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安全的论述

如题所述

荀子:“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期未然为防,发而止之为救,行而责之为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意思是: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阻止是上策;不好的事情刚发生时阻止次之;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再惩戒为下策,这段文字从理论上阐述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刘昼:“识之暗者,皆以小害易微之事,以至于大患。祸之至也,人自生之”。意思是:见识不明的人,都是因为忽视那些细小的有害之事,而最终酿成大患,细微过失的积累,常常会酿成不可预料的灾祸。

司马相如:“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意思是:在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可以在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再去寻求对策。

刘向:“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意思是:祸患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松懈。

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小沟小河乱石多,水流湍急,所以人们都非常的谨慎,一年到头也不曾听说有淹死人的事情,反而是在水流平静、并没有石头的地方,经常听说有人被淹死,这就是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对安全的重要性。

朱用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思是:天还未下雨前,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这就是强调了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刘备告诫儿子,行事要分善恶,而不能因为事情的大小而失了为或不为的原则,告诉我们隐患不分大小,同样可以造成大祸。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矣;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我们对事故案例的分析、学习,就是为了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1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自古以来,和谐发展、国泰民安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改革的终极追求。安全意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不独为近世所特有,也在古代人文精神中得以充分体现。值此全国安全生产月之际,笔者谨撷录几则反映古人安全观的文学典故,以飨读者。
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语出孔子。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危墙者,潜在的安全隐患,即贤明的人应该预先察觉出即将发生的危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规避它。这是夫子教育弟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大概也是最早的安全风险评估思想了。关于这一点,亚圣孟子也有过类似论述:“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孟子·尽心》),意思大同小异。
二、曲突徙薪
语出《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原意为将直道烟囱改为曲道,将靠近灶台的柴草搬远一些以防止引发火灾。引申为在事故或祸害尚未发生前阻止它。由此还引发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即焦头烂额。
三、进忠三术
出自《申鉴·杂言》:“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为之防,发而止之为之救,行而责之为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是东汉思想家荀悦总结军事政治之道时关于“防”、“救”、“戒”相对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谋事之道的最高境界是防患未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其次是在祸患刚开始显露之际及时采取措施中止其发生,至于事后的惩处训诫是最末等措施。这应是现代安全管理预防为先的思想雏形。
四、《径溪》
“径溪有险人竞慎,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是晚唐诗人杜荀鹤(一说罗隐)所题的《径溪》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种自然现象,进而指出一个道理,告诫世人许多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语言通俗易懂而蕴含丰富的哲学思维,发人深省。
第2个回答  2020-11-01
传承千年的古文化,孕育着安全的理念,重温一个个古代小故事,感受古人带给我们的智慧。

扁鹊的医术

魏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产出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曲突徙薪 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他的朋友,看见朋友家的烟囱竖在灶前,灶前还堆着不少干柴,就建议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干柴移开。主人没有采纳。不久真的发生火灾,幸亏邻居及时救火。主人杀牛来谢这些邻居,邻居说该请的是那位提意见的人。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居安思危

古时候,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很多礼品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先秦·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政局混乱不堪。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未雨绸缪 周武王率军灭了商朝后,把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留下周公在朝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