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于当下

如题所述

安住于当下,即安住于本心,安住于本性,安住于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安住于观照之中,安住于无思、无念、无相而单纯的见闻觉知中……

佛前有花,刹那芳华;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正所谓烦恼皆从自心产生,也消弭于自心。所以日常修持时,面对强迫观念的侵袭,不要去控制它,也不要去和它讲理。因为有些执念,并非不可或缺,只是求而不得的贪欲。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得到,这与需求无关,与欲望有关。而人的日子,也常常会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所以还是不要论他人短长是非,也不必计较自己短长是非让人去论。不热羡、不怨恨,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走,适应未能适应的,再于不适应中觅找适应,当有限的生命得到存在的完满,才是活着的根本。

安住当下,降伏妄心;物法自然,无为而至。我们需要的是认清自己的精神实质,并如实地确认外界,只有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在做事中求取事物的原理,积极面对易败和恐惧之事,面对无意识中自己不敢正视的那一面,接纳和超越人性,不为其所困,最终达成完整真实的自己。对于欲望有所警觉、有所观照、有所节制,把欲望占满的空间腾出些地方,安心于做真正的自己,才能让生命鲜活灵动。

心空观自心,无灭亦无生。人也罢,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罢,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凡是用力过猛的,就会使人我执我慢,减弱了自身本来所具有的魅力。虽然,任何肉体的生命,都是卑微渺小的,但如若将这卑微渺小的生命,渗入般若禅意里,那么无论是一朵花开,还是一片叶落,都会不经意地与某种智慧相遇。你我既已来到世界,那便就要安住于世界,安住于当下,安住于自心与自性。

境遇分明有,境灭归虚空。这世间的一切苦厄,皆如乌云生于虚空,也灭于虚空,不随妄想转,不昧真常心,那么所有安乐便自在生,本心自性中的智慧光明也会由之显现。沧海桑田,五蕴浊世间,识得妄心的当下就是真心,物来则应就是开悟。如是因、如是果,那发黄经卷里折射出来的教化,早已照遍寻常巷陌中,折射于千家炊烟里。而愚钝之我,能做的也只有静对佛像,拈花微笑、常怀悲悯、坚守信念,自在寻解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