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中的论点。 科学家有几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形成假设,二是进行实验,三是进行预测并检验假设。凯利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人们每天都在进行实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在确定假设,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假设进行实验,最后检验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假设检测失败,说明原有的个人建构失效,但仍然被使用,因而产生困惑、迷茫,甚至焦虑的情绪。

先分享一下凯利个人建构的理论。

  一、凯利个人建构的理论核心内容

1.理论的逻辑与思维方式

A.二重思维

二重思维,也就是建构的两级。凯利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遵循二重性规律,也就是将事物放在一个对立的模式之中,比如黑白,老少,长短,好坏。对任何事物的思考都是这样,这也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科学家才发现了正电子和负电子发现了事物的阴性和阳性。这也是今天许老师讲到的思辨。一切都是相对的,否则无从比较。二重思维,是建构的形式。可以说是我们开始建构的一个框架。

B.结构,至少有三个外延。

比如,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会找出选项的利和弊。这是我们建构的开始。但如果只有非此即彼的两极,那就是一个单维的世界,思考就没有了意义,更不会形成建构系统。在对事物思考的时候,起码要对三个事物进行比较,并且其中有两个是相似的。

2.结构与个人结构系统的特点

结构:

综上所述,结构的特性:

1/是二重的;

2/是两极相互对立的;

3/具有通透性;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因素。一个结构所包含的事物称之为结构的因素。有的结构所容纳的因素比较多,这个结构的外延范围就广,反之,外延就小。如果一个结构能够吸收很多新的因素,那么这个结构具有通透性,否则这个结构就不具有通透性。当我们不断地丰富职业知识,增加对自我认知,活到老学到老,那就是我们的结构具有通透性。一个青少年比一个成年人可塑性更强,是因为青少年经历少,结构外延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像一个的房子,里面的摆设比较少,因而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

4/结构的益性范围和益性交点。

结构有适用的领域,比如适用于心理学范畴还是医学范畴。这是结构的益性范围。益性焦点是这个结构最适宜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这个结构用在哪儿?解决什么问题? 以上是结构的特点。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的往往是一个结构系统,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孤立的结构。

比如昂Sir曾经说到武夷山茶园的生态系统:丹霞地貌的山,空气,阳光,雾,茶树,草,苔藓……各自有自己的结构,构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当中, 还有更小的生态系统,比如土壤里的各种有机元素和细菌,组成一个更小的生态系统。所以我们的系统,是由很多结构组成,小的系统组成更大的系统。

结构系统的特点:

1/层次性。

有的结构处于层次的上部,称为上序结构,具有支配其他结构系统的作用。有的处于结构系统的下部,受上序结构的支配和调节,称为下序结构。想想思维导图,我们就明白这个层次性。层次越多,结构就越丰富。在书上还提到认知的统整性。

2/重要性

有的结构是支配人的生活,维系人的活动的重要结构,缺少这个结构,人们将无法生活。这些结构出现问题,人们的心理就会严重混乱。这些重要的结构称为核心结构。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角色结构就是核心结构。当然也有很多围绕在核心结构周围的不太重要的结构,这些结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结构的破坏和丢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却不能没有这些结构,否则就会感到生活的巨大压力,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缺乏乐趣。这些结构称为边缘结构。比如休闲者这个角色的结构。所以结构系统可以分为核心结构和边缘结构。

二、生涯系统的建构

1.如何建构

当我们产生想法的时候,建构就开始了。比如,想起“人”的时候,我们 心中产生有一个两极的标准:善与恶。这时,建构就开始了。

  我们建构出了这一个对人的判断的结构,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增加它的层次。 这样的建构,还有很多。比如,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人物角色-丈夫,孩子,食物,不同的事务-写作……这些都是我们建构系统里的因素。 我们假设:性本善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检测我们的假设。有一天,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帮你,导致你不得不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于是你会发现,你的假设被验证不成立。于是产生困惑甚至焦虑。

2.重构

当假设被验证不成立,原有的建构系统失效,如果继续使用,困惑和焦虑继续存在。因此,我们需要重构,人除了善人、恶人,还有普通人,普通人当中,又会有不同的细分。我们的建构系统的层次慢慢增多,变得丰富。我们将以多维的视角,去看待人的行为。这是被修正后建构系统发生着作用。 凯利认为,人的一生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预测,这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也是科学家活动的目的和动力。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预测。如果预测成功,那么这个结构系统就趋向稳定。正如我们的学习是从理论,到实践,到确定及修正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我们的知识系统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和补充。

