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什么是“经典”

如题所述

        经典,是指一些具有典范性、权威 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千古流传的极有价值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是对“经典”二字下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经”与“典”的本义。

一、“经”的本义

      《说文解字》对“经”的解释是,“经,机纵丝也”,就是说,经是织布机上的直线,是纵向的丝。我们知道,布匹是由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直线或纵线叫“经”,那横线就叫“纬”。经和纬都是织布机上的丝线,但是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概念也就不同。两者相比较而言,“经”就显示出了几个特征:第一,经线比纬线要先摆上去,所以“经”具有先在性;第二,先摆好了经线,就决定或主导了布匹的品质和长度(因为宽度是一定的),所以“经”具有主导性;第三,在织布的时候,经线几乎是不动的,动的只有纬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具有不变性,或者叫永恒性。在经典推广大家王财贵先生看来,因为经线具有这几个特征,再把它抽象化、普遍化之后,就有了“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而由此再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慧,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二、“典”的本义

      “典”是个会意字,由两个字组成,“典”的本义也就是这两个字的合意。那么,是哪两个字呢?“典”的上半部分是个“册”字,下半部分是个“几”字。“册”是象形字,就好像竹简用线穿起来,也就是古代竹的样子;“几”也是象形字,就是高脚的桌子。两个字的意义合起来就是“放在高脚桌上的简册”,这应该是比较贵重的“书籍”了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指古代朝廷重要的文书、诏令等)由此“典”就引申为非常珍稀、贵重的事物,如“典藏”、“典礼”等。综上,“经典”合起来说,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三、“经”都包括什么

在春秋时代,就有一些书被称为“经”。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首先提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尽管庄子属于道家,但他所提到的“六经”都是儒家的代表作。这也可以看出,在那时代已经对“经”的用法非常明确了,也就是把世间最高明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称为“经”。到了汉朝,又有了“纬书”的说法,也就是辅佐“经”的书,跟“六经”相对,每本书都有一本“纬书”相辅佐,所以就有了“六纬”。

          后来,大概只有儒家的书才称得上是“经”,从“六经”到“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到“九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但“六经”一般是包含在其中的,再到“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都是儒家的“经”,而且都有“六经”在其中。

        我们知道,《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分经、史、子、集四部,“经”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个次序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有意排列,排在最前面的当然也就是最有价值的。可见,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中,“经被认为是有着最特殊意义的,并不是任何书都可以称为“经”的。

      到了唐朝,皇家非常尊崇道家,推崇老子,所以就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经》。

国《道德经》但是,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并不是宣扬“道德”的,这本票书之所以被称为是《道德经).是因为它有“五千言”,如果都写在竹简上就会非常笨重,所以就把它分成上下两卷,上卷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第一个字,于是上卷就被称为是《道经》下卷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字是“上”,但不好叫《上经》.只好就叫《德经》了上卷的《道经》与下卷的《德经》合称为《道德经》。而道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庄子的书《庄子》也升级为《南华真经》。虽然在历史民俗中,尊崇老庄的人有时把《老子》《庄子》称为“经”,但在当代大学,如果讲老子和庄子的课,课程名称一般就是《老子》和《庄子》.而很少叫《道德经》和《南华真经》。由此可见,即使是贵为皇帝,想要把某部书拔高为“经”,也是比较困难的。

      再说佛教。古代高僧大德翻译佛典,对经、律、论的称呼是非常严谨的,比如,三藏经典(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以巴利文记录的佛教经典,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三藏经典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阿罗汉们所结集的)里的“经”,就好像《四库全书》里的“经”,般来说,“经”就是佛之所说,而“论”则是菩萨之所论,是不能乱的。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也很多,但却只有一部著作可以称得上是“经”,这就是《六祖坛经》,这是佛教界共同的认定,是对六祖惠能大师的尊崇。

        至于像《三字经》《女儿经》《马经》《茶经》等,虽然也是“经”,却不能与前面提到的那些“经”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因为从古至今,《三字经》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还是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对《三字经》有进一步的讲述。

      总之,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永垂不朽,就是因为它们历久弥新!

四、研读经典,传承经典

      现在,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去认识经典,去研读经典,去接受经典,去践行经典,去传承经典。“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虽然是老师,但更应该以古圣先贤为师,努力学习经典,重新做回“学生”,才能更好地“为师”!

        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一个成语—数典忘祖,事实上,我们今天很多人只有“忘祖”的资格,而没有“数典”的资格,因为已经不知道“典”是什么,“典”又在哪里。所以,既然为人师,就一定要补上这一课,更不要一说经典,就一棒子打死!只有重读经典,我们才会更好地开启智慧,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得以复兴。

        凡是经典,都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只要去读,哪怕只读懂一两句,那也是人生的智慧,可能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碰几次壁都总结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读经典,也引导我们的学生多读经典。

        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人生智慧,可以作为我们一生的座右铭,指导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如果我们能够把经典作为每天亲近的“仁者”能够把经典学习作为每天的功课,并把这些经典作为做人做事的标准,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亲近“仁者”了。

        每天坚持读经典,让大人孩子终身受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