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的节奏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与劳动节奏高度一致号子的节奏受所伴随的劳动节奏的制约,与劳动的节奏高度一致。这一点也是由于号子的实用功能所决定的。所以,号子的强弱、轻重、律动、快慢,都无不与劳动节奏保持高度一致。

浙江黄岩的《打夯号子》,强拍领唱,弱拍和声的节奏组合,就是由打夯的劳动节奏决定的。领唱时,大家鼓劲操夯,弱拍时众人发力打下,领和一次,完成一夯,构成一小节的号子音调。

《哈腰挂》是一首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抬木头号子》,其贯穿节奏型都来源于抬着木头行进的劳动过程。

号子的节奏既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劳动。例如当歌者希望加快劳动节奏时,就提高号子的速度,反之则减缓速度。如《川江船工号子》的《拼命号子》,在激流险滩上常常需视具体的水情来掌握快慢节奏。号子节奏对劳动的反作用,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有认识并且加以利用。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子,就是运用领唱适合快速奔跑的《挽车之歌》而使自己乘坐的囚车速度大增,最终得以甩掉鲁庄公的追兵安抵齐国的。

鲜明的律动性音乐节奏的所谓律动性,概括地说是指音乐的节奏具有鲜明的动感,与稳定平静恰成对立面。具体而言,意指“节奏具有有规则、有节律地运动的特征。”在号子的曲调中,总是不断地出现着强音(或有强烈节奏的音型),这些强音按大致相同的时值间隔、有规律地周期性多次循环反复,构成号子基本的“律动单位”。一个一个基本“律动单位”环环相扣,形成贯穿全曲的“主导节奏”。

号子节奏的律动性来源于它依附的劳动行为,是劳动节奏的抽象与概括。因为手工劳作方式的多样,所以,号子的律动性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根据基本“律动单位”的长短不同,可以将号子的律动形态大致归纳为三类:

舒缓律动型这种类型的律动,其律动单位一般较长,大约相当于一个乐句。

使用舒缓律动型的号子,其伴随的劳动一般比较平稳、徐缓,没有很强的紧张度,劳动节奏作周期反复时出现较大的间隙,可以较充裕地呼吸。因此,音乐有较大发挥的可能性。若歌唱方式为一领众和,则领唱者的旋律比较流畅优美,富有歌唱性;和唱者的旋律则节奏较为从容,也有较强的歌唱性。

强劲律动型这种律动型的律动单位长度适中,一般相当于一个乐节,并常常与2/4、4/4的节拍单位一致,因而律动感烘托强化了节拍感。

使用强劲律动型的号子,其伴随的劳动一般速度适中,协作性强,节奏规正,短促有力。这使得这种号子的音乐节奏紧凑,坚定有力,旋律的进行简洁明快,富有推进力。这种律动型在号子中使用最为广泛,体现着典型的号子的节律感。

轻快律动型这种类型的律动,其律动单位比较短促,节拍的强弱对比并不突出,小节的拍数较灵活,不断反复密波式推进,曲调变化幅度较小。

使用轻快律动型的号子,其伴随的劳动速度较快,节奏紧凑,劳动动作周期性重复时,间隙较窄,所以,车水、挑担、抬杠、拉车等号子,多为轻快律动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