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如题所述

《写作这回事》由美国斯蒂芬·金所著。一半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的人生回忆录,一半是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的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

这是我写的第三篇关于写作方法的读书笔记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一窥斯蒂芬·金的成长经历和对写作的经验看法,受益匪浅。

说起来,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奇迹。

在斯蒂芬·金把这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他出去散步,被一辆货车撞飞,生命垂危。他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好不容易才从鬼门关回来。斯蒂芬·金受尽病痛的折磨,但仍念念不忘此书,稍有好转就担心自己时间不多,带病继续写作,才有了这本书。这本书对作者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一本呕心沥血的传世秘籍,一本盖棺论定的生命之作。

第一部分自传

这一部分是作者以写作为主线的成长经历的一个自传。作者小时候疯狂迷恋看漫画、小说,在看掉了六吨重的书后,他忍不住开始自己动手写故事,然后到处投稿,那个时候他还不到14岁。当然,稚嫩的他,不断投稿,不断被杂志、出版社拒稿。但他并不放弃,在墙上钉了一枚钉子,把退稿信都钉在墙上。后来,因为退稿越来越多,钉子承受不住掉下来,他又重新换了一枚大钉子,继续写,继续投。

《写作这回事》:到我十四岁的时候,我墙上的钉子已经承受不了太多退稿信的重量,我另换了一个大钉子,继续写。到我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收到手写的退稿信内容比“勿装订,用曲别针”之类的建议更令人鼓舞。

作者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把我也整得激动起来。我在读书笔记《我们一直学不好外语,原来是顺序错了》中说到,我们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爱上它。作者的这种对写作和阅读的热爱,就是让他成为作家的最重要的原因。

《写作这回事》:如果你想成为作家,有两件事你必须首先得做到:多读,多写。

我读书并非为了学习写作;我读书是因为我就喜欢。

当我写作的时候,就像在游乐场,哪怕我呆在其中最糟糕的三个钟头,感觉也还是真他妈的爽。

第二部分论写作

这一部分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作为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作家的斯蒂芬·金多年来创作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深刻,我一点都不高明,目前只能从书中吸收到下面四点智慧,供大家一起学习。

1、故事是第一位的

任何东西——背景故事、环境描绘,人物描绘等等在作者看来都是可以精简的,而小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事写好,把故事服务好。读者是来看故事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为故事服务,为读者服务。

小说创作者与编剧不一样。编剧不仅要想故事,还要想场景布置,甚至要想这个人物出场时候的具体着装打扮。但是小说不需要,小说要做的是讲好故事。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举了很多例子来强调这个问题。

有人说人物的形象难道不用通过外貌的描绘给读者一个印象吗?在作者看来,刻意、细致地描绘服装、脸型根本不能体现人物形象,相反会让读者觉得无聊,觉得老套。作者最讨厌的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人物性格很坚毅,然后写出他的脸轮廓如何如何之类的大段描述。太假太让人讨厌了。

《写作这回事》:我不是很喜欢那种事无巨细地描述人物外形特征及及穿着打扮的写作风格(我尤其受不了衣物描写;如果我真想读衣物描写,我总可以拿本 J .crew的商品目录看看)。我认为,与其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象,还不如突出现场感和特征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样,我认为外形描写不该成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捷径。

在作者看来,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读者自会产生他们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就像莎士比亚说的,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对于繁琐的描绘,作者总是力求精简,删改使用过多的被动语态、删除过多的副词、形容词。

《写作这回事》:跟被动语态相类,副词大概也是为了胆怯作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关于对话的描写。

《写作这回事》:

“把枪放下,乌特森!”金克尔咬牙( grated)道。

“别停下,吻我!”莎娜喘息( gasped)道。

“你这个混账刻薄鬼!”比尔怒斥( jerked out)道。

作者说拜托,千万不要写成上面这样,直接用某某说就可以了。什么笑着说啊,语重心长地说,不用,全都不用。人物的感情,人物的性格不能靠这些又臭又长的像补丁一样的词,要依靠对话本身的力量。

