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国民党

南昌起义是那些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对新中国的影响大吗

八一南昌起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消灭革命。由于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忽视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使绝大部分军队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或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民党人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其中包括贺龙、叶挺等部队。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形势,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发动军事暴动,并成立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后因发现张发奎已站在汪精卫一边,中央立即抛弃依赖张发奎的幻想,决定独立发动反对南京和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即南昌暴动。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随后,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直奔广东潮汕地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准备同富有革命传统的广东东江地区农民起义军汇合,发动土地革命,进军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夺取出海口,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重新举行北伐。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起点。

1933年7月11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作出决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并于同年第一次纪念八一建军节。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31
南昌起义又共产党领导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周恩来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贺龙为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代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刘伯承为参谋长。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2个回答  2006-07-31
你是不是没上过学啊,当然是共产党了,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第3个回答  2019-03-29
刘伯承。)代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周恩来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领导革命战争、叶挺;刘伯承为参谋长南昌起义又共产党领导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朱德,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贺龙为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后
第4个回答  2006-07-31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