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如题所述

需要说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称帝,代汉称帝的是他的儿子曹丕,至于曹丕为什么将国号定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实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以自己的姓为国号的极为少见,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南朝的陈霸先,作为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这一国号,正是因为陈霸先姓陈。陈朝之外,你基本找不出第二个,如果非要找出第二个,那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也算吧,这3个国家的国君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算是以姓为国号。

以自己的姓为国号,本身就是很荣耀的事情。巧的是陈霸先在称帝之前,总揽朝政,进位相国,先封陈公,加九锡,不久便进爵为陈王,也就是说,陈霸先定国号为陈绝非任性而为,他是实打实的通过自己的封爵改国号的,春秋时期有陈国,其开国国君正是陈霸先的祖先陈胡公,而且级别不低,是侯级,与宋、齐、晋、燕等十一国都属于地位尊贵的大国。

我们回归正题,再说说曹丕篡汉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姓为国号,说来,这和曹操的身世又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虽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名相曹参之后,但另有说法说他其实是本姓夏侯氏,夏侯家族在曹魏这么受重视或能力证曹操的姓氏就是夏侯氏。而且,曹操之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不简单,他历侍四代皇帝,很有名望,汉桓帝时就被封为费亭侯,曹嵩以曹腾养子的身份继承了他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曹操与袁绍关系交恶的时候,因为当年袁绍与曹操同是汉灵帝设立的亲军“西园八校尉”之一,对曹操的身世还是很了解的,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代写的讨曹檄文中就写到“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这一份檄文,简直如惊天之雷,直接将曹操本阉竖之后的事实大白于天下。事实上,曹操对于养祖父曹腾是很抵触的,他当权之后重用夏侯氏族人,其实正有认祖归宗之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乃宦官之后的身份严重制约了他,成为天下笑柄,不仅袁绍取笑他,连袁术、公孙瓒等二流角色也拿他的出身和他开玩笑,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及他的继任人曹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以曹为国号,这样岂不是坐实了他宦官之后的事实。

以自己的姓为国号,在曹操生活的三国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往前推数百年也属罕见,更何况曹操本不姓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开始建国置官,魏公,是因为曹操当时的封地正是战国时期的魏国故地,都城邺城后来也成为汉献帝统治后期东汉的国都。不久,曹操又加九锡,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继任者正是他的长子曹丕。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丕何等聪明人,取国号为魏,正是遂了曹操生前之愿。

由于曹操的出身复杂,特别是作为大宦官曹腾之后一直饱受各地诸侯的嘲讽,为了摆脱了这种身份上的尴尬,曹操绝无可能以自己的姓“曹”为国号,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曹氏之后。

曹操的封地以邺城为中心,邺城后来升级为东汉的都城,献帝统治后期一直都在邺城生活,这里本就是战国七雄魏国之故地,魏国这个国家很不简单,当年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重用西门豹、子夏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终使魏国后来居上一跃为中原的霸主。曹操何等人物,受封魏公,加九锡进爵魏王,相信这一切都是他逼迫献帝所做的,说明曹操对于魏文侯可是相当崇拜的,他心里其实很想效仿魏文侯成为中原之主。

不仅是曹操,连曹丕都考虑的很清楚,以姓为国号,与篡国无异,篡国是要受千古骂名的。而魏这个国号,是汉献帝授予的,献帝置受禅台举行隆重的受禅仪式,是要昭示天下汉朝气数已尽,此时,以魏为国号岂不是顺应天命,可以堂而皇之的接受天命,不至于背个篡国的骂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曹操把称帝大业交给了儿子曹丕,曹丕字国号“魏”,这个“魏”来自于汉献帝对曹操的册封,当然要这名字应当曹操自己选的,曹操在魏地起兵,而魏有大国的意思,所以曹操自封魏王。

天象利于魏

公元213年的时候,傀儡皇帝汉献帝给曹操封“魏王”,彼时为了曹操封王这事,荀彧与曹操有了间隙,为什么呢?曹操当时权倾分朝野,却一直以汉室忠臣自居,封个王其实也没啥的,荀彧是忠心于大汉,不满的可能是曹操的封号。在古天文学说之中,把天空划分为四大区域,其中就一个分区为魏,而在当时天象表示历史走向有利于魏区,魏者,高大,占据了古代五行学说的优势,曹操在业城建起铜雀台,是有君临天下之姿,只是他喜欢实权而非虚名,没有篡位。

魏乃大国

曹操选择封号“魏”还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身为谯县人,虽然非魏地人士,但是曹操的起兵却是在陈留,陈留正在之前魏国的都城开封之中,后来到了东郡也是魏地界内,邺城更是魏文侯的封地陪都,甚至都城许昌也有一部分是魏地,可见魏之大?“魏,大国也!”再来就是都知道民心很多时候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当时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在后来魏国是这样解释的,“当途而高大都,魏也”,这也是能用影响百姓的民心,而曹操虽然无意篡位,却已经是实际的汉延话事人,自封“曹王”一没“魏王”好听,也没有“魏王”有意义。

当然,真正称帝的是曹丕,基于与曹操同样的想法,曹丕肯定希望魏国越来越强大,自然不会改成曹国,而且曹操封号为“魏”,用魏国有大国气派,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呢?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这里需要知道,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而是他的儿子曹丕建国,国号是“魏”,所以被我们称之为“曹魏”。至于为什么曹丕把国号定为“魏”呢?其实主要的原因还跟当时曹操和曹丕的王爵封号说起。

        曹操生前被封为魏王,他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放荡不羁,看起来就跟他以后会有的成就不搭边,一点潜质都没有。但所谓乱世出枭雄,曹操又很幸运的生在了汉末乱世的时代,这就好像一切都在为他铺路一般,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英勇,镇压黄巾起义,带兵讨伐董卓,征讨割据势力等等。一路升迁,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当时东汉权利最大的一个人,当时的汉献帝无非就是一个傀儡,任由他摆布。

       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后来更是给他加封魏王,享受各种特殊的待遇,譬如:“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王子皆为列侯”。

       虽然这个时候曹操看起来还是汉臣,但实际上权利跟当时的皇帝差不多了,仅仅就差了一个称谓罢了。然而曹操一直遏制住自己的野心,以汉室忠臣自居,因为他的对手称他为“曹贼”,因此如果他改朝换代,建立自己的朝代,那肯定是要受到无数的政治压力的,可能是这个原因迫使他当时没有称帝。

       220年10月,魏王曹丕代汉自立,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因此后世将曹操称之为魏太祖。那为什么曹丕建立的政权是“魏”?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封号,再加上曹操也是之前的魏王,但凡以王侯公卿身份建立政权的,大多以自己爵位、官职作为国号,或者以自己发迹之地作为国号,以姓氏为国号反倒罕见。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因为曹操在生前,他就被称为魏王,还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建立了魏国。而且在古代,也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姓氏来封国号。
第4个回答  2020-10-07
因为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将他追封为魏武帝,所以后人们都习惯称他为魏,而不再称他为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