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04-19
►产品规划阶段: 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随机抽样了40个用户做访谈,据此写出需求列表。►项目早期: 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当然,这只是确定优先级的辅助手段,最终做什么,还是由产品经理决定。►项目实施过程: 看用户“定性地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设计的同时完成可用性测试,其间陆续找了10个用户来验证。►上线后的优化阶段: 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地改进产品。“Z字采集法”也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数据分析以后,通常又会做用户访谈来证实数据分析的假设。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产所以在用户研究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与人力。更多的时候,会视情况采取简化的方案。而每种方法具体怎么运用,网上资料很多,本书不再赘述。接下来看一些其他划分方法。4.1.3 是否在真实场景里采集是否发生在真实的需求场景里,也是一种分类方法。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有一些采集是在模拟状态下完成,比如很多大公司都有专门用于用户研究的房间,提供单面玻璃、观察室等配置。但如果在用户需求发生的真实场景里进行采集,那么可靠性肯定更高。比如,平时用户在家里用产品,采集也发生在他家里,会更加可靠。当然,这种情况下,记录难度会增加。既然各有利弊,如果不是为了积累素材、给别的同事看或者节省时间,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在真实场景里采集,因为这样更具“临场感”。临场感是产品经理的一项基本能力。需求通常都是带场景的,只有到那时那刻去亲身体会,或者通过想象去体会,才知道你的设计有没有问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