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暖气怎么过冬

如题所述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
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火墙。
秦汉时期出来了火墙,墙内部是中空的,里面放上柴火,把墙烧热了以后整个屋子都很暖和。它的衍生品就是火炕,这一点很多东北人家庭里面都有。比起火炕,火墙的供热对室内空间更加立体,而墙体的构造也要求更高。因此室内空间不合理,或者外维护结构的保温做的不够,以及火墙材料选取不合适都会对火墙使用的舒适度产生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3

古代人是用灰鼠皮、狐狸皮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手炉堪称古代“暖宝宝”,能随身携带,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足炉”顾名思义是用来暖脚的,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明、清两代,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富有人家常使用做工精致的火盆,里面燃烧高质量的炭,而普通百姓家常使用泥盆,将秸秆、稻草填在火盆中取暖。

冬天取暖

冬季一般越是寒冷漫长,“火炕”成了抵抗严寒的好方法。炕有灶口和烟口,分别用于烧火供暖和排烟。如果实在没条件,古人就尽可能利用温暖的阳光,盖房时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让暖和的阳光照进屋内。或者躲到一些冬暖夏凉的地窖里面居住,多添一点稻草铺。

宫廷取暖设施更讲究,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尽头有气孔能排出烟气,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烧起来后,热量可以顺着夹墙传递到整个房屋,这种夹墙就叫“火墙”。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