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的少先队员

老一代的少先队员的一些事迹。~急用~

壮志凌云的小燕子
——勤奋好学的好队员吴燕
前年初春,一位美国专家来到闽南古城漳州,洽谈经济合作项目。日程安排得相当紧张,但当他得知漳州市有一位八岁的女孩吴燕不但会说汉、英、日、法四国语言,能流利地用英语会话,熟练地朗读英文版《罗宾汉》、《马可?波罗》、《伊索寓言》等故事书,而且有着学习计算机、电子琴、能歌善舞等广泛的兴趣爱好时,他执意要挤出时间,同这位传奇式的小姑娘会上一面。应美国客人之邀,小吴燕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她蹦蹦跳跳地走过来,天真、活泼、秀气、淡雅的脸盘总是笑盈盈的,十分惹人喜爱。一打照面,小吴燕就用流利的英语向客人问好、致意,并很快地进入十分亲切愉快的交谈。他们说啊,笑啊,好不快乐。小吴燕的到来,为远方的客人带来了欢乐。事后,他赞叹说:“我见到过不少的神童,但我更喜欢这位中国的神童。”
小吴燕生于一个文人世家,早期父母就非常注意对她进行启蒙教育。
当吴燕呀呀学语时母亲常不厌其烦地对她吟童谣,唱儿歌,让她注视母亲的口形,训练她的注意力。她看每一件东西都是全神贯注,从不受外界干扰。
待到吴燕一岁两个月的时候,父亲给她买了一套动物卡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十种动物她很快就认识了。父亲喜出望外:“既然图象都能这么快识别,文字大概也能认识吧!”于是,父亲欣然挥毫,写下阿拉伯字、英语字母和汉字卡片,耐心地进行传授,吴燕果然认读得很快,记忆力也真强。
五岁时,她写出的《岩石为什么会裂开》的文章就被发表在了上海的《小主人》报上。吴燕这样写道:“昨天晚上,我在电视里看到《大自然的奥秘》。我从这部电视里学到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你知道吗?岩石为什么会裂成一条条缝呢?我做了一个试验,拿一块玻璃片放在火上烧,烧好之后,把玻璃片再放在冰块上,玻璃马上就会裂开。岩石也是一样。白天,太阳照着它,它就会热起来,晚上岩石就冷下来。经常一热一冷,岩石就慢慢地裂开了。”

吴燕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广泛了。她七岁了,到了入学的年龄,经过考试,她便被漳州市实验小学破格吸收为三年级的学生。她凭着自己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自制能力,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
她非常珍惜学习时间,早晨,挂在墙上的大钟敲响六下,她就翻身起床,刷牙、洗脸后,就专心地听《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英语录音,至今她已反复收听了英语录音带近百盒。每当电视播放日语、法语教学节目,她必定准时收看,不管是刮风下雨,寒来暑去,雷打不动。她早已叩开法语的大门。还自学了《学日语》(共四册)、《日语会话读本》、《日语听力训练》等,怪不得她同日本青年朋友对答如流,用日语畅谈得那么自如。入夜,她在灯下自学英、法、日语,从没有拉下一课;作业,一笔一划,写得那样工整;还不到就寝的时间,她就预习课文,课本上被她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有疑问就查找资料。她还经常写诗,自己命题作文。
读书对她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精神享受,她一时不学习就好像缺了什么似的。一天她感冒了,额头烧得发烫,许多同学来看她,一打照面,她便问:“今天老师布置什么作业?”来访的同学说:“作业等病好了再做。” “不,不吃饭可以,不完成作业可不行呀!你快告诉我吧!”吴燕说得那么诚恳,那么急切,能不把作业告诉她吗?她见了作业,就趴在床上做起来,忘了自己正在发烧,多倔强的小姑娘!
书,早已成为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对书的真诚情谊,特殊感情,在她的《我爱书》的作文里得到充分体现。“晚上,丰富多采的电视节目吸引不了我,悦耳的歌声也打动不了我。当别人观看电视节目,欣赏音乐的时候,我在看书。书,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就是上面有字的小本本吗?但是,正是这一本本小书,象一只只小白帆船,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通过书,我懂得了圆周率,认识了埃及金字塔;通过书,我同安徒生爷爷笔下的丑小鸭谈心,漫游古老的欧洲建筑物……通过书,我认识了许多,许多……书,记载了许多光辉的往事。它记载着红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这些,如果没有书,我是不可能知道的。书,它并不大,但是里面的东西却很多!是书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力量!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因为这样,人类才不断进步,从黑暗走向光明!啊,我爱书!”
