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精心设计的皇子守边计划为什么会破产?最后朱棣是怎么打败朱允炆的?

如题所述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同年秋一举攻占元大都。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蒙古人虽然被逐出中原,但实力犹存。北方大地自靖康之耻后就落入少数民族之手,亟需安抚巩固。

面对北元的威胁,必须加强边防。作为从草根崛起的帝王,老朱深知天下来之不易,思虑再三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朱家的天下由朱家子孙来守卫,塞王制由此诞生。

从东到西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史称“九大塞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秦王朱樉:次子,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一年,就藩陕西西安。晋王朱棡:三子,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一年,就藩山西太原。燕王朱棣:四子,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代王朱桂:十三子,先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就藩山西大同。肃王朱楧:十四子,先封汉王,洪武二十八年改封肃王,就藩甘肃张掖。辽王朱植:十五子,先封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辽王,就藩辽东广宁。庆王朱栴:十六子,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宁夏银川。宁王朱权: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大宁。谷王朱橞: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洪武二十八年,就籓北平宣府。

从以上藩王的分布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北方,沿长城一线分布。大部分位置很偏僻,条件很艰苦,老朱也是真舍得。

老朱的设想是:由藩王镇守边疆要塞,掌握军权,中央任命地方官员,掌握财政民生。藩王之间既相互配合,也相互监视。如此以来,形成一种平衡。既有威权,又有约束,既有战斗力,又有稳定性。

九大塞王之中,以秦、晋、燕、宁的势力最强。秦、晋、燕王均为嫡子且齿序靠前,受封之地都是大城市,在历史上尽是龙兴之地,实力也最强。

晋、燕二王都曾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大将军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可直接奏闻。

宁王朱权自幼聪明好学,以善于谋略著称。地处关外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有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这也是为什么朱棣造反后,一定要把宁王朱权拉下水的原因。既增强了实力,也解决了后顾之忧。

这套体系要求中央和塞王、塞王之间、塞王和地方都要维持平衡。前期的确运行良好,晋王、燕王都率军北征并取得胜利,对于这个结果老朱很满意。然而世事难料,在老朱有生之年,长子太子、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先后死去,天平开始倾斜了。

朱标

失去了秦王、晋王的制衡,燕王逐步独大,加上战功,威望日隆,增强了燕王的野心。另一方面燕王的坐大,更让建文帝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塞王和中央的平衡开始打破。

建文帝重用齐泰、黄子澄等儒生,急于“削藩”。采取了迂回政策,先从其他藩王入手。先后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自焚而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削藩了,而是“废藩”。

此举不仅把燕王逼上绝路,也让其他藩王唇亡齿寒,团结起来共同对抗中央。老朱当年让藩王之间相互监视,相互制衡的计划破产。

不能说因为朱棣赢了,就说老朱考虑不周。想当初凭借燕王的实力,想要推翻建文帝还是天方夜谭。纵观整个靖难之役,朱棣赢得侥幸,建文帝输得窝囊。

朱棣登基后,直接将塞王南迁,只给地位不给权力。又不放心让边将掌握兵权,于是撤漠南诸卫,然后集中兵力消灭北元才是一劳永逸。可惜,朱棣的数次北征,效果有限,蒙古人始终都是大明的威胁。

至此,朱元璋精心设计的皇子守边计划彻底破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6
因为朱元璋忽略了自己的儿子们对于权力的渴望,他们在朱棣造反的时候置身事外,所以朱元璋这个计划才会失败。朱棣联合自己的心腹,和其他兄弟,里应外合,最后才打败了朱允炆。
第2个回答  2021-03-06
这还得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计划,破坏了原本朱元璋安排下的格局,导致破产。而朱棣最后与藩王里应外合,不费一兵一卒打开了最后的城门,打败了朱允炆
第3个回答  2021-03-06
因为朱允炆上台后立刻推行削藩,使守边的藩国人心惶惶。朱棣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待朝廷大军来前,先夺取北京城军队的控制权,然后向天下发出“靖难"的号令,从军事上不断战胜官军,提升士气,最后一举南下攻南京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