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各国的关系

如题所述

30年代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波云诡谲、暗潮涌动,大国关系异常复杂。这种复杂性在欧洲又体现得最为充分。复杂的形势为大国政治角逐和施展外交手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主要大国在这个舞台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演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剧。

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综述:

英法是一战的战胜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一战后英法不但获得了诸多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且还控制着国际联盟,进而掌握了世界霸权。英法的目标就是维护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

由于英法的内部分歧和美国的扶持,德国势力不断增长。先是德国经济走上复兴道路;德国法西斯上台后,重新武装,国民经济军事化,军事力量迅速增长;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逐渐被打破。在对外扩张中德、意法西斯逐渐走到一起。他们的侵略行动受到英法的纵容,侵略野心不断增强。

苏联集中力量进行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但面临德意法西斯的危胁,还面临着英法的敌视。

美国在一战中是主要受益国,经济实力膨胀,妄图称霸世界。但美国的野心受制于老牌的强国英法,后来抛出了中立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对当时欧洲形势的复杂性的分析。这一政策使美国暂时远离了欧洲政治的漩涡。

这样二战前欧洲舞台主要角色就剩下三股主要势力:英法、德意法西斯和苏联。

各种力量的目标

英法:维护自己的欧洲和世界霸权,并尽可能推动德意法西斯进攻苏联,使他们自相残杀,以便渔翁得利。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让自己的两大心腹之患自相残杀。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绥靖政策”。

德意法西斯: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取取代英法,取得世界霸权。

苏联:尽力争取和平的环境,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并打破英法推动德意进攻自己的企图。

大国在欧洲的角逐

【第一战场】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位于欧洲的西南部,扼地中海咽喉,是英法通向其殖民地的必经之地。德意控制西班牙,就可以在同英法的争夺中占据主动地位,使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所以他们全力支持佛朗哥叛军,给以大量援助,甚至直接派兵进行武装干涉。

尽管德意的行动危胁到英法的利益,但英法害怕引火烧身,也害怕欧洲进步力量的壮大,希望借法西斯主义国家之手慢慢扼杀西班牙民主共和国。他们在伦敦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美国政府声明自己保持中立,并同样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

苏联不愿意看到法西斯势力的壮大,给共和国政府以巨大援助。

尽管国际进步人士都站在西班牙人民和共和国方面,尽管有苏联的支持,但整个国际反动派和帝国主义集团都反对西班牙共和国。1939年马德里陷落,共和国政府被颠覆。

【第二战场】外交游戏

德意法西斯在欧洲扩展了自己的势力,但他们的扩张直接触及英法的利益。德意法西斯为了换取英法对自己侵略的认可,打出了反对共产主义的招牌,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另一方面换取了英法对他们向东部的扩张的默许。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并在英法的协助下占领了捷克的苏台德区,进而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害怕战争,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尽可能把德国注意力引向东部,引向苏联。《慕尼黑协定》,英法为虎作伥,绥靖政策达到顶点。该协定还导致苏联的英法互不信任,失去挽救局势的最好机会。

苏联面临的形势最为艰难:除英法的敌视和德意法西斯的危胁,另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也不断发难。日本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只能力求自保。

在法西斯势力已经坐大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英法和苏联联合,共同阻止法西斯势力进一步扩张。但英法和苏联充满猜忌、互不信任,使情况变得异常复杂。

苏联在4~8月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斯大林接受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相不侵犯对方,并划定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由于西方大国的妥协退让,法西斯势力一步步发展,侵略野心不但没有满足,胃口反而越来越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的爆发,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1940 年德军进攻法国,之后又发生了不列颠之战,英法首尝恶果。正是他们养虎为患,给自己种下恶果。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可以说,在这场大国的外交角逐中,英法和苏联虽各怀心计,但他们之中没有胜者。

完全相反的结局

二战正式爆发后,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猖獗一时。英法遭受了沉重打击,法国战败,英国也在不列颠之战中受到重创;苏联也在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残酷的现实让英国人清醒起来,丘吉尔取代张伯伦,绥靖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法西斯的强大对美国也产生了直接危胁,使其不能再置身事外。面对共同的敌人,英美感到只有联合苏联,才能打败法西斯,《大西洋宪章》发表后,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苏美英则是这一同盟中的主要国家。历史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苏英两国由战前互相猜忌、政治角逐的对手,变为战时的盟友;美国也由坐山观虎斗变为和他们紧密合作,共同对敌。

★启示: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各国都应坚守道义和自己的责任;面对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的严重危胁,各国应以大局为重,谋求长远利益;只有友好合作,才能谋取共羸;以邻为壑,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