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暴村历史

如题所述

1.杨箕村的历史

从簸箕里到杨箕村 绿影缤纷 自然美景 杨箕村地处广州东郊,毗邻东山口,旧属番禺永泰乡。

距今960年前,已经有人在这片土地上栖息了。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黄氏族人在此造田建业。

当时的杨箕村,还是一片河滩小墩,被珠江水冲积成块状,形状颇似民间筛米的箕,由此得名“簸箕里”。时光荏苒,从宋仁宗嘉祐年间开始,因为战乱、朝廷委派入粤任职或同宗推荐等原因,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赖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达祖、姚氏礼庭祖、梁氏贵明祖,先后进村择地建点开基。

他们大都是从陕西、河南、江西、闽浦等地南迁的移民。在这片空白的土地上,勤劳地开拓自己的家园。

杨箕村东华里是以前的几大闸门之一 渐渐地,簸箕里根据姚李秦梁四大姓氏,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居住方位,形成“四社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

此时,最初踏足这里的黄氏族人已从这片土地淡出。据说,当第一支姚姓家族从博罗回迁杨箕的时候,他们本来是与黄姓人一同在杨箕村的石门口一带开发的。

可是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已经发展到“姚盛黄弱”,两大族群之间无论是人口还是权势都有了很大的差距,姚氏族人开始有意吞并黄氏。他们想出“抽签合族”的办法,向黄氏族人施加压力。

结果不出人意料,黄氏族人抽签抽输了,他们从此就跟姚姓入族,改为姚姓。再后来,黄姓人陆续离开杨箕村,石门口一带成为姚姓族人的聚居之地。

成村之后,簸箕村有了自己的乡政议事机构,名字叫做“父老团”和“雍睦堂”。父老团的成员从四大宗族乡绅阶级中6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中选出,它对村落中发生的事务具有决策权。

决策之后,“雍睦堂”的成员负责具体执行。而簸箕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上世纪30年代。

无独有偶,当时广州河南西郊新窖镇也有个同名的“簸箕村”。因为重名,两个“簸箕村”选派代表共商改名大计。

最后,新窖镇的“簸箕村”因在河南,改名“南箕村”。东郊的“簸箕村”由于当年沙河涌两岸有数个杨桃园,便更名为“杨箕村”。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改的名字其实是“扬箕村”,取的是“发扬光大祖辈荣耀”之意。绿影缤纷 自然美景 那个时候的杨箕村或许贫困,风景却很不错。

杨箕村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靠近珠江。这里地势平坦、北高南低。

村的东南部有几座小墩:烟墩、墩头和美人墩。北部错落几座小山冈:木荫岗、白山、红岗咀、汪山。

村周边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则是一望无尽的良田美土。杨箕村村志记载,杨箕村的原始地势地貌,是村心稍高,东西倾斜,北高南低,就像一只头向白云山,尾在珠江河的水龟。

杨箕村三面环水,东临火甲涌、南临珠江、西环沙河涌,水源充沛。东面的村口,有一列翠竹林带,西边出口沿沙河涌边是一排整齐的古榕树,南边的出口是一条东西流向的水松圳,圳坑两旁站立两排高耸的水松树,北边的出口排列着十多棵高大石栗树。

杨箕村有位叫伯蕴的教师,曾经这样感慨:“东出翠竹林,西入古榕荫,南临水松帐,北沿禄影行。”说的就是杨箕村绿影缤纷的自然美景。

杨箕村就安安静静地伫立在这些山水良田之间。在当年,杨箕村的东南西北分别有雄镇、泰来、长庚、永巩四个牌坊——今天的杨箕村,依然保留着泰来坊、雄镇坊的复制品——它们是杨箕村四面唯一与外界相通的通道。

杨箕村当时是广州东郊一个非常偏远的村子,为防匪患和其他大村的侵凌,村的四周围用土夯筑成一道数米高、厚2米余的“城墙”,四大门户牌坊同时也就成为村的关口,入夜后,门口用数根大杉木封闭门口,牌坊上层是更楼,有更夫打更报平安。四座牌坊延伸出来的大街,是村民前往农田耕作的主干道,同时也连贯着全村80多条横街小巷,串通着全村的房舍。

