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用灰鼠皮、狐狸皮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手炉堪称古代“暖宝宝”,能随身携带,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足炉”顾名思义是用来暖脚的,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明、清两代,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富有人家常使用做工精致的火盆,里面燃烧高质量的炭,而普通百姓家常使用泥盆,将秸秆、稻草填在火盆中取暖。
冬天取暖
冬季一般越是寒冷漫长,“火炕”成了抵抗严寒的好方法。炕有灶口和烟口,分别用于烧火供暖和排烟。如果实在没条件,古人就尽可能利用温暖的阳光,盖房时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让暖和的阳光照进屋内。或者躲到一些冬暖夏凉的地窖里面居住,多添一点稻草铺。
宫廷取暖设施更讲究,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尽头有气孔能排出烟气,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烧起来后,热量可以顺着夹墙传递到整个房屋,这种夹墙就叫“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