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吴晓求
吴晓求,江西余江人,1959年2月生。著名经济学家,金融证券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他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最早培养证券研究博士生的导师。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中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设计者和政策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在提出“金融中心漂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01年系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中文名:吴晓求
外文名:WuXiaoqi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余江
出生日期:1959年2月
职业: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江西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成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代表作品:《证券投资学》《变革与崛起—探寻中国金融崛起之路》《中国证券公司现状与未来》
现任职务:名师学院领域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人物经历
1959年2月,吴晓求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位医生。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父亲以对内严格要求、对外宽以待人而闻名,从小在家排行老大的吴晓求就身处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母亲的殷殷期望之下,而这也是他多年不断进取的原动力。
吴晓求的儿童及少年时光都是在余江县春涛乡快乐度过的。1965年,年仅6岁的吴晓求,开始跨进学校的大门。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读书开始成为他的爱好和兴趣,已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年2月,吴晓求进入江西省余江县春涛手工业联社,开始了中国传统的木工学徒生涯。一年多木工学徒的生涯,使吴晓求深切了解到中国最低层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境况,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
一年后,吴晓求正式留城参加工作,成为余江县商业系统的一名职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从最基层的营业员、收购员干起,一直到商业局机关办公室秘书、宣传干事。
1979年9月,吴晓求以较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开始了他人生的崭新一页。求知若渴的吴晓求,大学四年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度过。1982年,大学三年级的吴晓求完成了他的处女作《试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诸因素》,并在《江西财经学院学报》上发表。这样一篇9000字论文的发表,更加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门学科。
1983年9月,本科毕业的吴晓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师从知名经济学家胡乃武教授,攻读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与控制理论研究方向。1986年7月,在著名经济学家董辅_先生的主持下,答辩委员会通过了他的洋洋12万字的题为《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硕士论文答辩。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吴晓求留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一年后考取我国著名投入产出分析专家钟契夫教授和知名经济学家胡乃武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7月,其25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供求分析》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10月,吴晓求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6月,再度破格晋升为教授,时年34岁,是我国当时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之一;1994年10月由于工作需要和研究兴趣的转移,吴晓求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原财政金融系(后更名为财政金融学院)任金融专业证券研究方向的教授。1995年10月被聘为我国金融专业证券投资方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6年12月在原证券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担任所长至今。1997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1998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资本市场年度人物,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华十大经济英才,2005年被评为中国证券市场年度人物,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20周年之际,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人物等。2007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
个人简历
现任职务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兼任职务
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
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委员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杭齿前进独立董事
曾任职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副教授(1990.7-1993.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1993.6-1994.9)、教授(1993.6-1994.10)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1994.10至今)、博士生导师(1994.10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1994.10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1997.5-2002.6)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2.7-2006.8)
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7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6.8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秘书长(2006.12至今)
北京银行外部监事
徽商银行独立董事
兴业证券独立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
用友网络独立董事
所获奖项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中国资本市场十大年度人物
首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
中国证券业年度人物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学术活动
2016年8月1日出席二十国集团智库(T20)会议,做主旨演讲。
2016年7月30日出席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并表示五年以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完全开放的市场
出席2016年6月18日-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庆典”并发表演讲。
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暨资本市场创新——中国新三板创新层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
出席2016年5月29日由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商会、前海国际资本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深圳)第二届“创互联网金融无限未来”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参加2016年4月23日人民银行召开的“金融十三五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并提出意见建议