村内有祠堂6间、公厅5间、庙宇4间、社学3间,鳌耳举人屋7间、还有400多间蚝壳墙、桩泥墙、红米石脚墙的明清风格住宅。良田两千亩 清朝雍正年间,杨箕村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

解放前,杨箕村的范围东至石牌、林和交界处,北至现沙河街、体院、动物园一带,西至达道路口,南至珠江河畔,拥有绵延不绝的2860亩良田。甚至在黄埔、博罗和潭溪、东山新河浦等地都有杨箕村的地。

虽然杨箕村拥有珠江冲积而成的良田数千亩,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它一直是一座贫困的村落。杨箕村老村长姚镇江回忆,建国前,在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才能养上一头猪。

改革开放前,杨箕村的土地大多数用来种菜,是广州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定价统购统销,长期每50公斤蔬菜只卖4.6元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一个月辛苦劳作挣工分只有3元多钱,而工人的月工资是30多元,村民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

2.长治有什么历史名人

西汉名将冯奉世靖边安邦,功垂青史 后赵皇帝石勒:字世龙,后来汲桑给他改姓石名勒.他乘西晋大乱,以十八起起兵。

东晋高僧法显:(337—422),上党襄垣(今山系襄垣县)人,我国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地理学家、著作家。是我国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学的第一人。

比唐僧玄藏到西天取经早200多年。 历算家李业兴:(489—549),上党长子人(今山西长子县)。

西北朝时北魏著名数学家、历算家。 王彦:(1090—1139)字子才,北宋时期上党(今长治市)人。

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领。 暴昭:明朝时期的潞州羊堡里,即今天的长治市郊区店上乡杨暴村,刑部尚书暴昭就出生在那里。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明朝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

栗应麟与栗应宏:明朝嘉靖年间,潞安府(今长治市)的栗应麟、栗应宏兄弟二人 在诗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风格独具,自成一家,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被称为 “栗氏双杰”。

任环:自应乾,号复,“世为潞安”(今长治市)人。 吴阁老:字子美,号铜川,山西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1637年3月26日(明 崇祯十年三月一日)。

他是康熙皇帝王的股肱之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任务。他在 清初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步统一全国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抗日英雄魏城民:原名关有维, 爱国将领武世敏:武世敏 爱国议员石璜:字子佩,乳名起首,1877年出生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平顺县兰 岩村。 音乐家常苏民:原名常效春, 全国劳模李顺达:(1915年-1983年),出生于河南省南林县,15岁逃荒要饭来到 山西平顺县西沟村。

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赵雪芳于1936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李疙瘩乡次滩村一 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清代16名家分别为:苏元春、龚继昌、陈鸣志、刘倬云、李廷箫、卞宝第、刘毓楠、文启、李镐、邓宗衡、叶伯英、魏光焘、夏献云、何枢、刘凤仪、郭从矩。

郭从矩:字戒逾,号心吾、定轩。山西长治人。

2甲22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屡充顺大、会试同考官。外官至湖南盐法道。

3.长子古代名人历史故事 请各为朋友帮忙,急需答案

长子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在远古,就有尝百草、兴稼穑的神农,衔微木、填苍海的精卫,辟蛮荒、筑城池的丹朱,后来又有西汉忠臣鲍宣、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南北朝杰出诗人鲍照、北魏功臣尧宣、五代后蜀重臣韩保正、宋代名相王曙、元代名相宋子贞、明代荣禄大夫阮勤、清代著名书法家冯士翘等一大批贤士英才。在近现代史上,更是英雄辈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的长子西汉村人陈华夫,来到家乡宣传马列主义,创建了党的组织,从此,革命的火种洒遍丹朱大地。搞日战争爆发后,全县人民配合 *** 、八路军杀日寇、打汉奸,谱写了一曲集体英雄主义的凯歌。解放战争中,上党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就发生在城北的北高庙。

