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汉武帝大破匈奴的战役

西汉汉武帝大破匈奴的战役

1.马邑之谋——大规模反击战的序幕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豪绅聂翁壹献计,建议乘匈奴与汉 和亲 ,疏于戒备之机,设计诱其入塞,以伏兵袭击,必能大获全胜。大行(官名。掌接待宾客)王恢十分赞同,力主依计而行。武帝心动,乃决定诱击匈奴军。

2.关市之战与雁门战役——马邑之谋后,汉匈关系日趋恶化,匈奴不断地袭扰汉边。但双方边境的关市却并未中断,匈奴欲从互通贸易中获得他们喜爱的西汉财物,如丝绸织绵、美酒食物等。西汉王朝则想利用关市诱击匈奴军。

3.汉军收复河南地之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左贤王率骑兵大举入袭上谷、渔阳2郡,杀掠吏民数千人。汉武帝为争取主动,采取避实击虚,胡骑东进,汉骑西出的作战方针,命令卫青、李息率4万骑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西进,对占据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发动突袭,收复河南地。

4.漠南之战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发兵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兵败降汉,汉武帝封其为涉安侯,不久死于汉。

5.河西之战河西系指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6.漠北决战河西战役之后,匈奴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伊稚斜单于仍未停止南下袭扰。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匈奴两路大军,各数万骑,分入右北平及定襄,杀掠吏民千余人而去。
此时,西汉王朝由于长期对匈奴用兵,财政发生困难。汉武帝及时调整政策,实行整理币制、专卖盐铁、加重商税等措施,秣兵厉马,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7.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伊稚斜单于死,其子乌维立为单于。
此时,匈奴经过几年的休养,又逐渐聚集起来,恢复了战力。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匈奴一部袭扰河西、五原,常遮断河西走廊,又联合西羌进攻陇西和金城,对西汉威胁很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令故太仆公孙贺率15000骑兵、从骠侯赵破奴将一万余骑兵,出塞寻歼匈奴军。
这是漠北决战后,汉军第一次出击匈奴。公孙贺出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北进2千余里,至浮苴井(今蒙古乌兰巴托南);赵破奴出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北进数千里,至匈奴河,皆不见匈奴一人,两路无功而还。但与匈奴联合的西羌,则被李息等军击败。

8.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詹师卢(亦称乌师卢)立为单于,因年少,号 儿单于.匈奴又往西北迁徙,其左部与西汉云中相对,右部与酒泉、敦煌相对。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冬,匈奴境内遇大雨雪,牲畜损失很大,儿单于又好杀伐,其内部极不稳定,人人自危,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使人赴汉,请求西汉派兵接应。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春,汉武帝命浞野侯赵破奴将2万骑兵出朔方,接应匈奴左大都尉。赵破奴与左大都尉约期在浚稽山汇合,然后一同北返。汉军出塞2千余里,将到浚稽山时,左大都尉准备起事,但事情败露。
儿单于杀左大都尉,发兵进攻汉军。赵破奴见匈奴军来攻,知左大都尉已失败,挥军击溃前来进攻的匈奴军,捕俘数千人,然后急速北归,撤至距汉境数百里时,匈奴军8万骑追上,将汉军包围。激战至晚间,赵破奴乘夜出营寻找水源,被匈奴军擒获。匈奴随即向汉军发动猛攻。汉军群龙无首,结果全军覆没。儿单于得胜大喜,次年,亲率大军进袭汉边,途中病死。其子年幼,匈奴立儿单于之季父、乌维单于之弟、右贤王句黎湖为单于。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向西北数百里,远者千里,沿途修筑城障列亭,一直到卢朐(山名),又令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之子)沿城障列亭布防,并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筑城屯兵。同年秋,匈奴大举入侵云中、定襄、五原、朔方,杀掠数千人,打败数位汉二千石吏,并破坏徐自为所筑的亭障。与此同时,右贤王也率兵攻入酒泉、张掖,掠杀数千人。汉将任文领军急救,击退匈奴军,收复失地,夺回被掠人口、财物。是年冬,句黎湖单于病故,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立为单于。

9.征服楼兰之战——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扼西汉通往西域的要冲。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绝、于阗等国,北通车师(姑师),西北通焉耆、龟兹等,东当白龙堆,通敦煌。国都为楼兰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沙漠多,水草少,以畜牧业为主,农田不多。人口1万余,胜兵二、三千。
汉武帝通西域后,西汉使者经常往来途经楼兰,让楼兰供应粮食和饮水,一年中多至十几批,有的使者甚至劫掠楼兰人,引起楼兰的厌烦和不满。楼兰仰仗匈奴的支持,数次出兵攻劫、袭杀汉使,有时充当匈奴耳目,向其密报汉使动向,让匈奴出兵拦截汉使,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受到很大阻碍。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从票侯赵破奴率兵数万击姑师(车师)及楼兰。姑师也多次袭杀汉使。赵破奴令数受楼兰追杀、拦截之苦的王恢为先锋,率700人,攻破楼兰,俘楼兰王。楼兰降服于西汉。汉武帝封王恢为浩侯。

