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如题所述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在诸葛亮治下的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蜀汉的失败止是军事上,蜀汉北伐大军在撤退途中发生的内讧才最为致命。

诸葛亮临死前安排了北伐大军后撤方案:长史杨仪拜为中军师,与司马费祎组织北伐大军撤回成都;安排汉中太守魏延负责断后;征西将军姜维次于魏延负责退军断后节度。

诸葛亮的安排给北伐大军的将领中间埋下了祸根,首先是杨仪威信不足,原本是诸葛亮帐下的秘书,在关键时期升任中军主将;其次是没有合理的安排魏延。

杨仪与魏延关系一直很恶劣,两人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冲突,甚至已经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诸葛亮在世期间都无法调合两人的矛盾。诸葛亮死后对两人的安排有很大的问题,为后来两人的彻底翻脸埋下了祸根。

魏延是诸葛亮帐下最有威信的将领之一,他与刘备的舅子吴懿在蜀汉军中具有极强的统治力,两人都曾经为汉中太守,两人镇守汉中抵御曹魏多年,诸葛亮能够屡次北伐,最重要的基地就是汉中。

汉中太守魏延天然的认为诸葛亮过世后,在军事统领上非他莫属,这不但是因为魏延作为军中柱石,汉中太守,更重要的因素是魏延是蜀汉铁杆儿的荆州派。

荆州派对蜀汉的政治体系太重要了,刘备起家的根基就是荆州人士,荆州派一直把控着蜀汉政权,直至蜀汉投降,荆州派就一直是蜀汉的核心力量。

魏延作为荆州派军方的最重要代表(吴懿是益州派),在军事上,他是诸葛亮天然的接班人。诸葛亮死前却把军权交给了杨仪,这对魏延是莫大的侮辱和打击,性格比较偏激孤僻的魏延对杨仪于公于私都抱有怨气。

杨仪本是文官,担当起后撤大任,他不但没有悉心抚慰军中众将,反而对魏延表示出极大的漠视和蔑视,当魏延对杨仪的后撤提出质疑时,杨仪的反应有点公器私用的意味。

杨仪上表刘禅污蔑魏延造反,由于魏延在朝中关系非常一般,没有任何朝中重臣为他说话,反而是刘禅对此有所怀疑。最后在蒋琬(杨仪是蒋琬推荐给诸葛亮的)的委婉暗示下,刘禅下旨对魏延进行责问。

杨仪在没有得到确切圣旨的情况下,对魏延采取了强硬措施,命令马岱追杀已经逃回汉中的魏延,斩其首级,灭其三族。

魏延被诛,让人顿生疑惑:为何没有军中将领站出来阻止这场内讧,为何杨仪非要对魏延斩草除根?

最让人疑惑的是同为断后将军的征西将军姜维为何没有站出来,他作为诸葛亮的门生,又同为军中重要将领,如果他站出来难道就不能阻止这场变故吗?

建安六年姜维降蜀,在诸葛亮帐下一路成长,颇受诸葛亮的重用,但是他有一个无法绕过的身份:降将。

建安十二年的时候,姜维在蜀汉的地位和影响力完全无法参与到荆州派的权力争夺中来,他不但没有资格,更没有这个胆量。

杨仪和魏延同为荆州派,他们之间的斗争其实就是权力之争。姜维作为一个曹魏降将,他上不了这个斗争台面,姜维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旦他要站出来说话合作阻止,极有可能让蜀汉当权者认为他与魏延沆瀣一气,互有勾结,这对他极其不利。

姜维终其一生都没有在蜀汉政权中掌握权柄,更无法达到诸葛亮在蜀汉地位的高度,他后半生的北伐曹魏更多原因在于避祸朝中权力争斗,远走北方前线屯军抗魏,同时也为实现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诸葛亮的北伐曹魏的遗愿。

综上来看,姜维虽然明知魏延被冤枉,杨仪公报私仇,却无能为力,中国历史上明哲保身的政治生存哲学让姜维保持了沉默,眼睁睁的看着蜀汉经历一次人事巨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姜维袖手旁观是诸葛亮传授的,并且他知道全部的原因,因此置身事外!
第2个回答  2020-12-19
因为除去魏延是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遵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
第3个回答  2020-12-19
因为魏延本来就是朝中大臣伙同姜维一起杀害的。所以说他会在旁边看热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