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原文出处,并翻译

就是《孙子·计》的一篇,要翻译全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以五个方面的因素为纲,对敌我双方的条件进行比较,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这样民众就可与君主同生死而不惧危难。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或平易,战场的开阔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看将令是否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了解打胜仗;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就不能取胜。所以还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更为贤能?哪一方更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军事法令执行的更好?那一方的兵力更为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有利的作战方略被采纳,就要(以军事行动)造成一种客观态势,形成外在的实际力量来促使其实现。所谓造成态势,就是要借助有利条件而灵活变通地采取相应的行动。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战争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原则的。因而,“能”要显示成“不能”,“用兵”要让敌人看成“不用兵”,“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混乱,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士气衰落;敌若小心谨慎,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是不可事先规定好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未开战而在庙算就认为会胜利的,是由于所得算筹具备胜利条件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5
【出其不意】 《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原谓出兵攻击对方 不防备的地方。后多以“出其不意”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语出《孙子·计》。原谓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 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董胜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在对方毫无心理、物质种种的准备状态下,给予迅速的攻击,为战略的一种。生活中唯有时时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觉心,才能面对突发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