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新政策是什么?

如题所述

2021大学生就业政策:一、升学扩招吸纳行动。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在第二学士学位进行扩招。二、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三、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今年将加大力度推进精准征兵、精准动员,进一步落实好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四、大力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科研助理岗位。有关部门将推动全国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部门新增岗位优先招录毕业生。五、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国有企业今明两年将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有关部门将落实一次性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六、持续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进一步开展好“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央企“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聘行动”“千校万岗”线上招聘会等,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同时,在高校开学后,有序恢复校园现场招聘活动。七、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大学生投身“双创”。八、开展重点帮扶支持湖北行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地方”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十个一批”政策,将实现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的全覆盖。九、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对全国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将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服务。设立“建档立卡家庭贫困生专升本专项计划”,单独进行录取。十、狠抓责任落实行动。将毕业生就业纳入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督导考核内容,高校要落实“一把手”工程,发动全国5万余名毕业班辅导员,逐一压实责任,同时让更多的专业教师都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0

如果你是高校毕业生

◆ 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

◆ 落实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资金补贴等政策;

◆ 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

◆ 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 加大就业见习力度;

◆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

如果你是留学回国人员

◆ 鼓励留学人员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方式创办企业;

◆简化留学人员学历认证等手续;

◆ 依法为全国重点引才计划引进人才及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 实施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

第2个回答  2022-01-20
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如下: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二、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者招聘,择优录用。
三、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的服务。
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五、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
六、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七、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 毕业生,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第3个回答  2022-01-20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丰富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业技术、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聘或者招聘,择优录用。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请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二
第4个回答  2022-01-20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