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推崇禅让制度?尧舜禹是真心想禅让吗?

如题所述

一说到三皇五帝,上古有德之君,就会想起来尧、舜、禹,他们的“禅让”为后人所钦佩。他们视金钱、权力如粪土,一心为了部落的发展,采取“抽签”推选的方法,将带领部落前进的大权让给别人。抛除身份与地位,不论血缘与出身,完成权力的和平过渡。


人们提到这哥三儿都是赞不绝口,赞叹上古的圣人如何能摒弃一切,以德行为重要的考量维度,而后人却为了王位争了个你死我活?在我看来,自古以来,王权的交接无不是暗流涌动,所谓的平稳过渡只是一个表明现象,还有就是后人的可以追捧。所谓“理想还是要有的”,咱下面就一起去看“禅让”背后的是是非非。

尧传舜

据记载尧在位七十年,等到该传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孝”,不受百姓的爱戴。但是驸马爷舜,这些年在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深受百姓爱戴,德行与品质都被信服。即使是这样,尧仍旧给丹朱提供舞台,他治理治理南河8年,终于向世人证明了,他的确不是一个治国的贤才。对比之下驸马爷尧就显得更加优秀了。


这样,舜上承天意,下承民心坐上了首领的宝座。但是的尧并不是不想让他儿子丹朱即位,而是丹朱水平太差,而尧又凭借这么多年摄政,笼络提拔了一批心腹干将,势力已然已经到了可以取而代之的地步,尧只能禅让,这样大家面子都好看。

舜传禹

舜是何人?大禹的杀父仇人。一朝天子一朝臣,舜即位之后,立马着手清算了一批前朝老臣,终、鲧、欢兜等悉数被制裁。舜也算是坐稳了王位了,随着时间的进行,有一位杰出青年大禹在逐渐的崭露头角,他是鲧的儿子。


由于治水有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功俘获民心,获得了部落的支持。舜传禹也并不是舜的主动行为,请问你会将王位传给你的仇人吗?他本来以治水无功将鲧治罪处死,又命大禹接着治水,想如法炮制,以治水不利为由继续处死大禹,但是大禹偏偏借机作出了成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不敢,而不是不想。随着大禹势力的作大,他逼迫晚年的舜去巡游南方,最终客死他乡。

大禹禅让伯益

“禅让制”在大禹这里就戛然而止,但是大禹名义上还是实施了禅让之举,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王位是怎么来的,又总结了前面几任的经验,最终使得天下的大权落在了自己儿子启的手里。


伯益随同大禹治水,又教会部落人民驯养动物,在部落里面威信很高,深受部落人民爱戴。基于这种情况,大禹不实施禅让之举,会招致非议。他也不愿意承担这自私的恶名,于是他选择给予自己儿子启实际权力,在位期间架空伯益,充分给启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样启的势力越来越大,大禹等到很老的时候才将王位禅让给伯益,这样的伯益怎么能掌控天下的大局,于是众人纷纷推举夏启。启成功的获得了王位,自此开启了家天下的模式。

后记

虽然说人性本善,但是在上古时期,无形人们的利己思想更为严重。黄帝都自父传子持续七代,后面的尧、舜、禹的禅让必然也不像流传的那样。


“禅让”的本质参照汉献帝与曹丕的禅让,越是生逢乱世,禅让的戏目出现的就越多,表现的就越精彩,和平盛世总会父死子继,因而不要被“禅让”的光环闪耀了双眼,还是要看清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古人推崇的“禅让”,其背后是一盘大棋,尧舜禹并不是真心想禅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