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

如题所述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教法,这是文本教学的基本常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众多教师都习惯用一种套路去教所有的课文,既违背了文本体式的内在规定性,又违背了文体学习的内在规律,使教学高耗而低效。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倡导这样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遵照文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本文试着粗浅地谈淡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叙事者,讲故事也。叙事就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者一系列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我以为,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本文来自于www.JYqkW.cOm]、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概括事件梗概,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那样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作品主要包括童话、散文、小说、剧本、叙事性文言文等。即使它们都归人叙事性作品,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其个性。
(一)童话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是指将现实生活逻辑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内心愿望或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教学童话类课文重点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童话的结构完整而规律,情节离奇而曲折。整体把握,有利于了解发展线索,有利于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把握思想内涵,有利于领悟叙事技巧。
2.引发想象。“幻想性…虚拟性”是童话的核心特征。在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想象能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多样训练。儿童审美经验不足,对童话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学中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第三学段童话教学中除了表演、续编、配画等训练以外,应该重在设计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
(二)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文采隽永;它情思飞扬,意境深邃;它思路开阔,包容量大,但又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教学散文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理清文脉。散文结构上形散而神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散文中那根巧妙勾连一大堆看似散乱材料的“思想红线”,它是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美。
2.品味语言。散文语言大多凝练传神,新颖隽永,最值得学生揣摩,教师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揣摩把握其精髓,咀嚼其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带领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中,品读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感受散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咀嚼出散文的语言美。
3.感受意境。散文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本文来自于www.JyQKw.cOm]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要读懂散文,就要带领学生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三)小说教学策略。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教学小说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分析故事情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大多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甚至节选内容就如一篇小小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揭示上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那些以他人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3.分析环境描写。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
(四)叙事性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古文。教学文言文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读通全文。难读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把课文读顺,激发学习欲望,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内容。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启发思维,感悟内涵。
3.品味语言。文言文语言凝练、形象,言简意赅,或饱含着作者真挚浓郁的感情,或阐发发人深思的哲理,凝聚了作者锤炼语言的艺术匠心。教学中,辨析、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活动。
4.熟读成诵。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多积淀一些经典文言,对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学时,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实现“读…背”并举,既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五)剧本教学策略。
剧本是一种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文学体裁。剧本的主要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教学剧本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了解剧本大意。剧本是通过对话来推进情节的。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熟悉剧本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
2.感受人物形象。剧本也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教学中须循着剧情的发展,抓住人物对话,注意旁白语言,分析人物语言在人物之间构成的矛盾冲突,感受人物形象。
3.分角色演一演。儿童天生好动,善于模仿。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本,让学生沉醉于剧中情节的丰富,享受着剧中语言的魅力,悲喜着剧中人物的悲喜,从而喜欢并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二、诗歌的教学策略
诗歌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诗歌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知,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领会诗歌的意境;二是体会诗人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三是熟读成诵。这样的教学遵循了诗歌阅读由“言”及“象”,由“象”及“境”,由“境”悟“意”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的诗歌主要包括新诗和古诗等。
(一)新诗教学策略。
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首先它是诗,因此它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其次是“新”,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教学新诗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读中揣其义。有些诗句,单靠讲析是可以让学生明白的,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
2.读中摹其情。我们在诵读中要引导学生用个体生命与诗文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读中反复地揣摩、体会,最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把自己与诗人的心灵在碰撞刹那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才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
3.诵中熟其文。熟读成诵,积累运用。反复的朗读、用心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取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教学古诗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会意。理解古诗,重在突破那些学生感到生疏,古今意义有别、词序颠倒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扩、留、补、换、调、嚼、连。
2.入境。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3.悟情。诗重想象,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人境悟情。诗也重诵读,在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才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
三、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小学阶段应了解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四种。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由此可知,说明性文章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下:
1.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
2.抓住事物特点。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到这些句子就能了解百科知识。
3.了解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
4.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需要读者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进入文本并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常见的类型有:目录、索引、图形、图示、地图、数据表、时间表、清单、票据、广告、证书等。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下:
1.发现有用信息。图文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而比较快地得出结论。
2.进行信息整合。首先,通读,知大意。其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最后,选择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
3.尝试简单推论。首先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接着要找准关键项目,最后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五、说理文的教学策略
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章,通常用一个或几个事例来阐述一个道理,即中心论点。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说理文的阅读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小学阶段的说理文教学的意义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载体,为中学学习议论文奠定了基础。为了过渡,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了这类课文。教学说理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抓住论点。说理文的中心内容是说理文的灵魂,是作者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就能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要解决的问题,理解文章的大意。而大部分说理文对中心内容都有概括,学生准确把握说理文的中心内容其实不难。
2.读懂实例。说理文的实例是为论证服务的,教学时应和一般的记叙文有所区别,理清人物、事物的事例脉络即可,不可纠缠情感渲染、生动描述等。说理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化”“论证的合理化”。
3.举例运用。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的结构特点: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让学生举例运用这一说理方法,这便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渗透了演绎和归纳的形式逻辑思想,能使学生体会到说理文的逻辑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本文谈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并不是主张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而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想法: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常识,考虑学段要求,尊重文本特点,循着文体特征去教,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某种文体知识,特别是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0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