2016年3月22日出席2016博鳌亚洲论坛并做专题演讲
2016年1月23日出席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新三板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
2016年1月8日至9日,作为主办方之一,出席由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国证券报》、华融证券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201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并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2016中国资本市场主报告《股市危机:逻辑结构、多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4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四讲专题讲座,题目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张德江委员长主持讲座。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作为主讲人发表演讲。
2019年10月17日-18日,吴晓求出席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并发表了演讲,表示中国没有滞胀的基础但也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精彩语录
1、从深层次上看,要把发展资本市场,放在中国金融改革战略的高度,放在金融体系,现代化、国际化以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高度,这样我们才会去爱护它,要爱护它,
2、新增资金从哪里来,增加QFII规模,但这个规模非常小,而且进展慢,远水解决不了近渴,不能使中国市场复苏,所以需要更大的资金,包括社保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大学基金。
3、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哪件事情都要齐心发展,采取相对优惠的政策,否则是发展不起来的,资本市场也一样。
4、A股市场正在严重偏离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国经济并没有到这么忧心的地步,是我们的参照系出了问题。
5、中国资本市场是黎明前的黑暗,离天亮已经不远了。
6、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放在中国金融改革的高度,放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中心的战略高度去爱护这个市场,培育市场投资功能,否则就会至投资者利益不顾。”
7、如果都没有一个相对严格和专业的机构来负责股票发行信息审核,中国资本市场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8、管理层修改制度要慎重,风险警示股过去采取涨跌幅5%,已经是一个有差别的退市规则,还要再弄一个不对称,有点多余而且也不适当。
9、我还是不主张左右摇摆、出尔反尔的政策。管理层出台之前就要想透,不要出台以后又再改,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除非有些规则被实践证明确实有问题,否则就会被人认为规则在多变。
10、养老金入市要从恐吓口号中摆脱出来,应当鼓励适当比例的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入市。
11、把大家的“养命钱”投入股市无疑是“羊入虎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把大量的资金都存在银行,得到的回报也许还抵不上通胀对资产的侵蚀,再加上管理养老金付出的成本,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12、对于一家优质企业来说,即使恶意做空也是非常短暂的,等公司基本面好了之后,它还是会回到应有的价位上,那最终吃亏还是恶意做空者。
书籍论文
著作:
2009,《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证券法篇.海外证券市场案例(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五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四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证券投资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现代金融:理论、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现代金融:市场、机构、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公司并购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资本市场解释》,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吴晓求演讲访谈录》,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海外证券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证券业务规范文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公司设立与改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中国证券市场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证券市场操作性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市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投资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市场法律与法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市场部门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上市与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证券发行与承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公司的设立与改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财政金融与证券(修订)》,群众出版社
2000,《海外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经济学的沉思——我的社会经济观》,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紧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材:

2004,《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1世纪证券系列教材》(13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2002,《证券投资分析》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文:

2011,《中国创业板市场:现状与未来》,《财贸经济》第4期
2010,《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美、日经验与中国模式之选择》,《人大学报》2010-03-01刊
2010,《曲折向前二十年扬帆已过万重山》,《光明日报》,2010-11-09刊.
2010,《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金融研究》,2010-08-01刊
2010,《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人大学报》,2010-06-01刊.
2009,HowtheFinancialCrisisIsChangingtheWorld:TenIssuesSurroundingtheFinancialCrisis,《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第8期
2009,《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第7期
2009,《金融高杠杆何去何从》,《现代审计与经济》第2期
2009,《关于金融危机的几个问题》,《金融与经济》第2期
2009,《金融危机使宏观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但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某种结构性问题》,《新金融》第1期
2009,《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资本市场》第1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2008,《资本市场,在困难和曲折中前行——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同胞》,《资本市场》第6期
200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与政策转型》,《财贸经济》第4期
2008,《资本市场的战略价值》,《新经济导刊》第2期
2008,《如何认识当前的资本市场》,《中国财政》第2期
200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当代财经》第2期
2007,《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
2007,《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转型》,《财贸经济》第1期
