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关于“追求远大理想,鉴定崇高信念”的论文

这是一篇思修课的论文,因为是大一新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希望大家帮忙,谢谢。

走进果园,你能看到不同时令的水果在同一季节挂果。那紫色的葡萄、绿色的梨子、暗红色的李子、白里透红的桃子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仿佛在向人们讲述果园的主人师智敏——一位农业大学生不平凡的创业故事。
师智敏生长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明星村,从小就对家乡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年暑假,教师组织他们搞社会调查。在一位果农家里,师智敏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梨子丰收了,而果农却望着堆积如山的梨子发愁,因为梨子品种不优卖不出去,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梨子烂掉。这位果农茫然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师智敏的心。他暗暗发誓,要用知识点燃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考结束后,他要求填报农业大学,可家里人都强烈反对。苦日子让一家人穷怕了,他们希望师智敏跳出“农”门。压力之下,师智敏玩了一个“小花招”,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志愿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他以为自己的考分第一志愿录不上,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华中科技大学,师智敏学的是热门的机械专业,但他的内心却无法热起来,每当他进过一片果林或草原的时候,都会入迷地驻足沉思,眼前总也抹不去那个农果的眼神,一种自责油然而生:师智敏啊,师智敏,那个绿色的梦想怎样去实现啊!他内心非常苦闷。有一次学校上思想品德课,讲到有关理想和兴趣的话题,老师讲得十分动情,师智敏听得极为投入。当老师讲到“人生没有理想,就像走进蒙蒙雨夜”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澎湃的激情,毅然要求转学到华中农业大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师智敏的转学行为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吧,放着好好的热门专业不读,非要去当什么农民。”“恐怕是想出名吧,现在的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只想自己出名。”回到家里,奶奶起得晕了过去,母亲以泪洗面,父亲则坐在一旁唉声叹气……
风言风语和家庭的阻力没有让师智敏退缩。爹二个学期,顶着压力的他转到了华中农大,师智敏如鱼得水,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踏雪的是果蔬专业,别的同学注重课本上的指示,而他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学校的植物园里,帮助老师参与果苗和花卉的关,对学校生物园里的每一住柱果木、花卉的生长特性、栽培技术等各种因素他都悉心观察、了解,仅日记就密密麻麻地记下了厚厚的一沓。
四年的大学生涯一晃而过,在面临毕业分配的时候,师智敏由于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到省城某家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如果四年前那次转学让家里人伤透了心的话,那么这次毕业分配总算可以抚慰父母那颗伤痛的心。是啊,留在省城是许多同学梦寐以求的事,毕竟师家终于出了一个国家干部。可是,师智敏再次作出了一个令人不可理解的决定:回乡创业。家乡人都认为师智敏“傻带家”了,有的甚至说:“即使在外扫厕所,也不要回来丢丑。”但师智敏铁了心,他要实现自己的绿色梦想。
现实并没有师智敏想象得那么美好,要创业就得有起码的物质基础——土地和资金,可师智敏一无所有,他在村前屋后徘徊了几天后,边决定到外地的果树基地做个技术工,等时机成熟后再回家创业。
1999年12月,在外打工的师智敏听说咸安区桂花镇计划大规模发展桂花苗木,认为自己创业时机到了便辞去工作毅然回到家乡。
然而事实给了他无情的一棒。桂花育苗技术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由于他在保温技术这个技术环节出了问题,致使幸幸苦苦插下的8万株挂花苗存活不到3万株。望着枯死的桂花苗,师智敏欲哭无泪,他感到羞耻:这就是一个农业大学高才生向家乡人民交的答卷吗?
2000年8月,再次外出学艺的师智敏来到四川攀枝花市的一个琵琶示范基地,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上,他静下心来,利用自己在大学中学到的指示,逐渐摸索并解决了琵琶生产的多种技术难题,为公司带来了几十万元的效益。很快他成为公司的技术专家,并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与收入涨到4000余元。一次,公司一位老专家在定植子大会上激动地说:“人生要有追求,我已经80多岁了,但活着一天就要为民众做点贡献。”听到这些话,师智敏心中那颗绿色的梦想再次燃起来。
2002年元月,正是栽种果树的季节,师智敏再次回乡了。面对那熟悉的土壤,在对果业发展前景做了认真分析后,他把创业的目标定位在果树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上。经过一年多艰苦创业,一个十余亩的果树示范园终于建成,如今大部分品种已经挂果。随后,他就将这一成功经验想周边村推广,在桂花镇毛坪村建成示范园50亩。今年,他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马桥镇潜山村租地200亩,将它建成别具一格的旅游观光果园,目前果苗已全部定植到位。
置身师智敏的果园里,感受着过时的芬芳,蜂蝶飞舞,流水潺潺,这部正是师智敏梦想中的世界吗?
然而,他已不满足这种梦想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建成一个更大的苗圃基地,以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帮组家乡的农民通过种果树,脱贫致富。他计划每年将果树栽培面积扩大一倍,力争5年后建果园10000亩,另外每年无偿支持10户以上贫困农户建一至两亩优质果园,使其尽快脱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6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
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的聪明人到美国,哪有美国的聪明人回到中国?”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