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关于公主的封号的不同

历史上公主的封号有时是大国(如蜀国公主),有时是州府名(如永嘉公主),有时只是一些比较好听的字眼(如柔嘉公主)……
请问有什么区别或讲究么
另,分别是哪些朝代采用哪种封号

  公主的封号有三种,彼此等级相同:
  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
  以郡名:称XX郡公主,如新城公主、长乐公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郡公主简称为公主,而不是“郡主”。
  以美名:以各种褒义词命名,比如安乐公主、太平公主。
  而清代,皇后的女儿被称为固伦公主,满语为“国、至尊”。而妃嫔生出的女儿为和硕公主,意为“一方”。

  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往往也加封为公主。颜师古在《汉书 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姐姐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姐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阴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阴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像著名的汉武帝姑姑刘嫖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如《汉书 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王莽篡汉自立之后,为了表示于汉朝不同,把“公主”的称号改为“室主”。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崇尚周代古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北宋灭亡后,南宋又恢复公主的称号。
  金代由女真人建立,也想模仿汉族王朝的公主制度,把皇帝女儿称为公主,但有的金帝(海陵)却把皇帝的小老婆也都封为“公主”,使得当时的人搞不清楚那个公主是皇帝女儿,那个是皇帝老婆。所以当时的汉人笑话女真人是沐猴而冠,不懂礼制。
  明朝时,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略同于唐朝。
  清朝于清太宗的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开始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通常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但也有例外情况。
  皇帝之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有时,皇帝最大的女儿也称长公主。嫡出长公主有时也会被晋一级加封,比如唐高宗就将同胞姐姐东阳公主加封为大长公主而不是长公主。北宋徽宗时期,曾一度改公主为“帝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1
  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像著名的汉武帝姑姑刘嫖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啊!),如《汉书 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
  明时,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却也有例外。如慈禧太后收恭亲王的女儿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乾隆帝封敦妃所生之女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但也有皇后之女未封固伦公主的,如乾隆第九女,为孝仪纯皇后所生,却只封和硕和恪公主。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22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12
一楼的说的全
第3个回答  2009-09-11
肯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