小吴燕有一只瓷做的小哈叭狗,这只小哈叭拘有一对又大又可爱的眼睛,小巧玲珑的小鼻子和粉红色的小舌头,用吴燕的话说那是“我最喜爱的好朋友”。爸爸妈妈给她的零花钱,她从来舍不得花,她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送给了小哈叭狗。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慢慢地,小哈叭狗的肚子里已经装填不下了。她存那么多钱干什么?小吴燕的秘密只有她的好朋友小哈叭狗知道。
一天,老师讲起不同肤色的儿童。当老师说到非洲黑人的小孩,她心里可沉重了。因为非洲大陆久旱不雨,孩子们饿得皮包骨头。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们,正在为这可怜的非洲孩子义演、义画、义诊……为非洲大地献上一颗爱心。吴燕,纯洁善良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诉说,鼻子酸溜溜的,她真想插上翅膀,飞到非洲,带去好吃的东西。她想得真多,真多,一夜都没有睡好觉,她第一次尝到了失眠的滋味。翌日,天刚蒙蒙亮,她就翻身起床,把储蓄在“哈叭狗”肚里的钱掏出来。她站在教室门口,迎来了班主任:“魏老师,我这些储蓄的钱献给非洲小朋友吧!”多好的孩子!这只瓷做的哈叭狗就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她的心也和非洲的小朋友连在一起,她怎能不喜欢这只“小哈叭狗”呢?
吴燕还听老师说,在漳州内陆一些山区还很贫困,同龄人买不起学习用品,铅笔削到剩下寸把长,不能再写了,小朋友还是舍不得丢掉,他们从山上砍来竹的桠枝,再把寸把长的铅笔破开,取出笔芯,挤进小竹管里,继续用。小吴燕被感动了:“这简直不可思议,寸把长的铅笔,我们城里的孩子早已丢掉了。山里的孩子也真聪明,真会废物利用,真有勤俭的美德。”她真佩服、怜爱山里的同龄人,又从这只小哈叭狗的肚里掏出钱来,买铅笔、本子、书本,送给山里的小朋友。
小吴燕最崇敬的榜样是雷锋。从戴上红领巾的那天,她从辅导员老师那里懂得了只有象雷锋叔叔那样,才能为红领巾增添光彩。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决心,激励和鼓舞着小吴燕。
一天,她听班上的同学说:“在我们校园附近的民主路,居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娘。这老大娘真可怜呀,膝下无儿无女,孤身一个,没人照顾,全靠政府救济。”“那我们去看看她呀!”吴燕当即提议,班里好几位同学都跟着一起来到了大娘的家里。是真的,老大娘孤零零的,屋里黑洞洞的,大娘要洗脸没有毛巾,要烧火煮粥却没有一块煤……“真可怜,以后我们来帮帮大娘吧!”吴燕一说,大家异口同声:“好,我们以后就来帮助大娘!” 吴燕一回家就从小哈叭狗的肚里掏出钱,到百货商店买一条崭新的毛巾,连同罐头和一些好吃的东西,送到大娘家里。
平日里,她和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或是星期天、节假日,在校园里、街道旁拾枯枝落叶,给老大娘当柴烧,三度寒暑如一日,从不间断。每当祖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到来,孩子们有好多好多的压岁钱,吴燕又有机会喂饱那只可爱的小哈叭狗了。此刻,她和几位同学又想到老大娘,她们凑了二十多元,送到老大娘的眼前:“祝您老人家春节快乐,健康长寿!”尔后,还专门为大娘表演喜庆节日的文艺节目,弹唱许多好听的歌曲,让大娘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分享节日的乐趣。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多乖的孩子!”大娘是不善于辞令的,可这“多乖的孩子”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是这些乖孩子,使大娘孤老不孤,给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她便飞针走线,把绣有“献给敬爱的老师”的手帕,分赠给所有教过她的老师。每到喜庆的日子,她还选择最新最美的书签,亲手画上美丽的图象。写上名言、诗句,赠给老师。
有人问她:“你的名字为什么是燕字下面加一个日字?”她天真地回答:“名字是爷爷起的,叫我这只小燕子比太阳飞得还要高呢!”

