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有着比较长久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六十六年的风雨历程。
三十年代民族救亡 物理学系艰难诞生
物理系是山西大学的一个资深大系,有着比较长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02年山西大学成立后的初期,中斋高等科中就开设了物理学科,讲授《物理学教科书》,并建立了物理实验室。1911年建立了理工科。1935年7月建立了理学院。1936年9月理学院正式开办了物理系。当年,招生19人。制订了教学计划,开设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力学、声学、光学和高等数学等29门课程。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学校迁往临汾,11月8日太原沦陷,省府下令学校停课,师生各自行动,流落四方。以后因战乱未再招生而搁置停办。
五十年代振兴教育 继往开来殚心建系
太原解放后,1949年9月重建山西大学理学院。1951年建立了理化专修科。1953年院校调整,撤销山西大学建制。山西师范学院独立建院,理学院并入师范学院,设置理化专修科,成立物理教研组,建立物理学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700余种。随后,积极创造条件,重新开始筹建物理系。
1955年9月1日,建立了物理科。共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7人,教辅1人。当年招收专科生52人,学制二年。开设了普通物理等课程。1956年教职工增加到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7人、教辅2人、干部1人。继续招收二年制专科生113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65人。同年,受省教育厅委托,举办了中学师资短期培训班。物理科的建立和发展为重建物理系创造了条件。
1957年9月1日,各种条件孕育成熟,正式成立了山西师范学院物理系。设置普通物理教研组、实验物理教研组和普通物理实验室。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6人,教辅2人,工友3人,干部3人。当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51人,专科生44人。在校生人数达到208人。当时,教学活动和办公地点设在校北院平顶楼内。
1958年,教育大革命,各项工作迅速发展。教职工人数增至35人。继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数学系又转来一个本科班,共158人,招收二年制专科生76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29人。当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教学科研的需求,开始积极筹建物理教学大楼,设计面积10080m2。
同年,从57级本科生中,先后选送10多人到北大,南开等大学学习进修,为本系培养教师;又抽调12人到中科院山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以后,陆续抽调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其余20多人按时毕业。
省教育厅,委托物理系筹建山西省教学仪器厂,修建了厂房,购置了机床设备,调进了工人,开始了正规生产。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下马。物理系留用部分人员和设备,组建了物理工厂,供教学实习使用。
中科院山西分院,依托物理系筹建原子能研究所。1959年3月6日,原子能研究所正式成立,并开展科研工作,研制成功静电电子加速器。1961年从物理系撤走。
党的组织,建立系一级党支部,党员9人,配备专职党支部书记,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系委会,设正副系主任,教研室设主任,学生各班设辅导员。
1959年,省委决定恢复原山西大学建制,重建山西大学。2月成立筹备委员会,9月1日正式成立新的山西大学。同时,建立物理系。组建了系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了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政干部。当时,全系共有教职工21人。当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11人。校址设在师范学院北院新建图书楼内。
五十年代,物理系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科学研究初步展开,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已经形成了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到五十年代末,两校物理系教职工人数达到79人,在校学生达到538人。已培养三届专科毕业生209人。
六十年代院校合并 同心协力艰苦创业
1960年,国家遇到暂时经济困难。学校面临艰苦创业时期。
1961年,省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将新建的山西大学同山西师范学院合并,重组山西大学。6月26日召开两校合并工作会议,宣告正式合并。同时,两校物理系也随之合并。接着,调整了系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了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在教工和学生中,建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教工会,配备了专职政工干部,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断加强。
两校合并后,物理系的规模扩大。建立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无线电和普通物理四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增多,资金投入增加,办学实力增强。当时,全系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68人;教辅13人,工人9人,党政干部8人。在校学生人数共667人,其中五年制本科生318人,四年制本科生301人,专科生48人。
1962年,稳定教学秩序,加强学科建设。同时,新建了中级物理实验室,并加强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无线电和固体等实验室的建设。同年暑期后,物理系由校北院平顶楼迁入新建物理大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963年,贯彻“高教60条”。加强基础课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开设专业课,第一届五年制学生分三个专门化组进行专业课学习,即理论物理专门化,固体物理专门化,无线电电子专门化。
1964年,贯彻“少而精”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精减教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各教研室深入讨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尝试。实行开卷考试,试行半工半读。当时,64级是学校理科半工半读试点班。每周四天上课,二天劳动。物理工厂扩大,迁往学校蕴华庄新建厂房,有机床32台,技师3人,技工5人,徒工4人,指导教师8人,作为半工半读劳动实习的基地。
1965年,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60年代前半期,全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学习毛主席“七三”指示和“春节讲话”精神,认真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整顿教学秩序。克服教材杂、学时多、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贯彻“少而精”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基础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同时,不断修定教学计划和科研规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选派部分教师脱产进修,到北大、北师大学习提高。邀请国内知名教授来系作学术报告。
同时,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开展“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学习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好学生”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红专辩论,争当“五好学生”、“优秀团员”,争创“先进团支部”和“先进班集体”等活动。学生自觉做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勤工俭学,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理发,修理课桌等,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当时,教师参加了“反右倾”、“反浪费”和“机关革命化”运动。大批师生停课下乡,参加了“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年初,物理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系教职工发展到1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67人,教学辅助人员13人,工人11人,党政干部10人。全系学生五个年级共有332人。当时,全系教学计划严谨、教学秩序良好,教师结构合理、教师水平较高,专业设置较全、教学质量较好,科研规划先进、师资培养正规,党政工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思想素质较好、政治空气较高。全系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系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68年9月27日,工军宣队进驻学校。
1969年8月26日,物理系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由工军宣队、教师和学生共10人组成。12月26日全系师生战备疏散,步行到昔阳县河西村,参加“清队”、“一打三反”。少数教师、工人留守学校,恢复筹建物理工厂。61级至63级学生先后到部队农场锻炼后分配工作,64级和65级学生共126人留在学校。
七十年代拨乱治校 整顿教学曲折前进
1970年3月,抽调10多名教师、干部由昔阳回校,扩建物理工厂。先后调进技术工人10多人,两次招收徒工102人。9月,全系教职工陆续返回学校,在物理工厂各车间参加劳动和政治学习。
1971年2月前,64和65级学生相继分配离校。物理工厂又招收徒工18人。下半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工作,教师参加学习。
1972年4月,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批招收学员68人。学制三年。设有三个专业,即物理专业、无线电专业和光电子专业。同时,组建了光电子教研室,重建了普通物理及无线电专业基础实验室。
