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写作的海明威》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海明威”对于这个名字,既不陌生,但并不是很熟悉。最常见到他的名字也就是在语文书上或课外阅读的书本上,对于他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巧好,我参加学校文学社的“寻找成功人士,获取成功启示”作文活动课里,读了一本专门介绍海明威一生的书。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并曾以身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忧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他的一生,只能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海明威着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桑提亚哥出海钓那条大鱼的故事:好几天,老人与那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小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是的,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也许,我就是被这画面给吸引住了。而且,小说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
  如果你看了关于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事迹,或许,你也会质疑,究竟是什么会令他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其实年少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大概是一种精神,一种硬汉的精神吧,也有可能是别的。
  在这次“寻找成功人士,获取成功启示”作文活动课里,我找到了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在他是身上,我发现,要想成功,必须过得了心里的那一道坎,如果连自己心里的那一道坎都过不去,注定失败。所以,要毁灭它,才能成功。就海明威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以后的生活,学习上,我也要做到像海明威中的《老人与海》的老人桑提亚哥一样,面对困难,要有硬汉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4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素有 “文坛硬汉”之称。海明威有一个习惯,就是站着写作,为什么海明威有 这种奇怪的写作习惯呢?大致说来, 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干脆、 利索。
海明威的作品非常与众不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章中没有一 句无关紧要的话,或者说没有一个可 有可无的字。 我们知道,有些人写文章,尤其 是写作长篇小说,常爱犯罗唆、语言拖沓的毛病;有的学生写作文,也是 这样。
人们将这种坏习惯比喻成“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海明威 对此也非常厌恶,为了让自己不犯此 类错误,他就常常站着写作。他认为:坐着写太舒服,人就容 易写出一些废话;
而站着写因为太辛苦,所以人就会自觉地捡最重要的东 西来写。
这样,就易于写出简洁、精 练的文章。第二,站着写作可以减轻身上的 伤痛。这一原因是和海明威的经历分不开的。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一 个医生家庭。小时候的海明威既调皮 又大胆,酷爱钓鱼和打猎。
1917年, 海明威选择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报社记者。1918年,他以志愿救护队司机的身份,远赴欧洲,参加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海明威自愿到达战 斗的前线,并在战役中负了重伤。
他 的身上中了许多弹片,而有的小弹片 直到他死,也未取出来。此外,海明威酷爱滑雪、打猎等较危险的运动, 还因此受过伤。这些都使海明威的身 体受到了损伤。再加上弹片残留在体 内所造成的伤痛,坐着写便增加了身 体的痛苦。
为了减轻疼痛,海明威就干脆站着写作。
第2个回答  2019-04-13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这位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非常勤奋,每天早晨六点半,他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十二点半。为了便于修改,他喜欢用铅笔写作。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一天写7支铅笔,令人惊叹吧!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文章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还得改一遍。他认为,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六个月,修改又花了五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一直没有离开房间。
第3个回答  2019-04-1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经常站着写作,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简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意思,文字不在长短,没有废话就是简洁。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洁呢?作家秦牧说得好:对自己描绘的事物要有明确的了解,写时紧紧抓住中心,不要枝蔓横生,不要乱跑“野马”。运用具有概括力的文字写出事物的主干和必不可少的枝叶,写后多看几遍,把多余的字、句、段删去。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对自己描绘的事物要有明确的了解。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是准确表达的前提,不太了解的东西往往用许多话也说不清楚。
    (二)写文章应紧扣中心,这是简洁表达的关键。俗话说:“有啥说啥,卖啥吆喝啥”,文章一字一句都是表达中心所必不可少的,这才叫简洁。
    (三)运用具有概括能力的文字,写出事物的主干和必要的枝叶。一篇简洁的文章好似一棵白杨树,主干十分明显,枝叶紧密簇生在主干之上,千万别写成枝叶横生、主干不清的“灌木丛”。
    (四)写后一看再看,把多余的字、句、段统统删去。对多余文字的删改是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因为一般人写文章,初稿往往贪多求全,语言也难精炼。不用说一般人,大作家也十分重视初稿写完后的删繁就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是这样开头:“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后来他把文章念给别人听,一位长者说:“文章开头甚繁!”欧阳修觉得很有道理,便举笔凝练为:“环滁皆山也”,传为文坛佳话。
    总之,一篇好文章文笔应简练,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多注意炼词炼句外,更重要地则是文章完成后的修改,把多余的字、词、句删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