少年农科院的小院长
——浙江省诸暨市越山乡中心小学少先队员张潮
风景秀丽的浙江省诸暨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地方。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在少先队组织中,在社会的大学校中,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诸暨市越山乡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张潮,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诸暨市,几乎人人都知道越山乡中心小学。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居然成立了一个“少年农业科学院”。几年来,他们在本乡的科技兴农活动中,引进培育良种“秀水27号”、杂交水稻“协优64号”、研制新饲料“八味素”、推广科学饲养一条龙……搞得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就连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农民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张潮就是这个少年农科院的小院长,而“院士”们,则是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
早在好几年前,这个学校就组织了农业科技兴趣小组,张潮和他的同学们干得可欢啦,兴趣可大啦。
后来,他们索性成立了“少年农业科学院”,下面还分设了“饲养实验所”、“科技咨询所”、“种植研究所”、“手工劳技所”和养鸡、养兔、水稻实验、蜗牛养殖等十七个活动组。规模还不小呢。现在,科学院的小“院士”已经发展到一百六十多人了。张潮和他的小院士们在他们的章程中对自己做了规定:“学习科学技术,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目的,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推广科技知识,服务于农户。”他们正是遵照这一宗旨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
英雄少年赖宁的故事,早已为“少年农科院”的小院士们熟知。张潮特别佩服赖宁,尤其佩服赖宁那种爱科学、学科学、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要搞好农业科研,不掌握农业生产本领是不行的。为了培育适合本地区的优质稻种,张潮带领水稻实验组的同学们,聘请乡农技站的叔叔为指导老师,认真学习了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和生产管理办法。耘田,是种植水稻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技术活”,大人操作起来都不容易,对于他们就更困难了。张潮可不服气,大人能干好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好。他在父母的指点下,认真学习,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耘田的方法,并和他的小院士们一起,在他们的0.2亩试验田里,种上了良种水稻“秀水27号”。以前,乡里的农户们都采用单段播种的方法,平均亩产850斤左右。张潮他们却采用了两段育种栽培的新方法,辛勤的汗水、科学的方法换来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收获了晚稻229斤,要是折合成亩产的话,达到了1100多斤呢!张潮和他们的小院士们高兴地抱成一团。消息传开,十里八村的农户们纷纷跑来参观、学习他们的新方法。
科学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苦恼。1990年的一天,由于15号台风的袭击,小院士们种植的高产玉米失败了。他们伤心极了。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张潮,这会儿可是真正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久久地坐在试验田旁,呆呆地看着那七零八落的玉米杆,那里包含着他们多少心血啊。大队辅导员王济群老师也赶到这里,他再一次向小院士们讲了赖宁的故事,还组织他们开展“我们向赖宁学什么”的讨论,张潮他们又振作起来,失败了,再重新干!他们在试验田里又种上了新品种“早熟8号”。
“推广科技知识,服务于农户。”这是少年农科院章程中规定的,他们时刻想到为农民服务。去年,在乡农技站和有经验的农户帮助下,张潮和小院士们试种杂交水稻“协优64号”又获得成功,证明了这种水稻适合本地种植。他们将收获的稻种41.2斤,全部平价卖给缺种农户,为26户农民,39.2亩农田解决了缺种困难。
最近,浙江省少工委办公室又收到张潮的一封信,他兴奋地向心爱的少先队组织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少年农科院试种的水稻“8619”获得了大丰收,证明了在本地种植“8619”,亩产可达1130.4斤。省科协已经决定大面积推广了!
