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前四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归园田”?

如题所述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之所以要“归园田”,是因为自己的本性与世俗不同。
前四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少:从小。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尘网:指尘世,仕途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诗一开始,诗人先说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的本性与世俗、仕途的不一致。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诗人说从小来就没有学会这些。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作者看来,追求仕途和利禄,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前四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归园田”?
(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误。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