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气力侍奉鲁庄公。鲁庄公偏爱有力气的人。曹沫出任鲁国大将的时候,与齐国交战,多次被打败。鲁庄公很害怕,就献出遂邑,以此来向齐国求和。但仍继续任命曹沫担任大将。如今鲁国的城墙倒塌的话,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大王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2、翻译: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鲁庄公喜欢有力气的人。曹沫担任鲁国的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的土地来求和。还继续任命曹沫为将军。齐桓公答应与鲁庄公在柯地会见并结盟。
桓公与庄公在祭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左右侍卫没有人敢动,桓公问:“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齐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的城墙坏了就能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祭坛,面向君臣的位置,神态脸色不变,说话跟平常一样从容。桓公很生气,想背弃诺言。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支持。”
作品特色
载述五人行迹,太史公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依传主的具体情况和行刺行劫的具体缘由,巧为剪裁和布局。曹沫劫持齐桓公,有管仲缘情理而谏说,桓公权利害而宽容,使曹沫身名两全,所以,故事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不复枝蔓。
专诸刺王僚,前边略有铺叙,但高潮段则由伏甲、具酒、藏刃和王前擘鱼行刺几个精彩细节组成,而以事成身死,其子得封为尾声。豫让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终围绕“义不二心”而襄子偏又义之这个矛盾冲突展开,最后以刺衣伏剑结束对传主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