“八味素”和“一条龙”

如何将科学技术用于饲养,是目前农村养殖热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张潮和饲养实验所的小院士们正在向这个薄弱环节进军。在乡农技站的指导下,张潮和养鸡组的小院士们虚心请教,反复试验,用精饲料、青饲料、食盐、水、细沙、碎米、机谷糠和土霉素按科学的比例配制成一种新的鸡饲料。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八味素”。用这种饲料喂鸡,鸡的增重率比原来提高了25%左右,还能预防鸡瘟呢。“八味素”做为少先队员们的创造发明,被乡广播站向全乡做了推广介绍。他们还刻印了900份资料,张潮带着小院士挨家挨户送,农户试用后,都说“八味素真灵!”“八味素”在全乡推广后,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养鸡的热情。
有一天,张潮从《浙江日报》见到一条醒目的标题:《一种饲料新资源:鸡粪》。张潮细细地看着:鸡的肠道短,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低,粪中末消化的饲料一般占70-80%,因此它具有相当的营养价值。据测定,干鸡粪中含蛋白20-34.2%,灰份26.5%、粗纤维13.8%、钙7.8%、磷2.1%,还有非蛋白含氮物质47-64%,都成倍高于谷类。此外尚有维生素和促进生长的未知因子等等。鸡粪只要通过加工处理,即可以做饲料。张潮又在《浙江日报》上看到了一条龙循环饲养方法的一篇文章,张潮看了又看,他在想:如果家乡的农户都用鸡粪当饲料和实行一条龙循环饲养该多好啊!一张《浙江日报》,仿佛就是个导游,将张潮带到了一座瑰丽的科学迷宫里,农业科技领域里的深奥学问,令他心驰神往。张潮和小院士在学校里进行了试验:先用鸡粪加饲料喂猪,再用猪粪发酵繁殖幼蛆,作为养鸡饲料。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张潮和小院士们带上资料赶了好几里路,来到本乡养猪专业户何阿姨家。“何阿姨,我们给您送科技资料来了!”张潮一行一进门就高声叫着。何阿姨笑嘻嘻地迎接了他们。听了张潮的介绍,何阿姨满脸疑惑地说:“能行吗?我现在用一般普通的混合饲料喂猪挺好的!”张潮又拿出自己实验的资料给她看,非常自信地说:“何阿姨你放心好了,这种方法我们已经实践过了,效果十分好!”何阿姨被张潮说动了心,决定用12只鸡的粪加饲料进行喂猪实验。真灵,每头猪每天能节约精饲料1至1.5斤。她赶到了张潮家,感谢少年农科院给她送来了致富的金钥匙。自从这以后,何阿姨放开了手脚,养子100只鸡,成为越山乡养猪、养鸡双养专业户。很快,一条龙饲养方法在全乡普遍推广了。
梅雨季节农户养兔难。张潮就和养兔组的小院士们到乡农技站学习养兔技术,学习农户成功的喂养经验,编写成养兔须知,自己动手刻印了400份,送到农户手中。仅在近两年的梅雨季节,就为全乡农户挽救仔兔232只,大兔48只。农户们热情地称他们为“红领巾兔医生”。
校有试验田,家有科学园。走进张潮的房间,第一眼就会看到桌上的一个白色塑料盒。盒子里面装满了蚕豆,中间用纸板把大蚕豆和小蚕豆隔开,大蚕豆的一边写着:“我种的”,小蚕豆的一边写着:“爸爸种的”,中间横写着:“我与爸爸挑战”。原来,这还是小张潮的胜利纪念呢。
张潮的家乡--越山乡地处半山区,当地有不少农民因为不懂科学,致富无门。以前在家里,爸爸妈妈不让张潮干农活儿,只让他好好学习。可是,张潮自从参加少年农科院后,就迷上了农业科学。可不是,我们国家在不到15亿亩的土地上,要养活11亿多人口,没有人搞农业科学怎么行呢?所以呀,张潮不仅在学校基地里搞科学实验,在自家的责任田中也划出了两小块地,成为他科学种田的小天地。

一天,爸爸在地里种蚕豆,他向爸爸要了一些种子,种在了自己的小园地里。吃晚饭时,张潮笑眯眯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和你比一比,看谁种的蚕豆长得好。”爸爸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小孩子还想和我比赛?”“爸爸,你可别瞧不起人。”张潮不服气地说。“好吧好吧,比就比。难道大人还能比不过你小孩?”爸爸不以为然地说。从此以后,张潮每天都到地里去几次。他用在少年农科院学到的知识,精心地照料蚕豆,锄草、培土、浇水,还用鸡粪、鸭粪和灰混合施肥。至于比赛的结果嘛,张潮桌上的盒子就是答案。连爸爸都夸奖他:“我这个老农民还真没比过你。还是科学种田好哇。”