但是小说创作中并没有什么铁的戒律。作者认为,规则要有,但也不是死板的,偶尔也是可以打破的。但是注意要在十分必需的时候才能用,要在特别需要突出这个词的时候用,因为这样偶然一用,效果很可能还特别好。

2、制定每天的写作小目标,快速完成第一稿

斯蒂芬金把写作分成三稿。第一稿是关起门来,一气呵成创作出草稿;第二稿是把一稿凉一凉后,再修改成完整的初稿;第三稿是打开门找读者,听取反馈意见后再进一步修改成完整的成品。

根据作者的描写,第一稿的创作,我认为和娜妲莉的《心灵写作》的理念十分一致,就是要快,要直抒胸臆,要把此时此刻脑子里想到的故事全都不加批判地写下来。不求写得如何完美,但求写出自己的真实经验,写得爽!

《写作这回事》:实践是无价之宝(写作实践应该感觉很爽,一点也不像是训练实践),而坦诚必不可少。叙事技巧、对话以及人物塑造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就是要看得清听得真,然后用同样的清晰和真切把你所听所见记录下来(无须动用不必要的累赘副词)

为了更好地写好一稿,作者建议初学者给自己定一个写作计划。刚开始我们可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免得产生挫败感。目标定好以后,我们就要下定决心,把自己关进书房里,移走所有让我们分心走神的东西,不达目标决不开门。

其中很要紧的一点是,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回头翻看刚写好的内容的冲动,要控制住想马上分享给亲朋好友阅读的冲动。在没有写完一稿之前,不管我们自认为写得多么精彩,都不能回头去看,也不能给别人看。原因在书中有很好的解释,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找来看看。

《写作这回事》:第一遍的草稿—即纯故事稿—一应该是没有别人帮忙(或是干预)独立完成的。

3、把一稿凉一凉后,用局外人的心态修改

第二稿,就是删改文章,做到简短。作者认为,第二遍稿子至少要比第一遍少10%以上。

制作第二稿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刚拿到这个故事的读者。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作者建议在第二稿和第一稿之间一定要有一段时间间隔,好让我们忘记掉第一稿的内容。

当这种陌生化的效果出现后,我们才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轻松地发现故事的漏洞和毛病,更能大刀阔斧地给作品做减法。这个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发现故事漏洞,这些很可能是非常大的漏洞,包括动机上的缺乏或者是逻辑上的大的错漏。

《写作这回事》:经过了六个星期的复原,你还可以发现故事或是人物发展中那些巨大的漏洞。我说的是大到开得进卡车的漏洞。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在作家忙于写作的时候,竟然逃过他/她的眼睛,这确实比较令人吃惊。

在讲到故事的情节问题时,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刻意地设计情节。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故事情节不重要,而是说,故事的发展不是设计出来的。

《写作这回事》:对于结局我常会有个大致的想法,但我从来不曾命令任何一群人物必须按照我的旨意行事。何必控制欲这么强?或迟或早每个故事总会走到个结局,管它结在哪呢。

作者说我们只要知道一个大的方向就可以了,在我们写起来以后,就应该是由笔下的人物自己来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把自己代入到笔下的人物中去,模仿他们的性格,想象他们在那样的情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不要欺骗读者,不真实的故事,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

4、打开门来改第三稿

我们把第二稿发给六到八个朋友看,收集这第一批读者的反馈意见。这很像一个程序做出来以后,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待内测完成再进行公测。

如果所有的读者都认为你写得好,那么说明你的二稿真的很不错了。

如果有多数读者说我们这个故事里面的什么情节,他们看不懂或者有问题,我们就可以考虑写第三稿了。

如果说一些人觉得这个故事情节不好,而另一些人觉得很好,比例各占一半一半的话,那就算作者赢,我们就不可以不用去动这个情节。

在第三稿的阶段,我们要多考虑考虑主题了。我们需要想想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作者说主题是自然而然写出来的,而不是实现想的,包括如果存在象征意义的话,也是自然出来的,不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当我们发现了小说里出现的象征意义,就像发现了一笔宝藏,一块化石,我们要好好挖掘打磨,让它闪闪发光。这些我们挖掘出来的宝藏能让故事独一无二。

《写作这回事》:好小说总是由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几乎很少是先定好主题,然后发展出故事。