1973年5月,物理系恢复原来的领导建制。调整全系党政领导班子,设立系主任、系副主任,恢复建立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开始整顿教学秩序,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同年年底,电子工厂从物理系分出,由省电子厅和学校统一管理。
1975年,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稍趋安定。
1976年,招收社来社去学生71人。
1977年,全系党员、教师参加整党整风。
从1972年到1976年,招收工农兵学员五届,共415人。当时,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学好基本知识,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围绕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学习电动机、拖拉机、柴油机、水泵和收音机、电视机等。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学生下厂、下乡进行实践。
1978年初,改革招生制度,实行高考。当年,招收77级四年制本科生98人。分设四个专业,即物理专业、无线电专业、光电子专业和固体专业。同时,组建了应用光电子实验室,当年暑期开始招收研究生7名。
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物理系教师代表参加了大会,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系师生学习落实会议精神。
6月,正式开始评定职称。第一批晋升副教授3人,晋升讲师38人。
七十年代后期,全系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教学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79年底,全系教职工人数发展到16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8人,助教61人,教辅23人,工人18人,干部12人。在校学生总数为335人,其中研究生7人。
八十年代教育改革 建章立制稳步发展
进入80年代,全系教学秩序、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中央提出教育要在八十年代有个大的发展。因此,物理系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加紧教师培训;另方面扩大招生人数,保持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师生中开展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全系教职工积极工作,创造条件,满腔热情地迎接教育大发展时期的到来。
同年,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教师参与计算机科学系的筹建工作,并抽调9名教师到新建系工作。
1981年,开始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增开选修课,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贯彻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调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同年,光电子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全系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学生中掀起建设“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班组”,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1984年5月31日,建立激光与光纤信息传输研究所,开展激光技术与光纤通讯的研究。次年,正式更名为光电研究所。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担任光学学科硕士生的教学任务。
同年12月30日,学校确定光电子物理为学校重点学科;增设固体材料分析专业。
1985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
1986年,调整教研室,设立应用物理教研室、理论物理教研室、无线电教研室、固体物理教研室和光电子教研室,建立计算机室。并分别任命了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
1989年3月24日,省教委批准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八十年代,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多次召开老教师座谈会,中年教师座谈会和青年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教改意见。制定改革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教师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和学生工作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推动全系工作向前稳步发展。
一是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先后选派35名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考察。其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16人,选送国内重点大学学习10人,参加校内研究生课程班学习9人。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22人次来系进行学术交流。
二是鼓励教师搞科研。全系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发表在重要权威刊物上的48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9篇;承担各类科研和应用课题80多项,总计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应用项目32项,获得国家科学发明专利2项。同时,有一批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了技术转让。
三是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光学学科和理论物理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带动着其它学科向前发展。
四是实验室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设有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应用光电技术、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四个实验室及固体物理实验组。仪器设备总值达700万元以上。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新添置的。主要大型设备有:YAG泵浦染料激光器,光学多通道分析仪、光纤综合数据测试设备、频谱仪、高温万能金相显微镜、博斯卡计、X射线衍射仪等。
五是资料室藏书大量增加。图书5000多册,学术刊物100多种。
六是在教学上,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抽调师资力量加强基础课教学,增开实验课和选修课,要求正副教授上讲台,必须讲好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八十年代末,物理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教师质量和教师结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当时,全系教职工110人,其中教师7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8人,占教师人数的48.7%。学生在校人数达到430人,其中本科生404人,研究生26人。这些,为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科教兴国瞄准前沿拼博奋进
在80年代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九十年代,物理系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实验设备、业务管理和学生培养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累累成果。
199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实行所系合一的领导管理体制。
同时,理论物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5月3日,成立应用光电研究室。人员编制5人。
同年,重新调整、规范专业设置、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专业设置有:物理学、光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教研室设置有:基础物理、理论物理、固体材料、光电子、无线电电子和德育教研室;实验室设置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基础电子学、电子信息、应用光电子、固体材料及开发、数字电路和微机实验室。
1993年4月,组建“激光加工中心”,并正式对外服务。
1993年5月,省教委批准增设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方向材料物理与技术、专科专业电子技术与应用。
1993年10月28日,经学校批准筹建“电子信息技术系”。
1993年12月17日,光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4年3月14日,省教委晋教人字[1994]7号文件批准增设电子信息技术系。4月2日电子信息技术系正式挂牌成立。
电子信息技术系是在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和光学专业的基础上,经多方论证和充分准备建立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和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光、机、电一体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为此,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要,已是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系就是在这一情势下,应运而诞生了。新系开设四个本科专业,即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开设一个专科专业、即电子技术与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系成立后,从物理系抽调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7人,实验师4人,助理实验师1人,技工和干部7人。当年暑期正式招生。招收第一届本科生83人,专科生34人;从物理系转来91级至93级本科生166人,93级专科生42人。在校学生总数325人。
同时,物理系的规模相应缩小。教职工人数为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4人,教辅8人,技工3人,行政干部5人。本科生130人。专业设置三个,即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物理学专业分“基地”班和师范班。