张潮还是家里的“小农技师”呢。一个星期天,张潮和爸爸一起到责任田里查看晚稻后期的稻飞虱,发现每丛晚稻已有七只以上的稻飞虱。爸爸凭老经验说:“等到有十只以上稻飞虱再治也来得及。”张潮却说:“爸爸,晚稻有七只以上稻飞虱就要马上治。”谁说得对呢?他们争执不下。张潮找来《诸暨科技报》上的有关文章,又把从农技站的叔叔们那里请教来查虫、治虫知识讲给爸爸。第二天,他们就去给晚稻喷了药,当年的晚稻获得了丰收。张潮又胜利了。
几年来,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少先队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张潮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后代,逐渐成长为一个热爱农村、热爱家乡、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他历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队干部、浙江省红领巾读书读报积极分子、诸暨市、绍兴市“十佳少年”、浙江省学赖宁积极分子。1991年被评为“中国好少年”。祖国的现代化建没,呼唤着无数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张潮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向这个宏伟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创造,从这里起步
——记浙江省东阳县吴宁镇第一小学少先队员吴超
1986年10月24日上午,浙江省金华市科委大楼里出现一位佩戴红领巾,臂上挂着三条红杠的梳短发的小姑娘,她在父亲的陪同下走进二楼的科技管理科办公室。“喂,小朋友,你来找谁?”办公室一位胖叔叔问她。“我——”她微微一笑,指着手上的纸盘子,自信地说:“我叫吴超,做了个方便蚊香盘,到这里来申请发明专利权的。”这位胖叔叔先是一愣,什么?发明专利权?这一不寻常的事与眼前这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能连在一起?再定睛一看方便蚊香盘,确实有点门道:这,可是新鲜事儿了。他来科委工作多年,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来申请专利权,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姑娘。白嫩的圆脸上,闪着一对杏眼,细长的眉毛,个子不高,胖墩墩的身上穿着一件色彩鲜艳的花连衣裙。只见她用双手拿着自己的方印章,在表格的申请人栏里小心翼翼地盖上了红色的名字——吴超。胖叔叔饶有兴趣地细看这一新型的蚊香盘,啧啧称赞:“想得好,想得好,这蚊香灰盘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让我们沿着她的足迹,探索她的小发明道路吧!
吴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干部的家庭,爸爸是东阳县委宣传部干事,妈妈是个中学物理教师,一家三口住在一座简陋、狭小的老房子里。夏季,蚊子嗡嗡地叫,晚上要用蚊香才能勉强抵挡得住蚊子的轮番进攻。吴超在烟雾缭绕中做作业,可真不是滋味。
吴超担负着每天打扫房间的任务,夏天,早晨起床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扫清散落在地上的蚊香灰。一天早晨,急性子的妈妈看见蚊香灰白乎乎的粘在地上,不禁数落说:“吴超你看看,地上的蚊香灰还没扫干净呢!”吴超嘟着个嘴巴委屈地说:“扫蚊香灰太难了,我都已经扫了好几遍了。”说着,又拿起扫把,一边使劲地扫,一边瞪着地上的灰迹,心想:瞧,我不想个办法把你刷干净才怪呢。
吴超的妈妈在中学里还担任科技辅导员。晚上,学生们常拿着一些自己发明的小玩艺来请教她,小吴超总是趴在桌子上竖着耳朵认真地听。一件件小发明的成功,真叫小吴超兴奋、羡慕、向往。她想,小发明,小发明,不就是把不方便的事变得方便一点吗?对了,她为何不来做个接蚊香灰的东西试一试呢?
小吴超擅长美术,她的小发明的构想,第一次是在纸上呈现的。桌上一张白纸画满了几何图案:圆形的、弧形的、正方形的,在中间都立着一个尖尖的夹子,它的顶端悬着一条像草绿色的小蛇一样的东西,不用问,这准是蚊香。
以后的几个星期,吴超看着自己设计的图纸,都有点如痴似醉了,吃不香,睡也不踏实。这些日子里,父母发现她多了一句口头禅:“让我好好想一想!”