2006,《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
2006,《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金融研究》第6期
2006,《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中国金融》第4期
2006,《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兼谈股权分置改革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
2006,《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财贸经济》第2期
2006,《股权分置改革催生全新资本市场》,《中国证券报》第1期
2005,《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9期
2005,《股权分置改革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经济分析报告》第8期
2005,《商业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新金融》第8期
2005,《短期融资券市场推进金融体系的宽度和厚度》,《中国货币市场》第7期
2005,《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变迁的金融契约理论考查(B)》,《财贸经济》第6期
2005,《我有一个梦想》,《金融与经济》第4期
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证券报》,2005-01-15刊
2005,《现代金融:天堂和地狱的交汇口》《武汉金融》第1期
2004,《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
2004,《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上海证券报》,2004-07-28刊
2004,《"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治本之策》,《金融时报》,2004-06-29刊
2004,《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B)》,《财贸经济》第5期
2004,《两地资本市场互动对汇率压力有限》,《中国证券报》,2004-04-07刊
2004,《渐进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良性互动》,《中国证券报》,2004-04-06刊
2004,《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并购重组的途径与风险》,《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4,《中国券商的未来之路》,《经济导刊》第4期
200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逻辑》,《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第3期
2004,《中国证券业:现状与未来之路》,《中国证券业研究》第3期
200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证券报》,2004-02-16刊
2004,《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需走全流通之路》,《证券日报》,2004-02-01刊
2004,《构建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B)》,《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2004,《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B)》,《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2004,《中国上市公司投机性重组行为及解决对策(C)》,《中国金融》第1期
2003,《走出混沌:中国资本市场谋变之路》,《证券日报》,2003-10-14刊
2003,《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B)》,《财贸经济》第10期
2003,《中国证券业盈利模式路在何方》,《中国证券报》,2003-09-29刊
2003,《资本市场的六个混沌》,《证券市场周刊》第8期
200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关联性分析(B)》,《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
2003,《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理论框架与现实分析》,《中国证券业研究》第6期
2003,《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经济经纬》第6期
2003,《激励机制与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国实证(B)》,《管理世界》第6期
2003,《中国需要金融文化》,《国际融资》第5期
200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杂志》第4期
2003,《现代金融要建立转移风险的机制》,《中国审计》第4期
2003,《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银证合作》,《湘财证券研究》第3期
2003,《资本市场理论认识》,《科学时报》第2期
2003,《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C)》,《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第2期
2003,《优化股权完善法律》,《中国证券报》,2003-01-10刊
2003,《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B)》,《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2003,《中国资本市场在危难中找出路》,《财经窗》第1期
2002,《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说明了什么(上、下)》,《证券导刊》第11期
2002,《寻找流动性与效率的平衡点》,《证券时报》,2002-09-22刊
2002,《民企香港上市:利多?弊多?》,《中国经济快讯》第9期
2002,《不要让社会公众投资者一家输》,《券市场周刊》第9期
2002,《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着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财贸经济》第9期
2002,《银行资金对接资本市场》,《证券日报》,2002-08-26刊
2002,《银证合作对银行至关重要》,《经济日报》,2002-08-24刊
2002,《银证合作:中国金融大趋势》,《金融研究》第8期
2002,《四大银行上市可增加资本市场厚度》,《现代商业银行》第8期
2002,《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新的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
2002,《现代金融体系核心的选择》,《上海证券报》第4期
2002,《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资本市场(香港)》第1期
2002,《现代金融是21世纪经济运行的轴心》,《中国审计》第1期
2001,《国有股减持的思路与原则》,《求实》第7期
2001,《我国金融体系面临革命性变化》,《中国证券报》,2001-06-01刊
2001,《谁来发现蓝筹股》,《新经济导刊》第6期
2001,《资本市场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2001,《新金融体系向我们走来》,《人民日报》,2001-04-14刊
2001,《金融的变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2001,《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市场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
2001,《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上海证券报》,2001-04-01刊
2001,《B股市场对内开放的政策效应分析》,《中国外汇管理》第4期
2001,《改革公司董事会》,《证券日报》,2001-04-01刊
2001,《关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争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导报》,2001-03-01刊
200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人民日报》,2001-02-24刊
2001,《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研究》,《金融研究》第2期
2001,《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怎么看怎么管》,《法制日报》,2001-01-01刊
200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证券报》,2001-01-01刊
2000,《现代金融与新经济时代》,《金融时报》,2000-05-20刊
2000,《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时报》,2000-04-29刊
2000,《中国资本市场若干发展战略问题》,《香港商报》,2000-04-29刊
2000,《中国资本市场十大政策评析》,《资本市场评论》第4期
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