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漫滩的形态和类型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河曲型河漫滩在弯曲的河段中形成,初期边滩由凸岸处流速较慢的粗大砾石堆积而成,随着河流弯曲率增大,边滩逐渐扩大,中期成为雏形河漫滩,主要由粗粒推移质堆积。晚期,滩面流速减小,悬移质堆积形成完整的河漫滩,其二元结构体现了河床发育的两个阶段。凸岸两侧可见弧形沙堤或滨河床砂堤,由洪水带来的粗大颗粒堆积而成。
其次,汊道型河漫滩则发育于河段的汊道区域,形成浅滩和沙嘴,其洲头高于洲尾,两侧由砂堤环绕。洪水期间,洲头和两侧的泥沙堆积是其显著特征。
堰堤型河漫滩在顺直河床两岸,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外分为天然堤带、平原带和洼地沼泽带。天然堤带由粗砂砾组成,平原带堆积物较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洼地沼泽带地势低洼,积水多,常形成湖泊沼泽。
最后,平行鬃岗型河漫滩是堰堤型和河曲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特征为平行的鬃岗系统,鬃岗间分布着浅沟和湖泊,显示出河床演变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河漫滩flood plain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