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除曹操和诸葛亮外还知道哪些人,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程普
荡寇将军程普(?—210年),字德谋,

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2] 。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3]
黄盖

偏将军、武陵太守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主公。[2]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4]
韩当

石城侯韩当(?-227),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5] 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而被孙坚赏识,追随他四处征伐周旋,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226年)卒。[6]
蒋钦
右护军蒋钦(?-220年),字公奕,

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7] 汉末东吴名将。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从征合肥,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贵守约,性豁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8]
周泰
陵阳侯周泰(生卒年不详),字幼平

,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9] 汉末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年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10]
陈武
偏将军陈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庐江松滋(今安徽宿松)人[11] 。

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武将。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孙权部下任职。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战役中战死,孙权对此十分哀痛。[12]
董袭
偏将军董袭(?-213),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13] 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

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须口,董袭跟随孙权解救,并命董袭率五楼船前住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楼船倾覆,众将士乘走舸逃走,请董袭一起逃出。但董袭大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受将军的任务,在此处防备敌人,怎能委身而去,谁再说要逃走便立斩!)”于是无人敢干预。最后五楼船果然倾覆,董袭浸死,孙权改服致丧,厚待其家人。[14]
甘宁
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220年),

合并图册(2张)
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少年有力,读诸子,18岁左右任过蜀郡丞。建安九年(204年)率八百健儿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建安十年(205年)转托黄祖,黄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间曾射杀凌统之父凌操,因此与凌统有杀父之仇。建安十三年(208年)归吴见用于孙权,大有作为。破黄祖据楚关,攻曹仁取夷陵,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获朱光,百骑偷袭曹营,孙权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智勇双全,战功显赫。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吴主赏识,被孙权封为西陵太守,折冲(常胜)将军。[15]

凌统

偏将军凌统(189-237,一说217),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官至偏将军。凌统认为山中之人大多壮悍,可以用威信、恩惠劝诱他们投降,孙权便命他东进,并命各城凡凌统要求,皆先给予后报告, 募得精兵万余人。途中经过祖县,并进入乡寺,与乡亲旧友故恭敬尽礼,恩意极隆。后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一说二十九)。孙权闻之,哀不能自止,数日减其膳,每言及凌统皆流涕,抚育其孤,又使张承为之作铭诔。[16]
徐盛

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17] 徐盛最初因讨伐山贼有功而被加为中郎将,后于濡须口之战中表现出色,得到孙权的赞赏。魏文帝曹丕伐吴时,徐盛以疑城之计退去魏军。吴黄武年间,徐盛病逝。
潘璋

溧阳侯潘璋(?-234),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自麦城逃走,潘璋与朱然一同率部拦截关羽,他部下的司马马忠生擒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人。[18]
丁奉

安丰侯丁奉(?-271),字承渊,庐江安丰(今河南固始)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侵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加封为大将军。[19]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本姓聂。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222年去世,谥“刚侯”。
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后与张辽镇守合肥。218年去世,谥“威侯”。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先后历仕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为将以巧变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诸葛亮的北伐。后于木门道中伏而死,谥“壮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人。原属杨奉,后投曹操,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有突出表现,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227年死于任上,谥“壮侯”。[1]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
五虎上将
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率军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刘禅时期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崇为“武圣”。
张飞(?-221)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早期和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左右。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刘禅时代追谥为“桓侯”。
马超(176-223年1月),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早期曾随曹操部下钟繇征战。父亲马腾入京做官后,马超留驻关中,统领马腾的部众。曹操治兵关中时,马超联合关中军阀韩遂、杨秋等抵抗曹操,与曹操于渭水大战。曹操曾一度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刘备进攻益州时投奔,并参与包围成都城。章武二年(222年)病死,终年47岁,临死托付从弟马岱。刘禅时期追谥为“威侯”。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人,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降刘备,随刘备入川作战。汉中之战时,黄忠于定军山一举将曹魏名将夏侯渊斩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刘禅时代追谥为“刚侯”。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继关羽张飞之后最早追随刘备的将领。早期跟随公孙瓒,后在邺城加入当时还依附在袁绍处的刘备。曾两次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称“单骑救主”。汉水之战时击退曹军,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中将士呼其为“虎威将军”。蜀汉政权,赵云是五虎将里唯一的一位两朝元老。死于建兴七年(229年),刘禅时代追谥为“顺平侯”。[1]
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领南郡太守。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

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吕蒙

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陆逊
陆逊 陆伯言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不断做出贡献,支撑了孙吴政权的稳定。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今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
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1]

荀攸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在后来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谥为敬侯。[2]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他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3]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讨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4]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足见郭嘉在其谋士中的地位。[5]
够不,这些是有名的,不够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20
  三国时期除曹操和诸葛亮外,还有众多的人物如:刘备、孙权、关羽等。他们的主要事迹如下:
  1、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一、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二、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三、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四、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2、孙权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3、关羽
  关羽(161-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
  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第2个回答  2014-12-27
吕布 辕门射戟