新中国成立后,长子人民焕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涌现出了象杜胖冬等一批国家、省、市劳动模范。改革开放以来,长子人民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象索广娥、孔德法等一批国家级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层出不穷。同时,一批名人走出长子,成就了一番事业。象出生于长子下霍村的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远涉海洋、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留美博士杨秀生等,就是长子人民的杰出代表。

4.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杨家漕村的历史

辖39个村委会:常阎村、西邱村、东邱村、水泉城村、大阎村、破胡村、西上村、东上村、梨湾村、肖家湾村、东古驿村、西古驿村、谭建庄村、白家崤村、西北营村、张家城村、呼沱营村、大字营村、东吕店村、祝家营村、西吕店村、杨家湾村、西阎村、

河南省,灵宝市,闫乡\新村

辖39个村委会:常阎村、西邱村、东邱村、水泉城村、大阎村、破胡村、西上村、东上村、梨湾村、肖家湾村、东古驿村、西古驿村、谭建庄村、白家崤村、西北营村、张家城村、呼沱营村、大字营村、东吕店村、祝家营村、西吕店村、杨家湾村、西阎村、

5.杨家将的历史结局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

“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

(《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

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

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

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

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引文同上) 宋太宗对杨业的评价是很公正的。诏书还决定把王侁、刘文裕除名为民,潘美从大将军降了三级 (但后来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权了)。

为了表彰杨业,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攻战与士卒同甘苦。

雁门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毡,“杨业但夹纩(棉衣),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朔州之败,麾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

(引文同上) 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

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习武,最为杨业重视,认为最像他,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并屡建功劳。

延昭出知景州时,江淮地区有自然灾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检使 (数郡连结处的武官),崇仪使,知定远军 (地方行政长官,同知州)。后来长期在前线御敌,智勇善战,屡建奇功。

他关怀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军队。杨延昭和敌人作战常身先行阵,打了胜仗总推功于下,所以将士皆乐为所用。

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号称杨六郎(边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杨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为悼惜,派中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河朔一带民众多望柩而泣。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

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

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

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

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

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

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

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

6.杨闸的历史

杨闸村位于中心地带,长江支流穿插而过,是交通枢纽中心、经济中心、优质棉产地和水稻产地。

2004年杨闸村由杨闸和盛堂合并而成,有20个村民小组,801户,总人口3184人,水田面积4001,旱地4688亩。今年新引进的百亩桂花园基地投产,为村经济增长和村民收入都带来了新的机遇。

全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不断加快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村级经济迅速壮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全村已基本实现村道水泥路硬化,近几年大量投资,兴修水利,进行农网改造,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多年来,该村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稳中求进,以增强后劲,扩大规模促进发展,全村将以真诚态度,服务大众的宗旨,希望广大中外客户前来洽谈与兴业,共同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

7.南康市唐江镇有多少年历史啊

唐江镇位于江西省南康市中部,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江西小城镇改革试点镇。

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3个社区、人口9.7万人。 唐江历史悠久。

镇区内古街店铺和新区超市争辉,沿江两岸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相映,自古以来,唐江就是赣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民间素有“头唐江,二营前”之美称,拥有千年文化和商贸的积淀。 唐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东承赣州市,南启南康市,北接资源丰富的北部山区。

唐江水陆交通发达,上犹江穿境而过,赣丰二级公路,康隆公路交汇于此,赣粤高速公路和昆夏高速公路均从境内穿过,即将建成的赣州机场在唐江的东部。乡村公路建设正在迅速进行,竣工通车的路段有:二店前——学田公路;唐江——白石公路;唐西——幸屋公路;土桥湾——白石公路;塘窝——下湾公路;九驳桥——窑前公路。

正在建设施工的有:幸屋——油树;徐田坑——茶亭;平田——通古——上坑公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唐江镇经济发达。

近年来,唐江镇已初步形成家具生产、木工机械、食品制品、经编纺织、汽车客运货运等与大行业相对的集聚,比较知名的企业有:南康市华洲人造板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000-3200万元;南康市通达客运有限公司,拥有客运车辆80多辆,为江西省名星企业……截止2004年底,唐江镇年产值超100万元企业260多家,超500万元企业3家,超1000万元企业2家,全镇实现工业产值近6亿元。 唐江镇商贸非常活跃。

