应施用链激酶。
2、尿激酶(UK):尿激酶可从尿中提取,或从培养的人胚胎肾细胞中提取。与链激酶不一样,尿激酶无需产生复合物,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它对循环中的纤溶酶原及和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同样有作用,因此也无选择性。尿激酶无抗原性,无需作过敏反应试验。其半衰期为14min。
近年尿激酶的施用方法是先用10min将每千克体重4400U的尿激酶静脉注射,随后以4400U/(kg·h)的速度维持。如果插管参与溶栓,则在超声定位下穿刺患侧腘静脉,顺行将直端多侧孔灌注导管插入血栓,以15万~20万U/h的速度灌注尿激酶,每12小时行X光造影,了解血栓溶解状况,并调整灌注导管的位置,直至血栓溶解。如用药12h后诊断血栓无溶解迹象,则应停药。各地作者报道尿激酶的实用剂量差异很大。
3、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人体很多组织均能产生t-PA,t-PA在无纤维蛋白存在的状况下,其酶活性很低;但当有纤维蛋白时,其活性分明增强,分解纤溶酶原使之成为纤溶酶,因此t-PA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内的纤溶酶原,其出血的危险性较上述两种溶栓药物小。而正由于这种选择性,当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迅速减少后,t-PA的溶栓作用分明减弱,因此与无选择性的溶栓药物相比,其溶栓能力相对较低。眼前t-PA主要是用基因工程从玄色素瘤细胞中提取,称为重组t-PA(rt-PA),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4~7min。t-PA的施用方法是每2小时静脉注射40~50mg,直至症状减轻。
4、另外:眼前临床上施用的主要是上述3种溶栓药物,另有一些药物尚处于实验之中。如酰化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B链纤溶酶-链激酶复合物、前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在半衰期及选择性方面均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4
建议到正规医院治疗,血栓的危害就是要使血管管径狭窄、堵塞;造成供血不足,不供血。使该部位的器官造成功能紊乱,严重时功能丧失。
其一: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血栓会使得血管管径狭窄,而且越来越窄,使供血量减少,会造成器官功能紊乱。当血管的管径完全堵塞,会造成该器官堵塞部位功能丧失(如脑血栓,心肌梗塞)。
其二:随血液流动的血栓,一旦有诱因发生(天气、情绪、输液等),使血管收缩或扩张加剧,容易使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不稳定血栓斑块脱落,这些流动的血栓会在血管管径狭窄处或细小血管处塞住,造成血管的堵塞,会造成该部位器官功能紊乱,严重时功能丧失。
第2个回答  2020-09-09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分为高位血栓和低位血栓。高位血栓也叫中央型血栓,多位于髂静脉、股静脉和膕静脉,由于血管腔较粗,容易脱落,血栓远处栓塞到肺动脉,会有生命危险。低位血栓,也叫肌间静脉血栓,多位于小腿,如果不刻意揉捏按摩小腿。不会发生脱落和栓塞,但会继发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腿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问题。所以对于血栓,积极预防,合理治疗,效果都佳。
第3个回答  2020-07-11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