给自己提的要求

尝试用书中的思想和三稿法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By 逆水行舟读书会,一个分享好书的公众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6

1、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快速作司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向学生进行快速写作目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习趣。另外,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学生有话可写。 

    2.积累写作材料 

    这一点要贯穿到整个快速作文训练的始终,但在基础训练阶段要重点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因此,一定要求学生分专题记住;一些典型材料,譬如有关爱国主义,党的领导,尊重知识,改革开放,廉政建设,学雷锋等等,每个方面都要记住一两个典型材料。材料的积累,教师只能做指导,要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全班统一,全班统一了,写作的论据就会雷同。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速度就越快。 

    3.丰富写作语言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了又写,就无法提高写作速度。如果词汇不丰富,写到中途某个字不会写或者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写作就会“卡壳”,当然也就达不到快速作文的目的。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丰富写作语言的方法之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有文采,不会老说口水话。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克服学生腔。另外,要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丰富,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 

    4.训练书写能力 

    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因此进行快速作文教学,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作文不是书法竞赛,并不要求铁画银钩,但也不能龙飞凤舞,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具体做法主要是临摩字帖,每个学生应备有两本字帖,一本正楷,一本行书,先练正楷,后学行书,逐日临摩,坚持不懈,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通过素质训练,要使学生想写作文,爱写作文,并且有东西可写,话写得通顺。

第2个回答  2017-01-16

1、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快速作司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向学生进行快速写作目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习趣。另外,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学生有话可写。 

    2.积累写作材料 

    这一点要贯穿到整个快速作文训练的始终,但在基础训练阶段要重点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因此,一定要求学生分专题记住;一些典型材料,譬如有关爱国主义,党的领导,尊重知识,改革开放,廉政建设,学雷锋等等,每个方面都要记住一两个典型材料。材料的积累,教师只能做指导,要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全班统一,全班统一了,写作的论据就会雷同。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速度就越快。 

    3.丰富写作语言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了又写,就无法提高写作速度。如果词汇不丰富,写到中途某个字不会写或者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写作就会“卡壳”,当然也就达不到快速作文的目的。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丰富写作语言的方法之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有文采,不会老说口水话。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克服学生腔。另外,要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丰富,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 

    4.训练书写能力 

    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因此进行快速作文教学,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作文不是书法竞赛,并不要求铁画银钩,但也不能龙飞凤舞,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具体做法主要是临摩字帖,每个学生应备有两本字帖,一本正楷,一本行书,先练正楷,后学行书,逐日临摩,坚持不懈,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通过素质训练,要使学生想写作文,爱写作文,并且有东西可写,话写得通顺。

第3个回答  2016-11-22

《写作这回事》由美国斯蒂芬·金所著。一半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的人生回忆录,一半是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的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

这是我写的第三篇关于写作方法的读书笔记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一窥斯蒂芬·金的成长经历和对写作的经验看法,受益匪浅。

说起来,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奇迹。

在斯蒂芬·金把这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他出去散步,被一辆货车撞飞,生命垂危。他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好不容易才从鬼门关回来。斯蒂芬·金受尽病痛的折磨,但仍念念不忘此书,稍有好转就担心自己时间不多,带病继续写作,才有了这本书。这本书对作者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一本呕心沥血的传世秘籍,一本盖棺论定的生命之作。

第一部分自传

这一部分是作者以写作为主线的成长经历的一个自传。作者小时候疯狂迷恋看漫画、小说,在看掉了六吨重的书后,他忍不住开始自己动手写故事,然后到处投稿,那个时候他还不到14岁。当然,稚嫩的他,不断投稿,不断被杂志、出版社拒稿。但他并不放弃,在墙上钉了一枚钉子,把退稿信都钉在墙上。后来,因为退稿越来越多,钉子承受不住掉下来,他又重新换了一枚大钉子,继续写,继续投。

《写作这回事》:到我十四岁的时候,我墙上的钉子已经承受不了太多退稿信的重量,我另换了一个大钉子,继续写。到我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收到手写的退稿信内容比“勿装订,用曲别针”之类的建议更令人鼓舞。