有一天快半夜了,母亲见女儿还在冥思苦想,就笑着说:“吴超,你想成为居里夫人第二?”“爸爸,你瞧妈妈,净说风凉话呢。”吴超向爸爸告状了。
吴超是个倔强好胜的孩子,妈妈的“风凉话”更促发了她的“牛劲”;她对发明方便蚊香灰盘越发入迷了。有一天,吴超在别人家里看见一只烟灰缸,只要按一下按钮,烟灰就“噗”的一下掉进缸里,她眼睛一亮,叫道:“有了!”她何不将蚊香灰也来这么一下呢?她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对父亲一说,父亲说:“别怕,你怎么想,就怎么去做。”开始,小吴超想模仿那种用手一按,烟灰就落入“肚子”里的烟灰缸,做一只方便的蚊香灰盘。看着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开关放在哪里合适?盘口的弧形坡度什么样好?几经周折,终因工艺太复杂而失败。小吴超没想到蚊香灰盘这么难做,灰心地对爸爸说:“算了,算了,我不做了。”爸爸连忙鼓励她说:“不要灰心,你不是长大想当科学家吗?要知道,科学家要做千百次实验才能研制出一个科学成果,你才做了几次就泄气了,这怎么行呢?”爸爸的话鼓舞了她,她想:对,做任何事,都不能灰心,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经验教训,哪会成功呢?小吴超又找来了剪刀、尺子、圆规、胶水等工具,重新试制起来。剪下一个个正方形、长方形、弧形的图纸,折叠起一个个灰盘,粘贴在纸板上,安装上一个个金属做的蚊香夹……足足做了一个星期。家里的饭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蚊香盘纸板模型,琳琅满目,看了使人眼花缭乱,这里成了家庭蚊香盘产品质量检验会,小吴超的爸爸、妈妈是当然的检验员。“嚓!嚓!嚓!”火柴燃起来了,蚊香也燃起来了!过不多久,只见蚊香灰伴随着小火星掉在纸盘上,刹那间,一丝烟从纸上冒了上来,纸盘上出现了一个个黑点点。真吓人,如果风一吹,星火着起来,不是要闯祸了吗?“有了,在纸盘上涂上防火漆,不就消除隐患了吗?”吴超提出了改进意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多次的改进,一只灵巧精致,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断了的蚊香仍能被夹紧使用,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方便蚊香灰盘”,在这个八岁女童的手中诞生了。
这项小发明被评为金华市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一等奖,吴超可没想到:她的这一小小发明竟获得了国家专利权。1986年12月12日在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新华社的消息:中国专利局最近受理了一名八岁女孩提出的专利申请。浙江省东阳县吴宁镇第一小学三年级女生吴超,今年夏天设计出一种“方便蚊香灰盘”,使蚊香燃烧的灰烬不会直接掉在地面或桌子上。……成为我国目前年龄最小的专利权人。新闻见诸报端后,日本友人在寄给吴超的信中对她的成果表示敬意。大江南北许多生产蚊香的厂家纷纷来电致函,要求转让专利。吴超和爸爸妈妈商量,最后决定,由浙江东阳科技开发部生产。因为,这是她的家乡。
第一次成功,对于吴超来说,就像人类发现火石可以取火一样重要,那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着她前面的漫长的路……

冬天,寒气直往吴超家那老房子里钻。吴超父母是双职工,回家迟,一家三口为了每晚能吃上团圆饭,常吃冷菜、冷饭。一天,吴超象往常一样坐着等爸爸回家吃饭,菜凉了,可还不见爸爸回来。小吴超想,要是有一只菜饭共热锅该多好,炒菜烧饭同时进行,可以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燃料,减少父母站锅台的时间。
“对,我要发明它。”吴超跳起来,把原来的锅改进一下,把一个锅底改成两个锅底,不就行了吗?很快,她又成功了。共热分隔锅专利同世界发明家的专利一起载入1989年乐山国际龙舟专利技术交易项目汇编。
人们不禁要问:“吴超从试验到两项发明成功,大概得花不少钱吧?”其实,吴超是舍不得用好材料做试验的,因为这样很费钱。而父母工资收入并不高,怎么会多给她钱买材料?所以她经常用废料搞试验。她有一个心爱的小盒。小盒里面存放着奶奶、爷爷、叔叔给她的压岁钱,也有她不知少吃多少根冰棍儿才节省下来的零用钱,还有她辛勤劳动得来的稿费,搞试验、交专利权的申请费,全是用的这些钱。
按规定,申请专利权需要交四百元钱,可是吴超是非生产者,无收入,金华市科委破例同意减免三百元,只收一百元。
在老师和父母的辛勤培育下,吴超的发明欲望更强烈了。几年来,她为学校集体争了不少光,添了不少色。学校连续三年授予她“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她光荣地出席了金华市少代会,还是金华市首届团代会的特邀代表。1989年“六?一”前夕,全省少先队员评选“娃哈哈”奖优秀少先队员,经全省少先队员投票选举,她得票数名列前茅,浙江省教委、浙江日报、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少工委授予她省“娃哈哈”奖优秀少年荣誉称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