三、个人建构理论在生涯实践的应用

1.在教育中的应用

凯利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动力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由什么本能的欲望和强化所决定的。活动的根本是预测。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趋乐避苦是人活动的根本动力,获得强化会使一个人感到特别满足,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有的时候获得强化反而会使人感到焦虑或形成其他的一些不良情绪。有时候父母为了鼓励孩子,会采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对孩子说“你很勇敢”,“你很勤奋”,期待这样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行为上的转变。父母背后的假设是:勤奋能带来好成绩。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期待的提升,他们的预测失败了,因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孩子的假设是:我是笨的。经考试检测,成绩不理想,预测成功。孩子就维持原有的建构系统。再多的心理暗示,都是无效的。举一个我家孩子跑定向的例子。他比他的好朋友晚了三年进定向队,在他的建构系统中,他的假设是:我是比不过他的。而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也验证了他的假设。所以每一次的训练和比赛,我们都能看到他的状态,并不是全力以赴的。这是基于他被验证的假设:我反正比不过他。这个假设,有一天被验证失败了,他超过了他的好朋友。看到他并没有特别开心,他的内心是有困惑的,但仍然保持他的建构系统。第二次他又超过了他的好朋友,这次他说:原来我真的可以超过他。这次他对自己的建构系统进行了修正。第3次,他又没跑过他的好朋友。这一次,预测又失败。他甚至不大愿意和好朋友一起去练习,预测的失败,让他感到烦恼。他已经修正过的建构系统,又重新修正为:我是比不过他的。我想,我们的建构系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预测中,被一次次地修正,直到稳定。克朗伯兹说:做,就对了。不断地行动,就是持续地从建构,到打破,再重构的循环过程。我们的建构,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持续一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接纳孩子一次次的建构和修正,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帮助孩子创造并看到自己的成就事件,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事件中,去重构自己的系统。

2.建构理论在生涯咨询中的应用

在生涯咨询中,来询者产生困惑,是不断地使用已经失效了的个人建构。生涯咨询,既是来询者的实验,也是咨询师的实验。下面分享两个案例,来说明建构理论在咨询当中的应用。案例1:来询者小白,1996年出生,美国某大学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美国某大学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希望在咨询中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在各类球球网上搜索过,困惑在于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小白对自己求职的大概方向是:互联网各类运营及产品经理,市场和营销,咨询公司。她也了解过几大著名互联网公司,几大著名咨询公司。但不知该如何选择。小白最初的决策系统是这样的:

咨询师的工作,首先是澄清信息,然后帮助她重构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再制定检验预测的行动方案。以下是小白重构后的决策系统。

大家可以看到前后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多层次的决策系统,有助于来询者作出决策。

案例2,用来说明在生涯咨询中阶梯法的应用。

来询者毛毛,1995年出生,常住广州。美国某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毕业。在某500强公司从事供应链工作对工作并不反感。部门级别高,觉得主要是发指令让别人干活,对自己的成长帮助不大。更倾向于做决策和战略的工作,感觉现在的工作有点虚。目前公司的内部系统设备落后,感觉工作效率低。另外通勤时间要3~4个小时。想跳槽,对于职业方向的困惑,在于不确定是否供应链方向,或是别的领域。经过澄清信息,重构了毛毛的决策系统,最后我看到,毛毛的选择,是基于她想成为一位咨询管理者的渴望,正因为这样的核心建构,让她找到了在目前公司工作的意义,并积极地为跳槽准备。最后比自己预期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实现了跳槽的愿望。以下还原我们的一段对话:

咨:你为什么想进X公司从事供应链的工作?

来: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经验。

咨:你期待经验给你带来什么?

来:成就感。

咨:你在目前的公司是否也能创造成就感?

来:但是不一样。X公司的供应链系统在企业中是最强的。

咨:你期待这样一个强的供应链系统给你带来什么?

来:成长。从这个公司供应链系统出来的人,能力很强。

咨:你对自己的能力强有什么期待?

来:我希望4年以后,能够进入咨询管理公司,成为一名管理咨询师。

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毛毛看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找到当下工作的意义,重拾信心和动力,一边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同时积极准备,争取机会。

两个月后,毛毛给我发了个微信,她成功地获得心仪的offer。

每个人都是科学家。人类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都在验证自己的假设。假设经实验,如果被检测是正确的,原有的建构系统就维持稳定,如果检测失败,就重构原有的结构系统,重新提出假设。这是科学家的预测过程,也是人们对自己未来的预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