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附中(RDFZ)当学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题所述

在人大附中(RDFZ)的学渣之旅:一段独特的体验


作为一名曾真实身处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的“学渣”,我想分享一下这段非典型的学习经历。在这样的环境中,每次考试似乎都是一场与平均分的较量,而我总是以几分之差遗憾地落在其下。


有机化学考试,我自认为已经熟读王后雄习题,每道题都了如指掌,却只收获了88分(满分110,而我们班平均分已经高达101)。这让我深刻体验到,即使付出再多努力,成绩的差距依然触手可及。


高一数学竞赛,全班四十多个一等奖,我们班独占三十个,我侥幸得了一等奖,但后来发现自己的排名仅在三十名之后,这个事实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竞赛中获得荣誉,放到班级里也只是中等水平。


海淀区数学统考,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考试,老师却要求我们一小时内完成。我以94分的成绩,与平均分98分的差距缩小到仅五分,而我家邻居在另一所学校的成绩只有可怜的50分。这让我明白,这里的竞争压力远超想象。


在二试中,面对竞赛级别的数学物理化学题,我挣扎着取得了倒数第四的成绩,这个成绩在第二实验班足以进入前十。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位置。


在那个学霸遍地的年级,前五十名几乎被我们班占据,而我始终在50到150名的波动中挣扎,大考前的复习内容,仿佛被文科主导,理科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每次成绩公布,我犹如踩在刀尖上,担心成为倒数第一。然而,当发现有人分数比我低,那短暂的安慰感成了我唯一的慰藉。机读卡的成绩,总是与最低分如出一辙,这让我深感无力。


在高考动员会上,刘校长问:“有谁不想成为北京市状元?”那一刻,我内心涌动着渴望,但现实的残酷让我无法举起那象征荣誉的手。校长的误解和同学的笑声,让我心如刀割,也让我明白,学渣的标签并非玩笑。


考试座位的分配,我常在第二、三、四考场游走,第一考场的梦始终未圆,直到那次意外的机会,我以年级69的成绩“荣幸”闯入,那一刻的满足感让我无法忘怀。


看着班上那些在初中就轻易拿捏高考试题的同学,我只能仰望,疑惑自己是如何在分班考试中跻身这个精英群体。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仿佛专门针对我,每一道简单题的背后,都是我无声的呐喊和尴尬的沉默。


化学老师管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他们的关注点似乎永远在我身上。他们的关心,或许源于对我的担忧,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渣的不易。


这些经历,虽然痛苦,却也构成了我在人大附中独特而难忘的学渣体验。虽然身处底层,但我明白,每一份努力都值得尊重,每一份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学会了坚韧,也学会了欣赏自己的不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