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日本70万关东军为何按兵不动?

如题所述

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闪电似的签署了《中立条约》,彻底消除了日军“南下”来自北方的威胁。同时,美国的强硬态度,使得日美双方的和谈陷入了僵局,日本人对尽快夺取荷属东印度油田,摆脱美国控制,实现自给自足的想法愈发强烈。

殊不知,2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一时间,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北上”与“南下”的争论。结果是,当几百万德军从三个方向入侵苏联时,作为盟友的日本非但没有在远东出兵,反而坚定了“南下”策略,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亲德派”在日本遭到打压。

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大功臣,“亲德”的松冈洋右,起初十分支持日本“南下”策略,但得知德国入侵苏联后,其态度大变,极力主张日军实施“北上”作战,直取苏联腹地。为此,他甚至跳过内阁直接找天皇裕仁建言,这是为什么?

原来,作为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坚定支持者,身为外务大臣的松冈洋右,十分欣赏德国取得的成就,并希望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拉拢苏联,不仅可以构建“欧亚大陆同盟”,逼迫美国屈服,而且减缓了来自苏联的威胁,顺利实施“南下”策略。



但他的想法并未得到德国人的支持,反而要求日本尽快进攻新加坡,打击英属殖民地,这也是松冈支持“南下”的主要原因。眼下德军入侵苏联,在他看来,日本参战只会加快战争进程,既解决“南下”后顾之忧,又防止德国势力插手远东。

或许是他过于跋扈的作派,或许是对“南下派”的全盘否定,松冈的一番主张立刻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尤其是首相近卫文麿对他更是反感至极,先不说他擅自改变总体战略,单就他越过内阁向天皇汇报情况,简直就是不把首相在眼里。



更何况,善于哗众取宠的松冈,还得罪了其他内阁成员。这些人都是坚定的“南下派”,对他一改“北上”,讨好德国人的举动很是反感。换句话说,此时的松冈犯了众怒。就这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3个月,干了一年外相的松冈辞职了。

然而,由于他推行对美国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让日本深陷与美国的危机之中。从某种角度说,松冈对日本造成的损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被史学家称为将日本拖入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尽管“亲德派”被清除,但改善日美关系已不可弥补。



日本不“北上”,还有赌气成分。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短短半个月其前锋,已推至苏联腹地600公里。而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却在西线“无动于衷”,似乎很“忠实”的遵守,前不久两国签订的《中立条约》。然而,事实真相远非如此,日本人有许多难言之苦。

首先,一年前的诺门罕战役记忆深刻。尽管作为日本“北上”试探性进攻,但日军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还被朱可夫指挥的苏军打得一点脾气没有、损失惨重。特别是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的缺乏,从西线进攻苏联,日军没有太多的勇气。



其次,经过诺门罕战役,苏联对远东边境的重视程度很高,不仅摆下百万重兵和战略预备队,而且做好了长期对峙的准备,边境防御没有丝毫松懈。而日军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不可能中途放弃侵华战争,去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更重要的一点,自苏德两国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迫使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尴尬收场;如今入侵苏联,同样没有给日本打招呼,这不仅仅是不信任、不尊重盟友,根本就是没有把人当回事,甚至是瞧不起,这让日本人十分气愤。



同时,在他们看来,一旦帮助其打垮苏联,强大的德国更加看不上日本,沦为和意大利一样的附庸国,这对“兴头上”的日本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于是,当德国提出在西线出兵时,日本军政界并不感兴趣,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不过,像波兰战役中的苏联、法国战役中的意大利一样,日本对苏联也同样“虎视眈眈”,他们一面积极准备南下,一面计划从本土和中国战场上,抽调17个师团增援关东军。到了9月,关东军的总兵力已达70万人,比原先整整扩充了一倍。



为了不引起苏联人的敌对情绪,日本将这次调动兵力称为“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但其“光准备不动手”的背后,既显示出日本在等待苏军岌岌可危、胜负明朗化的时机,又暗示其对德国人屡次不打招呼的“报复”。当然,赌气的成分更大些。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在想了,当初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日本在我国东北拥兵数70万关东军,而且按照德国和苏联前期战争来看,苏联节节败退,而德国军队则是一路势如破竹,如果当时日本的这70万关东军,从后面和德国形成夹击之势围攻苏联的话,那么苏联又会面临如何局势呢?难道这样的战绩?日本和德国不会好好把握吗?非要等到日本安分守己的守在我国东北,而德国的大好时机稍纵即逝,最终苏德战争以苏联胜利,德国惨败而告终吗?

当初日本的70万关东军按兵不动,肯定是有理由的,而且日本和德国同属一个阵营,日本关东军按兵不动,肯定是事先和希特勒商量好的。但是这里所涉及到的原因远远不止大家所想到的那样,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日本选择按兵不动,实则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如果当初苏联一直是处于节节败退的局势的话,那么或许在德军即将要胜利的时候,日本会在苏联背后反咬一口,加速苏联的灭亡,最后也能分得一杯羹。

但是日本或许是瞧出了苏联日后必将胜利的苗头,也就一直按兵不动,实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在权衡着日本关东军的思想。首先,苏联红军是不好惹的,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和苏联方面也曾爆发过摩擦,而日本和苏联之间的战争,日本并没有尝到任何甜头。震惊世界的“诺门罕事件”,几乎已经让日本尝到了和苏联红军战斗的苦头。

而诺门罕事件当中,苏联的完胜,直接摧毁了日本想要进攻苏联的美好梦想,苏联不好碰,苏联已经不是19世纪末的那个沙俄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因为苏联的地势环境特点,苏联红军大部分都分布在欧洲部分,而距离我国接壤的西伯利亚地区人员稀少,如果通往西伯利亚铁路被苏联红军中断的话,那么日本关东军的孤军深入很有可能会造成断崖式失败。因为一旦被困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苏联完全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会将日军困死在这片寒冷极地。

如果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或许知道:当初苏德战争爆发,虽然苏联红军一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苏德战争的战场当中,但是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的部署仍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在苏联这里,他们认为日军必须防备。反观在日本那里,苏联不好惹,也必须防备。所以如果当初日本关东军悍然向苏联背后发起进攻的话,那么驻守在远东地区的苏联红军,同样可以抵挡住日本关东军的进攻,如果战争发展到苏德战争后期的话,德军败退不说,欧洲地区的苏联红军缓过劲儿来反扑日本关东军的话,那估计德国的惨败局面应该也就是日本关东军的结局了。

第2个回答  2020-10-08
因为当时日本的70万军队还在我国的东北,如果要按照德国两面夹击的方法,那日军就必须拉长战线,而且路途过于遥远,军军用物资得不到保障,所以日军不响应这个对策是因为风险太大。
第3个回答  2020-10-08
如果日本70万关东军出兵苏联,会导致中国战线被拉长。对于整个太平洋战场非常不稳定,所以只能按兵不动用来吸引苏联注意力。
第4个回答  2020-10-08
因为当时德国与苏联的主战场在东欧苏联境内,距离关东太远了,要穿过西伯利亚高原补给根本无法保证,当时的日本在亚洲的战局也是不容乐观的,中国战场陷入了长久持久战的泥潭,抽不开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