这里有小商品市场、蔬菜交易中心、耕牛交易市场、鱼苗交易市场、中天商贸广场等大大小小十几处交易区,其中,耕牛交易市场是赣南最大的专业市场,鱼苗交易辐射至邻近的上犹、崇义、遂川、吉安等市,唐江还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绿蔬菜供应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正向产业化发展。 唐江个私经济发展迅猛。

2005年,全镇共有个私企业213家,个体经营2295家,其中家具行业155家,个私经济企业人数达1300多人,工业总值5.2亿元。 唐江镇传说 老古人相传一唐江、二营前、三古陂,说的是赣南几大名镇,唐江居首。

据说唐朝以前,东临上犹江的唐江墟镇还是一片蛮荒丘陵盆地,这丘陵里只散住着几户客家人。其中有一卢姓人家住在南来北往且东西横贯的十字路口上。

那时,交通运输非常落后,贩运货物如盐、米、布匹等全靠背负肩挑和水运。路经此十字路口的贩运挑夫及行人多要向卢家讨茶水喝。

遇到雨雪天就进卢家躲避,炎夏烈日当空时也是进卢家喝水、乘凉。卢家也同他们说古论今,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满屋。

客家人向来好客,卢家也因如此好客而名扬四方。远近路客无不将卢家当作劳顿歇息、口喝饮水之处。

可是,卢家房子矮小,每当路客多时,后来的别说无坐处,连立脚都没有地方,只好站在门外。为此,忠厚、勤劳、善良好客的主人老卢想造新房屋,请了地理先生择基定向和选吉日动土、奠基、装门和上梁。

装门和上梁前的动土、奠基、行墙都很顺利,老卢一直心情舒畅。 可是,即将上梁的时候,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正从放在厅前的大梁上走来。

老卢认为这很不吉利,就走到孕妇面前轻声地责备:“唉,你这不是坏了我的好事。”孕妇一听,觉得很委屈,心想:“难道怀孕女人就不能出门了吗?”于是孕妇昂起头来,对着一双双含有责备的眼神,大声地说:“怕什么,文官武将、普通百姓,哪一个不是从娘肚里出来的?”孕妇话落,时辰即到,炮鸣上梁,大吉大利,顺顺当当。

自此,人们也效仿老卢,在这十字路两边做起了一排排新房屋,摆起了一个个售货摊子。加上临上犹江水运货物便利,不上几年,唐江交易场渐渐热闹了。

看到今天来几个,明天几伙做生意的人,老卢想:把这些做生意的人定日集中,那就更方便大家。有一天,人多热闹时,他将想法与大家说了。

众人十分赞成,并推举由老卢出面,请当地最有名望的杨老地理选个吉日。老卢找到了杨老地理,杨老地理翻书曲指算了算,说:“下月初一辰时,唐江开墟!那天将会发生三件奇事:蛇打鼓、马骑人、头顶天。”

不几日,唐江开墟会出现三件奇事的消息很快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传开了。初一这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怀着好奇心,顺便做些交易,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云集唐江。

辰时,一只老鹰叼条蛇从唐江上空飞过,听到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吓得一松口,蛇即跌落掉在鼓面上,“咚”的一声巨响,有些人吓了一跳,有些人马上喊起来:“蛇打鼓!蛇打鼓!”一听说“蛇打鼓”出现,争相观看的人蜂拥而至。这时,一个肩背木马的木匠也往里挤,立在高处的老卢马上大声说:“大家看,‘马骑人’的奇事在你们后面又出现了。”

正巧,一个买了锅的男子汉刚将锅顶在头上,才听到那边有人喊:“蛇打鼓”,这边又有人大喊出现了“马骑人”,赶紧挤过来看热闹,站在高处的老卢又大声说:“大家快看,头顶天的人来啦!”随着老卢指的方向看去,众人皆哈哈大笑,顶锅人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也许从老卢的第一个店开张到唐江开墟,都赶上了吉利的日子,做生意的人愈来愈多,生意愈来愈旺,唐江遂成赣南著名的大墟镇。

千年客家古村--南康唐江镇卢屋村 江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