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呢?

如题所述

我国被允许的考古发掘方式

说个冷门点的知识吧,我国在考古学领域与西方国家有个很大区别,咱们更擅长田野考古学(field archaeology),而西方更擅长海洋考古学(Maritime archaeology)和城市考古学(Urban archaeology)。

其中具体有什么区别吐槽机就不细说了(其实是也不知道),总之古代传统的洛阳铲结合现代科技后对考古调查的帮助很大。我们的考古学家经常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找到野外深埋的遗迹和遗物,这让很多外国同行羡慕不已。

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短板,在调查之后的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我们能找到文物位置,可没法妥善保存发掘的文物。故此我们在考古发掘阶段会非常谨慎,一般只有两种情况才允许发掘。

首先是由于盗墓或者工程建设已经对文物造成破坏,这属于被动的抢救性发掘,目的是为了保存被破坏的文物,2011年的海昏侯墓就属于这种。其次是为了解决重大历史课题的主动发掘,前段时间对通州路县古城的发掘就属于主动发掘,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北京城的发展脉络。

曾经的教训

通常来说现在我国基于对文物负责的态度,不太鼓励主动发掘,考古界更有一条铁律——不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墓。这是1956年主动发掘明定陵留下的深刻教训,那次的损失实在太大了。

万历皇帝的陵墓中确实有大量的文物,发掘也确实解开了一些历史谜团(比如长期不上朝),可是那些文物里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就占600多件,在地宫的微环境中尚可长久保存,一旦接触外界环境就迅速朽化了。

本来这些文物的损失就已经无可挽回,更糟糕的是这次挖掘起了某种示范作用,当时各地都开始兴起挖掘帝王陵墓的苗头。最终总理定下了基调,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了这点。

惊险的泰陵发掘

关于雍正泰陵的发掘其实是始于1975年对乾隆裕陵的整理工作,民国时期裕陵曾经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给盗掘过,破坏挺严重的。所以文物部门打了个擦边球,开启了被破坏的裕陵,对地宫进行了整理。

这之后呼吁开启泰陵的声音就出现了,巧合的是1980年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右下角发现了一个旧盗洞,这座帝王陵墓很可能早已被盗,符合抢救性发掘的标准。于是国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泰陵的发掘请求,工作于当年4月8日正式开始。

挖掘当天泰陵热闹无比,各路记者云集,上午9时开工后却发现那个盗洞只向下打了2米,在地宫第一道屏障金刚墙附近就消失了。那么就证明泰陵并没有被盗,考古学大师夏鼐(nài)立刻向文物局汇报此事,紧急叫停了发掘工作。并且用水泥将盗洞彻底封死,雍正皇帝是否被换了个金脑袋只能继续成迷了。

总结起来吧,对泰陵的发掘本来就是抢救性的,在发现陵墓没有被盗后紧急叫停符合考古原则,这是无可厚非的。目前我们能期待的是文物保存技术取得长足发展,那样才会有更多传世之宝重见天日,否则就算知道《兰亭序》在哪埋着,你挖出来就烂掉也是白费。扯淡完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这是为了保护陵墓,如果再往下挖掘就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当时的技术支持不了再挖掘。
第2个回答  2020-10-11
因为他们发现里面的大量文物现在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保护这些文物,所以赶紧叫停将它们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但以后有能力再去挖掘
第3个回答  2020-10-11
因为他们发现墓室并没有被破坏,没有抢救性发掘的必要,所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