作者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把我也整得激动起来。我在读书笔记《我们一直学不好外语,原来是顺序错了》中说到,我们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爱上它。作者的这种对写作和阅读的热爱,就是让他成为作家的最重要的原因。

《写作这回事》:如果你想成为作家,有两件事你必须首先得做到:多读,多写。

我读书并非为了学习写作;我读书是因为我就喜欢。

当我写作的时候,就像在游乐场,哪怕我呆在其中最糟糕的三个钟头,感觉也还是真他妈的爽。

第二部分论写作

这一部分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作为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作家的斯蒂芬·金多年来创作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深刻,我一点都不高明,目前只能从书中吸收到下面四点智慧,供大家一起学习。

1、故事是第一位的

任何东西——背景故事、环境描绘,人物描绘等等在作者看来都是可以精简的,而小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事写好,把故事服务好。读者是来看故事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为故事服务,为读者服务。

小说创作者与编剧不一样。编剧不仅要想故事,还要想场景布置,甚至要想这个人物出场时候的具体着装打扮。但是小说不需要,小说要做的是讲好故事。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举了很多例子来强调这个问题。

有人说人物的形象难道不用通过外貌的描绘给读者一个印象吗?在作者看来,刻意、细致地描绘服装、脸型根本不能体现人物形象,相反会让读者觉得无聊,觉得老套。作者最讨厌的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人物性格很坚毅,然后写出他的脸轮廓如何如何之类的大段描述。太假太让人讨厌了。

《写作这回事》:我不是很喜欢那种事无巨细地描述人物外形特征及及穿着打扮的写作风格(我尤其受不了衣物描写;如果我真想读衣物描写,我总可以拿本 J .crew的商品目录看看)。我认为,与其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象,还不如突出现场感和特征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样,我认为外形描写不该成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捷径。

在作者看来,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读者自会产生他们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就像莎士比亚说的,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对于繁琐的描绘,作者总是力求精简,删改使用过多的被动语态、删除过多的副词、形容词。

《写作这回事》:跟被动语态相类,副词大概也是为了胆怯作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关于对话的描写。

《写作这回事》:

“把枪放下,乌特森!”金克尔咬牙( grated)道。

“别停下,吻我!”莎娜喘息( gasped)道。

“你这个混账刻薄鬼!”比尔怒斥( jerked out)道。

作者说拜托,千万不要写成上面这样,直接用某某说就可以了。什么笑着说啊,语重心长地说,不用,全都不用。人物的感情,人物的性格不能靠这些又臭又长的像补丁一样的词,要依靠对话本身的力量。

但是小说创作中并没有什么铁的戒律。作者认为,规则要有,但也不是死板的,偶尔也是可以打破的。但是注意要在十分必需的时候才能用,要在特别需要突出这个词的时候用,因为这样偶然一用,效果很可能还特别好。

2、制定每天的写作小目标,快速完成第一稿

斯蒂芬金把写作分成三稿。第一稿是关起门来,一气呵成创作出草稿;第二稿是把一稿凉一凉后,再修改成完整的初稿;第三稿是打开门找读者,听取反馈意见后再进一步修改成完整的成品。

根据作者的描写,第一稿的创作,我认为和娜妲莉的《心灵写作》的理念十分一致,就是要快,要直抒胸臆,要把此时此刻脑子里想到的故事全都不加批判地写下来。不求写得如何完美,但求写出自己的真实经验,写得爽!

《写作这回事》:实践是无价之宝(写作实践应该感觉很爽,一点也不像是训练实践),而坦诚必不可少。叙事技巧、对话以及人物塑造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就是要看得清听得真,然后用同样的清晰和真切把你所听所见记录下来(无须动用不必要的累赘副词)

为了更好地写好一稿,作者建议初学者给自己定一个写作计划。刚开始我们可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免得产生挫败感。目标定好以后,我们就要下定决心,把自己关进书房里,移走所有让我们分心走神的东西,不达目标决不开门。

其中很要紧的一点是,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回头翻看刚写好的内容的冲动,要控制住想马上分享给亲朋好友阅读的冲动。在没有写完一稿之前,不管我们自认为写得多么精彩,都不能回头去看,也不能给别人看。原因在书中有很好的解释,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找来看看。

