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张力是乡土小说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通过展现两种或多种文化间的冲突,构建了丰富的故事背景。叙述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对乡土小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于已现代化的国家叙述者而言,他们的乡土小说往往聚焦于同一民族在时代变迁中产生的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更多地体现了对过往文化的怀念和对传统失落的惋惜。而对于后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乡土小说则呈现出文化移植、断裂和碰撞等更为复杂的矛盾状态,具有更强的典型性。特别是中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乡土小说家们对文化冲突的描绘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富。因此,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具有世界意义。
20世纪的乡土小说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受到鲁迅乡土文学观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文化内涵的深度。与茅盾、赵树理等作家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小说相比,20世纪的乡土小说更加关注知识分子,而非单纯展现农民生活。题材不再局限于农村,而是向城市扩展,人物也不再以农民为中心,知识分子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多元。鲁迅赋予乡土小说的文化内涵,涉及知识分子在文化冲突中的定位、漂泊和归属,这种内涵使得乡土小说超越了传统农村题材小说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乡愁,作为乡土小说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并非出自农民,而是出自那些被故乡抛弃的人们。
传统的阅读经验往往忽略了叙述者在乡土小说中的角色,尤其是他们的立场、态度、心境和表达方式。这使得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地位长期被忽视。然而,深入分析乡土小说,尤其是鲁迅的作品,可以发现叙述者心态的复杂性。对知识分子在乡土小说中的形象也应作同样的观察。乡土小说的诗化和写意性,使得叙事分析有时忽略了叙述人的心态。但整体把握乡土小说时,叙述者理性和情感的复杂矛盾便清晰浮现。因此,对于乡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应仅关注其外在表现,更要深入理解叙述者背后的态度和情感。
文化乡土小说不仅是对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描绘,更是对文化冲突和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它揭示了在中西方文化交汇点上,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文化冲突中寻找自我定位,表达自我情感。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魅力。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指“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