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我们为什么不吃杂交水稻)

如题所述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父”称号背后,是中国杂交水稻的艰辛诞生历程。1960年代,全球范围内,绿色革命的浪潮中,美国和菲律宾的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技术,相继培育出高产的抗锈品种。中国也不甘落后,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关于水稻雄性不孕性的文章,这标志着中国绿色革命的开始。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野生稻的雄性不育特性,被命名为“野败”,这成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关键突破。随后,颜龙安等人在湖南成功培育出“二九矮1号”不育系和保持系,而广西的张先程在1973年找到了“恢复系”,使得杂交种子具备了杂种优势。1975年,国务院决定大规模推广杂交稻,投入大量资源,湖南等地迅速成为试种的中心。从1976年至1988年,全国种植杂交稻的面积达到12.56亿亩,增产粮食超过1000亿千克,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1981年,袁隆平等四人因其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新中国首个特等发明奖,这是对他们科研成就的极高肯定。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