1994年11月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教高[1994]15号文件批准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主要为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基地”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和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支撑,并成立了“基地”教学和管理委员会。
同年,全系试行学分制。
1995年,光学学科被批准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
1996年,省教委把光电研究所定为省重点研究所。
1997年,省科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委定光电研究所为省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
同年9月7日,学校正式批准建立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建立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条件也比较成熟。一是两系两所有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各层次教学科研要求的、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可以招收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三是科研和开发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学院建立后,保持系所建制不变。学院职能是统一协调和决定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及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基础学科优势,理工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拓宽应用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997年9月20日,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正式挂牌。同时,举办物理系重建40周年庆祝大会。参加庆祝大会的系友共500多人,回顾了物理系重建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四十年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做出的成果。校友欢聚一堂,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增添力量。
1998年6月17日,理论物理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理论物理成为山西省的重点学科。
1999年2月12日,获准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同年,省科委、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教委批准建立省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九十年代,院系所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教学和科研、学科和学位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先后建立了新的学系、学院、研究所、研究室、实验室;增设了新的专业和学科,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科研经费400多万元,获省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共36项;教师队伍向年轻化、高学位、高素质发展,中高级职称占到教师总数的73%,中青年教师占到90%以上,获得优秀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员干部的60多人次。在校学生779人,其中,本科生731人,研究生48人。这些,都为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世纪新的机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跨入21世纪,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00年,物理电子学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同年,光学学科成为教育部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
2001年10月16日,国家科技部“国科发基字[2001]399号文件”正式批准建设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太一院士、本院名誉院长亲临指导工作,并作学术报告。
致力于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理论物理、光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及申报工作。
20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将隆重庆祝百年华诞。同时,学院、系、所也将举行建系六十六年庆祝活动。
百年校庆后,全院师生将会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攀高峰。在今后几年、十几年中,将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的综合素质较高、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基础、拓展应用,互相渗透、衍生新的学科;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发掘科研潜力,在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应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电磁理论、凝聚态理论等方面进入世界前沿阵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开展光压缩器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加强量子基础对高新技术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实和提高,使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同时,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都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到2010年,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将进入地方院校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2011年,开设新专业软件工程(软件电子技术方向)。
忠诚教育勤奋耕耘 累累硕果光辉史迹
物理系从1957年重建至今,四十五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只有几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开始,发展到已经拥有博导、教授等百名以上的教师队伍,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千人以上的学院。现今,学院专业较全、学科领先、人才济济、成果累累,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建立学院初具规模。物理系在45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中,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衍生建立了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和电子信息技术系,又不失时机地联合组建了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构筑了崭新的物理大厦,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标着志物理学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层次。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24人。其中,省科技功臣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2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1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5人;副研究员1人。在校博士生23人、硕士生96人,本科生939人,共1058人。在站博士后2人。
学科建设成绩显著。45年来,学科与学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院两系两所有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基地”专业点,四个硕士点,二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五个省级合格实验室,一个省、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科学研究进入前沿。全院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和国家各种奖励100余项。不少论文和科研项目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有的达国际前沿和领先水平。特别是光学和理论物理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设备先进图书充足。现有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套件,总资产2500多万元。资料室藏书6000余册;中外学术刊物300多种,3600余册。
人才培养遍布全国。45年来,培养不同层次的物理学人才5366人。其中:专科生572人,本科生4511人,硕士生239人,博士生44人。另外,成人教育2168人。这些物理学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留学国外或参加工作。许多人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抚今追昔,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45年来,从重建系到新建院,历届党政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志勤奋耕耘。前辈奋斗、后辈拼搏,继往开来、创新开拓,赢来了今天的巨大变化,取得了累累成果,创建了光辉史迹,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今,继续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的师生员工,一定会昂首新世纪、再创新辉煌,把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建设得更前沿、更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