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谁?

如题所述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屈原

屈原在楚国任大夫期间礼贤下士,待人亲和,因此颇受人民的爱戴,屈原在楚国国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屈原从小就表现出在政治方面的优秀才能,因此便早早进入仕途。步入仕途的屈原在早期也得楚怀王的信任,然而当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屈原与贵族们的想法产生了分歧。

屈原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外来入侵,然而楚国的贵族们却安于现状,不愿大动干戈反抗外来侵略,甚至有甘做他人手下败将的打算。这让屈原感到十分失望,在贵族的挑唆和挑拨下,楚怀王渐渐不再信任屈原,甚至还给屈原强加了一个罪名,将其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期间,仍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屈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其独创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有浪漫色彩,同时也有其本人的特点,流传至今。可惜的是,屈原并没有打动楚怀王以及楚国贵族,他们仍然没有做出联合其他国家反抗侵略的决策。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了,60多岁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到处奔波一心救国的愿望落空了。在苦闷之中,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

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

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人们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子包饭,外面用彩丝緾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粽子。


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粽子

端午节吃的传统美食中粽子无疑是最出名的,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2.咸鸭蛋

咸鸭蛋是最受欢迎的端午美食之一,各大超市里的端午节礼品盒里也都是粽子加咸鸭蛋的经典组合。咸蛋的生产极为普遍,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其中以江苏高邮咸蛋最为著名,个头大且具有鲜、细、嫩、松、沙、油六大特点。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各地流行的“五黄”、“十二红”等端午节食俗都是起到辟邪避暑的作用,而咸鸭蛋是各地都认证的美味。

3.黄鳝

黄鳝是端午节必吃的菜之一,尤其是我国江汉平原地带,是一直保持着这个食俗,每当端午节的时候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这就是我了解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故事了,你们了解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8

如今的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其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在这一天,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来欢度端午,祈求安康。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吃粽子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端午节之前就已经存在吃粽子了。传说古代文明神话之一中,黄帝和传说中的吸血鬼对抗,文明神话之一有关于吃粽子的来历。

据说,在这一天,黄帝便发明了粽子,为的是把吸血鬼困在粽子里,然后沉入水中,从而拯救百姓口中的誓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的原因。端午节吃粽子也有更多的历史传说,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一位官吏,当他正在应试农历五月初五的科考时,他的父亲佩戴着龙装,把粽子当作盟约扔进水中,请求水神把他的儿子救出水流,希望他能够成功地应试,而粽子就是这个应试的象征。

后来,人们就将每年的端午节作为吃粽子的节日,粽子不仅体现了父爱,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信仰的坚守。端午节吃粽子也变成了一种传统风俗,也成了一种独特的礼仪。

再后来,端午吃粽子就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说起来中国人吃粽子的历史也远早于屈原时代,据专家考证,粽子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了,一直是中国民间的普通食品,当时的人们吃粽子也并不固定在端午节这一天。

🌟粽子的发展历史🌟

最初“粽”属于“籺”的一种,而籺则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早在先秦时期诞生的《礼记》中,便提到了一种名叫“苞苴”的物品。所谓“苞苴”,便是用植物将食品包裹起来,并将其作为礼物馈赠给朋友,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粽类食品”。

春秋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粽子的直接前身,当时的人们用菰叶(茭白叶)把黍米(糜子米)包裹成牛角状,然后蒸熟或煮熟后祭祀祖先和神灵,因其外形像牛角,因此称为“角黍”。除了用菰叶(茭白叶)包裹黍米外,人们还会将米放入竹筒内密封烤熟,称其为“筒粽”。

汉代时,人们以草木灰水(水中含“碱”)浸泡黍米,然后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后食用,这已经与后世的粽子外形差别不大了(它的嫡系后代,就是如今的碱水粽子)。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已经将“糉”(粽)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而到了晋代,粽子更是变成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中就有记载:“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粽子),龟鳞顺德。”

💝如今的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也一直延续至今,盛行不衰。

如今的许多中国家庭仍然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浸糯米、洗粽叶,然后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各类粽子,花色品种千品百种应有尽有,南北方也不尽相同,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只在馅料上就有许多差异。

比如北方多为枣粽(糯米粽子里放红枣或蜜枣,甜口),南方的粽子种类则更为多种多样,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许多粽子的味道还是咸口的,当年初次尝试就让我这个吃惯甜粽子的北方人大为诧异,粽子馅不但有肉的,竟然还有咸的?这是异端!咸粽子是异端!妥妥的异端!不过细品起来味道还是挺不错的。

随着见识的增多,才发现粽子的种类原来那么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甚至还有香辣小龙虾粽、红烧排骨粽等等异端,只能说中国老百姓早就在吃的方面上玩出花来了,不服不行。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珍爱历史文化的精神。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分享着美味粽子,团聚幸福、祥和。在端午节,我们把喜乐带入每一天,享受欢乐的美好时刻!

第2个回答  2023-03-02
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勾践,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臣”之一。
勾践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聪明睿智的政治手段和英勇的军事作战战胜了周国和燕国,维护了齐国的独立和自由,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
勾践因其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英勇的军事作战而声名远播,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臣”之一。他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祝胜利的日子,因此他就提出了“吃粽子”这一习俗,用以纪念他当年取得的胜利。他认为,粽子有三个意义:一是保护胜利,二是祝福家人,三是表达谢意。
由此可见,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勾践,以表达对他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赞美和感激。他以聪明睿智的政治手段和英勇的军事作战,保护了齐国的独立和自由,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第3个回答  2021-03-20
端午节吃粽子,绝大多数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江浙一带,也有吃粽子纪念伍子胥一说,闻名全国的嘉兴粽子就与伍子胥有关。
第4个回答  2023-02-16
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