《写作这回事》:第一遍的草稿—即纯故事稿—一应该是没有别人帮忙(或是干预)独立完成的。

3、把一稿凉一凉后,用局外人的心态修改

第二稿,就是删改文章,做到简短。作者认为,第二遍稿子至少要比第一遍少10%以上。

制作第二稿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刚拿到这个故事的读者。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作者建议在第二稿和第一稿之间一定要有一段时间间隔,好让我们忘记掉第一稿的内容。

当这种陌生化的效果出现后,我们才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轻松地发现故事的漏洞和毛病,更能大刀阔斧地给作品做减法。这个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发现故事漏洞,这些很可能是非常大的漏洞,包括动机上的缺乏或者是逻辑上的大的错漏。

《写作这回事》:经过了六个星期的复原,你还可以发现故事或是人物发展中那些巨大的漏洞。我说的是大到开得进卡车的漏洞。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在作家忙于写作的时候,竟然逃过他/她的眼睛,这确实比较令人吃惊。

在讲到故事的情节问题时,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刻意地设计情节。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故事情节不重要,而是说,故事的发展不是设计出来的。

《写作这回事》:对于结局我常会有个大致的想法,但我从来不曾命令任何一群人物必须按照我的旨意行事。何必控制欲这么强?或迟或早每个故事总会走到个结局,管它结在哪呢。

作者说我们只要知道一个大的方向就可以了,在我们写起来以后,就应该是由笔下的人物自己来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把自己代入到笔下的人物中去,模仿他们的性格,想象他们在那样的情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不要欺骗读者,不真实的故事,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

4、打开门来改第三稿

我们把第二稿发给六到八个朋友看,收集这第一批读者的反馈意见。这很像一个程序做出来以后,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待内测完成再进行公测。

如果所有的读者都认为你写得好,那么说明你的二稿真的很不错了。

如果有多数读者说我们这个故事里面的什么情节,他们看不懂或者有问题,我们就可以考虑写第三稿了。

如果说一些人觉得这个故事情节不好,而另一些人觉得很好,比例各占一半一半的话,那就算作者赢,我们就不可以不用去动这个情节。

在第三稿的阶段,我们要多考虑考虑主题了。我们需要想想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作者说主题是自然而然写出来的,而不是实现想的,包括如果存在象征意义的话,也是自然出来的,不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当我们发现了小说里出现的象征意义,就像发现了一笔宝藏,一块化石,我们要好好挖掘打磨,让它闪闪发光。这些我们挖掘出来的宝藏能让故事独一无二。

《写作这回事》:好小说总是由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几乎很少是先定好主题,然后发展出故事。

给自己提的要求

尝试用书中的思想和三稿法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By 逆水行舟读书会,一个分享好书的公众号。

第4个回答  2016-10-24

 首先我认为多阅读优秀的作品。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最显而易见的,但立竿见影的方法多阅读优秀的作品。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的多读名著,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读一次不够可以多读几次,彻底吃透一本好书,比你多读10本书的效果都好。
 

再来就是多写。如果可能话每天都写或者一天几次。你写得多了,也就写得好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闪光点,都可以形成文字。正所谓“熟能生巧”,循序渐进,练的多了,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细水长流,集腋成裘。 学习如何写作和其他的学问道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写写你自己,写写博客,向出版社投稿。只是写,全情投入的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你可以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当你对你构思的小说,文章,或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什么灵感的时候,马上记下来。当你听别人谈话时的只言片语而所有顿悟时,或看到一段散文诗或是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都可以马上当他们记下来。

灵感总是转瞬即逝,你及时的记录下来,便都是你写作的素材。


最后记住集中精神。写作是一件一心一意的事情,在嘈杂的环境或是同时干着别的事情,是不可能写好的。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一点点柔和的背景音乐。即使是最低要求,你也需要在全屏的条件下,使用写作软件,不受打扰的写作。关掉邮箱,关掉电话和手机,关掉电视,清理掉书桌上无用的东西。清除与写作无关的一切杂念,现在就是写作的时间,好像把自己放进一个盒子里,在没有任何打扰下进入写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