10.与匈奴争夺车师(姑师)之战——车师,原名姑师,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边缘,扼天山缺口。其国都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北)。北通楼兰,西通焉耆、龟兹等,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姑师对过往的汉使索要食粮、饮水等也甚感烦劳,常攻劫汉使,或充当匈奴耳目,让其出兵袭截汉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令从票侯赵破奴击破姑师,威震乌孙、大宛等西域诸国。其后姑师改称车师。因其距汉远,亲近匈奴,敌对过往汉使仍具有很大威胁。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以匈奴降汉的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一称闿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兵来救车师。汉军失利,退回。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令重合侯莽通(一称马通)率4万骑兵击匈奴,途经车师北。莽通令成娩率军中楼兰、尉犁、危须等西域6国兵,进攻车师,以扫除大军前进的障碍。6国兵将车师团团包围,车师投降,臣属于汉。

11.远征大宛之战——大宛,中亚古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中、上游。该国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著称,号称天马子。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到过大宛,受到大宛王的热情接待。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遣使持千金及金马赴大宛求购。大宛王毋寡爱其宝马,不愿给汉,汉使以大军将至相威胁。毋寡认为西汉远在东方,不会派大军远袭大宛,乃袭杀汉使,掠走其财物。
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不禁大怒,立命李广利任贰师将军,发兵数万远征大宛。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军出征,一路所经各国都不愿向汉军提供食粮,饮水,闭城抗拒汉军。李广利只好逐个攻打,能攻取的,汉军可以得到一些粮食、饮水;连攻数日不能下者,只好绕城继进。汉军一路消耗过大,到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仅剩数千人,且个个饥饿疲困。郁成城守军顽强抵御,汉军攻城不克,自己却伤亡惨重。李广利见汉军锐气已尽,连郁成城都不能攻克,更何况大宛都城了,于是下令撤军,回到敦煌。这次出征前后两年时间,汉军生还者不过十分之一、二。李广利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十分不满,下令玉门关守将不许李广利军一人入关。李广利心中恐惧,只好屯兵敦煌。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夏,浞野侯赵破奴击匈奴,其所部2万骑兵全军覆没。朝臣以为应停止进攻大宛,专力打击匈奴。汉武帝认为,大军已发,却不能降伏大宛小国,有损汉在西域的威望,西域诸国将轻视汉朝,不利于汉对西域的统治,因此他坚持要征服大宛。他将竭力反对出兵大宛的邓光等人下狱问罪,然后动员全国的力量准备第二次远征。他下令赦免囚徒,让他们从军,又调集恶少年 及边骑6万人,交李广利指挥,还有大量自愿从军者,远征军总数约10万之众。另外,还征集了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数以万计,驮运军粮及兵器弓弩等。受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有50余位校尉。由于大宛城的用水都是引自城外,汉武帝下令征集了大批水工,用以断其水源,并利用引水入城之孔道攻入城内。为加强边郡防卫,汉武帝还增调戍甲卒18万,驻于酒泉、张掖以北,置居延、休屠2部都尉分统,卫宿敦煌,又发天下七科谪,负责给李广利军运送军粮。在去敦煌的路上,人车相连,络绎不绝。汉武帝还拜两位颇知马者为执驱马校尉,以待攻破大宛后挑选良马。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命李广利再度远征大宛。这次汉军人多势众,声势浩大,沿途小国不敢对抗,纷纷开城出迎,供给食粮和饮水。只有轮台(今新疆轮台)抗拒汉军,闭城紧守。汉军攻数日,破城,屠轮台,此后无人敢挡。为了便于沿途获得足够的食粮和饮水,汉军分作数队西进,李广利率主力3万人首先抵大宛。大宛出兵迎敌,被汉军杀败,宛军退守郁成城,企图象上次那样拖垮汉军。李广利吸取教训,不再与郁成城守军纠缠,绕过该城,直袭大宛都城贵山城,首先切断其水源,然后将贵山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连攻40余日,破其外城,杀大宛勇将煎靡。大宛统治集团内部终于发生内讧,其贵人多怨大宛王毋寡匿宝马、杀汉使,招致如此大祸,于是共同杀死毋寡,遣使持毋寡首级赴汉营求和,表示愿将良马驱出供汉军挑选,如果不许和,则杀尽良马,与汉军血战到底。此时,康居派兵来救大宛,驻在附近。李广利又获知贵山内城已有汉人帮助宛人凿井取水,且存粮尚多,他与众将商议,首恶者毋寡已除,如果不许大宛降,其拼死坚守,汉军久攻不下,待汉军疲极,康居再来进攻,汉军就危险了,于是答应大宛的要求,停止进攻内城。大宛也赶出所有马匹,任汉军随意选取,同时还供给汉军大量粮食。汉军取其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3千余匹。又立大宛贵人中过去对汉亲善的昧蔡为大宛王,与他盟誓后,撤兵东归。汉军始终未能进入贵山城内城。从此大宛服属西汉。

12.降伏龟兹之战——

参考资料:www.52ebook.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2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 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 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 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 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 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 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
  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 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 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 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 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 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 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 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 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 “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 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 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 争的帷幕.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 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 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 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 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 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 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 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 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 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 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 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 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 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 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 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 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 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 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以大 创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 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17
第3个回答  2009-09-12
太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